如何反駁父母的"我們都是為你好啊"?


之前在豆瓣上有個小組"父母皆禍害",這個小組的名字很好地詮釋了父母在某些子女心中的形象。


父母試圖用自己積累的人生經歷在規劃子女的人生軌跡。但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隔閡卻由於時代和思想的原因久久無法消弭,因此子女開始叛逆,並覺得父母是"禍害"。


如何反駁父母的


這種想法已經不僅僅存在於"父母皆禍害"小組的天涯淪落人中,90後、00後的孩子們也受到了這樣的"折磨"。父母掛在嘴邊的話就像緊箍咒一樣的讓人頭疼,而身為子女的我們卻沒辦法理直氣壯的做出反抗。


如何反駁父母的

圖源unsplash


1·"我們都是為你好啊"究竟為什麼讓人感到窒息?


"我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大概可以排在子女最討厭聽到的話top 1了。


實話實說,"都是為你好"是一種一廂情願。父母站在高位,自以為了解了子女的所有需求,卻不明白,"為你好"的最終判定是在子女的手上而不是他們自己。


想當新媒體編輯的孩子被父母逼迫去考公務員,原因是公務員穩定,不用父母操心。可是孩子心裡覺得公務員的工作太千篇一律,ta想要往更高的地方發展,而不是困在體制內守著那隻鐵飯碗過沒有挑戰的生活。


如果這個孩子足夠勇敢,ta堅定地去做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父母依舊覺得公務員是更好的選擇,多次在孩子耳邊旁敲側擊,拿父母幾十年來的辛苦養育作為籌碼。Ta無疑是有壓力的。是啊,父母是在為ta考慮更好的生活啊,可為什麼自己不開心呢?


如果這個孩子不夠勇敢反抗,終於做了父母想要ta做的事情自己卻依然沉迷在自己的夢想中,公務員只是成了次要的跳板。父母會對此感到開心,可是孩子自己卻犧牲了追夢的機會,就算以後想要繼續追夢,卻因為工作經驗和年齡的關係失去了很多機會。


這種局面似乎怎麼都無法達到雙贏。在父母和子女之間,如果父母的期望強烈到能讓子女拋棄自己的生活,結局無外乎就是上面兩種。總會有人不開心,"都是為你好"變成了雙方都沒那麼好。


如何反駁父母的

圖源unsplash


2·做朋友,也許才是最舒服的相處方式


子女最害怕的是,當自己的期望和父母的期望發生衝突時,父母拿出養育之恩做給"威脅的籌碼"。


十幾年的養育之恩是恩情,也是壓在子女頭上的一座大山。當子女成人之後,父母總是會說,"以後我們就不管你了,靠你自己了",但他們其實只是在你的人生背後垂簾聽政。他們不是不想讓你去自由飛翔,而是他們不相信子女們能有把自己生活打理好的能力。


小鷹都要被踢幾次才能學會飛翔,何況是人呢?


於是,我們在成人以後,也依然活在父母—子女這樣不對等的權力關係裡。不是說要拋開這層關係,而是要拋開這層關係裡的權力色彩。

當子女已經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權利,父母就不應該拿著養育二字作為向孩子施壓的權力籌碼。


所以,我覺得朋友才是父母-子女之間相處的最平等和平的方式之一。彼此相信,彼此依靠,不插手對方的生活,保持好分寸感,這樣才不會讓對方都覺得窒息。


如何反駁父母的

圖源unsplash


3·成為父母的真正意義在哪裡?


做母親父親是不需要考試了才能上崗的,因此我們見過太多不負責任的父母的故事。既然沒有考試,那成為父母之前,就需要自己思索成為父母的意義。


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嗎?


是把孩子當成自我炫耀的玩具嗎?


是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作為ta的依靠嗎?


........


這些思考可以有很多種,但毫無疑問的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也不是父母拿來炫耀的玩物。孩子是活生生的個體,是人。生孩子是意味著自己後代的存續,並不表示孩子將終生處於你的權力壓迫之

下。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們怎樣做父親》,講到了生命價值、性教育和 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他說到,"...... 前前後後,都向生命的長途走去,僅有先後的不同,分不出誰受誰的恩典"。


父母留給子女的,只有愛。愛是無負擔的,愛可以讓人發展成長,愛不是施捨,它只是愛而已。


因此,做父母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我想,魯迅先生的這段話,應該可以作為另一種思考。

"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