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坦蕩就是心地光明磊落,沒有不可告人的汙濁之事,故心安理得。小人心懷鬼胎,故坐立不安。孔子未明言“誠”,但常言“直”與“信”,皆與“誠”相近。直就是真率坦誠、秉公行事。他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又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賢臣必直,能得民心,且可校正佞臣(枉者)之失。孔子反對以怨報怨,也不贊成以德報怨,而是主張以直報怨,即直道而行,不去計較別人對自己的傷害。至於以德報怨,往往是少數宗教家所為,目的是想用恩義來感化作惡者,一般人難以做到。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孔子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中的“信”就是守承諾、言行一致的意思。

《易傳·文言》雲:“修辭立其誠。”疏雲:“誠謂誠實。”

孟子講“誠”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誠,與偽相對,與妄相反,是真實、有信、表裡如一、不偽善、不欺瞞,做性情中人。孟子首次將“誠”提升到天道性命的高度,認為天地萬物的存在和變化是真實無妄的,只有人類社會才會出現偽詐現象,但文明要求人道效法天道,迴歸真誠無妄,即“反身而誠”上來。自身不誠就無法打動別人,故說:“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他進一步指出:“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萬物之道都能在自己身上有體現,物我相通,故應仁民愛物,以此為精神享受。有誠才有真仁真義,無誠必是假仁假義。

在先秦時期,建立起系統“誠”的哲學的著作是《中庸》,其作者像是孟子後學。《中庸》論“誠”,有深度、有高度。第一,提出“不誠無物”“至誠不息”“不息則久”。這是天道規律,假象終將破滅。第二,指出人道之誠有兩種:一種是聖賢可以做到“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這就是“自誠明,謂之性”;一般人則須修道以教之,明善以導之,這就是“自明誠,謂之教”。具體說來,要“擇善而固執”“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第三,說明誠的目標是“成己成物”。其公式是:至誠→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第四,指明至誠的地位和作用在於“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就是說,有至誠之人,才能確立國家發展的大經大本,推動萬物健康有序發展,創造文明的新高度。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大學中庸譯註》,王文錦 譯註

總之,君子坦誠,做人做事方面:一要做真實人,不做兩面人、不戴假面具生活;二要開誠佈公,說真話,做真事,不逢場作戲;三要信實可靠,一諾千金、言行一致;四要執著專精,百折不撓,不三心二意、有始無終;五要知錯必改,不掩飾、不推諉,自覺承擔責任。

坦誠君子是真人,並不是完人,其性格率真,優缺點皆顯露在外,別人不必揣度捉摸、不必防範戒備,其思想觀點鮮明有個性,卻不自以為完備,願意參與百家爭鳴,共同探討真理。當然,坦誠並不意味著口無遮攔、隨意亂說,而要適時而說、因事而說,凡說必發自內心、有益社會。現代人講隱私權,應予以尊重,不探聽別人隱私,也不到處訴說自己的隱私,以免給他人添亂。

《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的精誠執著

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席方平》,雖是文學故事,卻在情理上表現了人間的善惡之爭、歌頌了作者心中真君子的剛直執著、鞭撻了當時官場的黑暗殘暴,說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道理,很有警世意義。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聊齋故事之席方平》,1982年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孟慶江繪封面

故事說,席方平之父席廉得罪裡中富戶羊某,羊某先死,數年後席廉病重垂危,對家人說,羊某在陰間賄賂官吏拷打他。於是全身赤腫,呼號而死。席方平是大孝子,不甘心其父“見凌於強鬼”,決心“赴地下,代伸冤氣”,於是不食不言,似呆痴,實則靈魂出竅,到陰間去了。他打聽並進入城邑,在獄中見到父親,其狀慘烈,並訴說“獄吏悉受賊囑,日夜榜掠,脛股摧殘甚矣”。

席方平怒,揮筆寫成狀子,到城隍衙門喊冤投訴。城隍衙門由於接受了羊某的賄賂,說席告無據,不予受理。席方平憤而行百里,到郡司告狀。郡司拖延半月後才許見,不由分說,給席方平打板子,並把狀子批迴城隍重審。

城隍把席方平監禁起來,又派衙役將他押送回家。待役離開後,席方平又跑到冥王府告狀,“訴郡邑之酷貪”,冥王找兩方對質。此時城隍與郡司派心腹暗中與席方平做交易,以千金要席撤訴,而席不聽。

店家對席方平說,官府求和,你卻不從,聽說他們都有密信送來冥王府,你的事怕麻煩了。接著冥王升堂,“冥王有怒色,不容置詞,命笞二十。席方平厲聲問:“小人何罪?’冥王漠若不聞。席受笞,喊曰:‘受笞允當,誰教我無錢耶!’”諷刺冥王受賄而冤己。冥王更怒,命兩鬼揪席坐火床,“骨肉焦黑,苦不得死”。冥王問席方平:“敢再訟乎?”“席曰:‘大冤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訟,是欺王也。必訟!’”“冥王又怒,命以鋸解其體。”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聊齋志異故事選:席方平》,山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出版,展之餘繪

在鋸齒由頂向下拉到胸時,“聞一鬼雲:‘此人大孝無辜,鋸令稍偏,勿損其心’”。席方平被鋸開,後又合上。“一鬼於腰間出絲帶一條授之,曰:‘贈此以報汝孝。受而束之,一身頓健,殊無少苦”。席方平見狀知此處不能申冤,假稱不再訴訟,冥王命送還陽界。“席念陰曹之闇昧尤甚於陽間”,想到有灌口二郎神,“聰明正直,訴之當有靈異”,轉身而走,卻被二隸發現押回冥王府。

冥王告訴席方平,你父之冤已伸,已往生富貴之家,我把你送回,給你“千金之產,期頤(百歲)之壽”,冥王用假言和富壽來打動席方平,避免他再四處告狀。二鬼押席方平至一人家,趁其不備,將其推入門中,“驚定自視,身已生為嬰兒”,卻初心不泯,不乳三日而死。其魂終於遇到二郎神,二郎神用檻車將冥王、郡司、城隍押來當堂對質,“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戰慄,狀若伏鼠”。

二郎神在判詞中,嚴厲責備冥王“羊狠狼貪,竟玷人臣之節;斧敲礪,研入木,婦子之皮骨皆空;鯨吞魚,魚食蝦,蛟蟻之微生可憫”,當作法自斃。而城隍、郡司“受贓而枉法,真人面而獸心”,讓其託生為畜生。其餘隸役與羊某皆受處罰。二郎神“又謂席廉:‘念汝子孝義,汝性良懦,可再賜陽壽三紀(三十六年)’”。後來席家過上了富足康壽的生活。

蒲松齡在此篇後“異史氏曰”中讚歎說:“忠孝志定,萬劫不移。異哉席生,何其偉也!”席生的故事感人至深。他為父申冤,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受盡磨難而不改其志,酷刑利誘皆無動於衷。其精誠不僅令冥間貪腐官吏擔憂,甚至感動了有良知的鬼吏,並暗中提供幫助,終於使正義得到伸張,惡人遭到報應。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電影《席方平》劇照

這個故事告訴世人,坦誠的君子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千磨萬擊還堅勁”(鄭板橋詩句)般堅持到底的精神,如此,才能克服人生種種磨難挫折,實現自己向善求義的價值追求。至於所定目標能否實現,除了主觀努力,還要有必要的客觀條件,人們只能“盡人事以聽天命”(客觀效果)而已。故事中的結果,只是作者理想的寄託,在清代帝制社會,制度性黑暗是無法消除的,但君子不能苟且偷生,要為理想而奮鬥終生。

(本文選自《君子人格六講》,標題為編輯所擬)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君子人格六講》

牟鍾鑑 著

本書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孔子文化獎”獲得者牟鍾鑑先生根據四十多年來學習中華經典積累的經驗,結合古代賢哲的論述及今日道德教育建設的現實和需要,詳細闡述君子人格養成路徑,系統提出“君子六有”說,有仁義,立人之基;有涵養,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擴人之胸;有坦誠,存人之真;有擔當,盡人之責。作者用較多篇幅細講古今中外的君子在六個方面的人格特質,列舉生動的案例,解說蘊藏的內涵,使君子人格培養在現實土壤上具有落地生長的可能性,用真人真事推動道德教化,從不同側面提煉中華精神,重塑君子人格榜樣,推動人文化成,培養時代真君子。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從《聊齋志異》席方平故事看精誠執著的君子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