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小光音樂帶你走進音樂殿堂,瞭解音樂起源,成就你的音樂夢想;


從1949年以來,民族管絃樂隊及樂曲創作分為三個時期。

1、成長期(1949-1965年)


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上海民族樂團演出

50年代前期,我國民族管絃樂隊迅速發展,先後建立了上海民族樂團(1952年)、中國歌舞團民樂隊(1952年)、中國廣播民族樂隊(1953年)、中國電影樂團民樂隊(1956年)、上海電影樂團民樂隊(1956年)、前衛歌舞團民樂隊(1956年)、中央民族樂團(1960年)等,建立拉弦、彈撥、吹管、打擊樂器組樂器的大型民樂隊體制。與此同時,開始改編一些傳統名曲、民間鑼鼓樂、吹打樂及我國作曲家創作的西洋管絃樂曲。在此基礎上開始了民樂合奏的創作。50年代朱踐耳的《翻身的日子》、何彬的《武術》、劉明源的《喜洋洋》和《幸福年》、黃貽鈞曲、彭修文編曲的《花好月圓》、雷振邦曲、劉明源改編的《馬蘭花開》;彈撥樂合奏有《南疆舞曲》(於慶祝編曲)、《苗嶺風光》(俞良模曲)、《秋收忙》(俞良模曲)。60年代初有《風雪爬犁》(朱廣慶曲)、《駟馬銅陵》(朱廣慶曲)、《旭日東昇》(董洪德、趙行如曲)。《迎親人》(臧東昇、劉鳳錦、何化均編曲)等;此時電影配樂中採用了民樂隊,其重要的有《祝福》(劉如曾曲)、《林則徐》(王雲階曲)、《紅旗譜》(瞿希賢曲)、《枯木逢春》(葛炎同曲)、《紅色娘子軍》(黃淮曲)等。民族樂隊大型作品較少,重要的有:《東海漁歌》(馬聖龍、顧冠仁曲)、《漁家組曲》(王石路曲)、中胡協奏曲《蘇武》(劉洙曲)、民樂交響詩《秦香蓮》(彭修文曲)。

2、荒蕪期(1966-1976年)

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大寨紅花遍地開


“文革”十年,民樂合奏很少,《大寨紅花遍地開》(許鏡清曲、天津歌舞團改編)、《豐收鑼鼓》(彭修文、蔡惠泉編曲)、《奪豐收》(李民雄曲)、《漁舟凱歌》(浙江歌舞團)、據“樣板戲”《杜鵑山》改編的《亂雲飛》(彭修文編曲)則有一定的影響。“文革”期間許多作品貼上標籤如《抓革命,促生產》、《雨夜出診》、廣東音樂《上主課》等。

3、崛起期(1976年-至今)

1976年後,民樂創作呈現三個特點:①多種樣式的民樂小合奏的創作探索;②民樂協奏曲蓬勃發展;③大型合奏興盛;

(1)小合奏的探索


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絲路駝鈴

自80年代起作曲家探索各種風格,小合奏作品有劉錫津的《絲路駝鈴》、張曉峰、周煜國的《吟樂》、劉文金的《寒光倩影》、朱毅的《詠南》、顧冠仁的《綠野》;彈撥小合奏有:顧冠仁的《駝鈴響叮噹》、黃河、胡椎文的《天山即景》、趙詠山的《敦煌古韻》、譚盾的《為彈撥樂而作的五首小品》;打擊樂小合奏有安志順的《鴨子拌嘴》、《老虎磨牙》,田隆信編曲的《錦雞出山》、朱廣慶的《炮火池》(編鼓與樂隊)、陳增裳《漢江行》(雲鑼與樂隊)、張列的《西域駝鈴》、李民雄的《龍騰虎躍》和《潮音》、林偉華、張大華編曲的《秦王破陣樂》等。

(2)民樂協奏曲的豐收


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雲南記憶

協奏曲的繁榮是此期的一個特點,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重要作品有:笛子協奏曲《幸福水》(何佔豪、陸春齡、郭予春曲)、板胡與樂隊《勝利中的懷念》(李文金、丁魯峰曲)、高胡與樂隊《思仿》(喬飛曲),柳琴協奏曲《卡茲卡歡慶會》(王惠然曲)、二胡協奏曲《不屈的蘇武》(彭修文曲),琵琶協奏曲《花木蘭》(顧冠仁曲)。80年代出現的重要作品有:箏協奏曲《汨羅江幻想曲》(李煥之曲),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劉文金曲),笙協奏曲《文成公主》(高揚、唐富、張式功曲),笛子與樂隊《阿詩瑪敘事詩》(易柯、易加義、張寶慶曲),伽耶琴協奏曲《沈清》(安國敏曲),二胡協奏曲《紅梅隨想曲》(吳厚元曲),二胡與樂隊《首詩》(閔惠芬、瞿春泉曲),管子協奏曲《山神》(李濱揚曲),管樂協奏曲《神曲》(瞿小松曲),箜篌與樂隊《孔雀東南飛》(何佔豪曲),中阮協奏曲《雲南記憶》(劉星曲),骨笛與樂隊《原始狩獵圖》(錢兆喜曲)等等。二胡協奏曲有30多部以上,箏協奏曲10部以上,其他協奏曲也有為數眾多。


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夕陽簫鼓

另外,還有些民樂獨奏,由西洋管絃樂隊伴奏形式的,如雙箏與交響樂隊《迴旋協奏曲》(王樹曲),馬頭琴協奏曲《草原音詩》(辛滬光曲),嗩吶協奏曲《大得勝》(戴宏威曲),琵琶與管絃樂協奏的音詩《夕陽簫鼓》(吳祖強改編),琵琶與樂隊《烏江恨》(楊立青曲)。1956年創作的二胡協奏曲《歡慶勝利》(劉守義、楊繼武曲),1973年創作的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曲)在國外反響強烈。

(3)大型民樂合奏蓬勃發展

1976年以來,大型民樂合奏分兩類:

①挖掘傳統的創作。

②借鑑西方的創作。


中華人名共和國成立後民族器樂合奏創作

大江東去

第一類有:音詩《流水操》(彭修文曲)、合奏(蜀宮夜宴)(朱舟、俞抒、高為傑曲)、合奏《長安社火》(趙季平、魯日融曲)、幻想曲《秦-兵馬俑》(彭修文曲)、合奏《飛天》(徐景新、陳大偉曲)、音詩《驪山吟》(饒餘燕曲)、合奏《昭君別》(王惠然曲);

第二類作品有:合奏《達勃江隨想曲》(何訓田曲)、交響音畫《大江東去》(徐景新、陳大偉、陳新光曲)、交響音畫《塔克拉瑪干瓊影》(金湘曲)、合奏《兩樂章音樂》(瞿小松曲)、合奏《水之聲》(閻慧昌曲)、《第二民族交響曲》(劉星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