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史傳與評話演義,通常形成了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不同解讀

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不誇張的說,坊間有很大一批人,把三國、水滸認作了正史來讀。

《西遊》是神話,《紅樓》少沾史事,還算認可為文學作品的多。

史記史傳與評話演義,通常形成了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不同解讀

很大一批人,把三國、水滸認作了正史來讀。


為什麼眾多人把《三國》、《水滸》當作正史來解讀呢?一是作者寫的大氣磅礴、引人入勝,依託當朝當時實事,真假橋段並用,筆力上奪人先聲。二是,古時候文化普及率較低,訊息不發達。百姓瞭解歷史,大多是通過村中長者或是茶肆說書藝人的渠道獲得。官修的史傳,民間很少接觸到,就算接觸到了,面對晦澀的古文,也不一定願意費神去讀。如此狀況下,歷史在華夏後來人的解讀中,便出現了一個分叉的現象。即朝堂之上、有它記有典冊的歷史,街巷田頭、有民間口耳相傳的歷史。

有人曾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實這小姑娘不用多去打扮,她在官修和民間已經自我變幻著外衣了。朝堂帝王士族之家,她披著一件素衣,上面寫滿朝代興衰更替、古鑑喻言。民間普羅大眾前,她又穿著一身五顏六色的彩裳,上面多寫著善揚惡祛,令人傳誦傳贊。

君若不信,且聽散發弄舟娓娓道來,以例表之。

一、最冤之大頭:蘇烈 朝堂進武廟,民間為奸宦

蘇烈何許人也。唐朝人。說他的名,百姓可能還沒頓或過來,說他的字什麼,相信民間知道的太多了。蘇烈字定方。沒錯,是蘇定方,這不是評書裡害死隋唐第七條好漢羅成的大奸賊嗎?這不是《說唐後傳》中,處處與瓦崗寨英雄後人作對的小人嗎?羅成之子羅通報父仇殺了蘇定方,後來蘇定方的兒子、孫子,為了報仇,又投靠番邦,繼續為非作歹,給唐家將作梗添堵。蘇定方,鐵定的反派大boss嗎?!相信當勢時,有聽評書的,恨不得鑽進收音機裡,掌摑蘇定方,以平心恨。

那麼,真實的蘇定方是什麼樣的人呢?也就是朝堂之上記錄此人功過的狀況是什麼樣的呢?講出來,真會讓一直聽評書的百姓,眼珠子掉一地。蘇烈蘇定方作為唐初名將,其功績,真的是與家喻戶曉的忠烈岳飛相比,都不輸。造化弄人哦,同樣為國盡忠,有人明顯,有人塵沙,蓋運數也,如月之圓缺。

蘇定方,河北武邑縣人,唐太宗李世民愛將,戰績非凡,征討西突厥、兵伐高句麗{朝鮮},皆獲大勝。

唐朝的版圖向西開拓至中亞鹹海,國境直抵波斯,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全是賴蘇烈勇武之功哦。蘇定方一生馳騁疆場數十年,縱橫萬里,西域諸國聞其名震懾降服。蘇定方去世時年七十六,尤在鎮守邊疆吐谷渾的最前線。

史記史傳與評話演義,通常形成了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不同解讀

蘇定方徵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唐德宗評定前代功臣,蘇定方為功臣上等三十四人之一。後來設立武廟,蘇定方亦是躋身古代六十四將之一,直到北宋,為名將設廟,蘇定方還在其中。狹義的講,論民族英雄,嶽武穆岳飛也是隻能望其項背。

可就是這樣一個史書該大書特書的人物,在朝堂和民間兩種歷史的解讀方法之下,星光無顯。只能做為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讀法的例證存在了。

史記史傳與評話演義,通常形成了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不同解讀

蘇定方歷任左驍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封邢國公。晚年受命擔任安集大使,全面負責對吐蕃的軍事防禦。


說到朝堂與民間對歷史有兩種讀法,北宋的潘美也有話說。潘美原本是北宋太祖趙匡胤手下重將,開國元勳。到了《楊家將》評話中,也被帶了鐵打的大奸臣的帽子。潘美在調度楊業所部行止時,是有戰略疏忽。人非聖賢,但不至被民間演義一棍打死。蓋因演義要不斷傳誦楊家之忠烈,只有越突出反角可恨,才可彰顯正角之光環。想來蘇定方也是因最初明朝小說《大唐秦王詞話》中,設計殺死羅成一節,後來各演繹的評話多以羅成為正角,蘇定方而逐漸演變為大奸之角。

二、三國曹操奸劉備善,民間讀法已根深蒂固

古代的大眾娛樂項目,無非是茶樓評書和戲曲舞臺,不象現在,繽紛繚亂,影音繁雜。在古時,但凡聽書和看三國戲曲,曹操又必是反派大珀斯,評書中,曹操之奸聽得讓人恨得牙癢癢的,戲曲中,曹操之陰出場必是白臉勾黑線,一看就是奸角。相信古時街談巷議,說起曹操之壞,必是百分之二百認可。就是到了現代,厭煩曹操的人也不在少數,皆是演義評話入腦有深。好在,現代人知識量倍增,訊息量發達,思維也更人性化、客觀化的發展。不在多以人物的善與惡為主,去觀察過往,而是更個性化的去看待和評品前朝人物。為曹操“翻案”的言論倍出。確實,客觀地看,亂世中圖王霸業,你不死就是我死,哪有那麼多是非之分。曹操再如民間認可的大奸,就不由不讓多知的現代人琢磨了。他平定北方,興屯田,重人才,本人又留下大氣豪情的詞篇,絕不會是簡單的一張白臉勾黑線的人物。這是社會的進步。但也不會影響本文對於歷史,世人有兩種讀法的推到,因為,始終厭惡曹操權奸的百姓,始終遺憾蜀漢劉備未能一統江山的現代讀者,還是大有人在。這些人的宗旨,是循著揚善祛惡的道德觀,來寄望世事圓滿稱心的,無可厚非。但其深受演義評書之影響,解讀這就是三國真史這一點,不可取。

史記史傳與評話演義,通常形成了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不同解讀

在古時,但凡聽書和看三國戲曲,曹操必是反派大boss


真三國,曹操劉備雖都是英雄俊傑,但要看到劉備只是圖騰一隅,比之曹操佔據中原乃文化政治中心,劉備的巴蜀之地,想要再展宏圖,一掃魏吳,是真的難上加難,能自保就不錯了。那時的西川不是今時的成都、重慶之地之繁華,貧瘠、人少之地也。一切蓋因羅貫中《三國》小說,彩筆塗劉,墨筆寫曹之故也。幾多人,讀古書落淚——替古人擔憂。

百姓崇尚正義,敬慕英雄,願意看到感恩知恩的人終得好報,願意看到邪惡奸佞的小人不得好死,這是華夏我族兒女的優良本質。街談巷議也秉承了這一點,不斷演義神話著,該揚之人,該貶之惡。寄望人間萬事正義當頭,邪不勝正,這絕對值得肯定、發揚。但由此,引發出的人們對歷史的兩種解讀,你不能不說不存在。並且這兩種解讀法,任憑是哪位大家出面,也還不好主觀劃一。因為百姓自有自己的主心骨兒,一切以善為先,善的弘揚,惡的嗤鼻,管你是真史還是演義,就算朝堂的再三言明是正說,丟棄了是非善惡的主線,民間也不會認。


參考書目:《資治通鑑》、《隋唐演義》、《三國志》、各評話演義

史記史傳與評話演義,通常形成了歷史在朝堂和民間的兩種不同解讀

我是愛看古書看侃古事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