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州:特色產業助增收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積石山縣把產業扶貧擺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培育產業、引導農民,在鼓勵和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農戶自身發展上下足功夫,全力助推各類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如今,積石山縣已實現“村村都有特色產業,家家都有致富門路”,這不僅幫助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也逐步消除了集體經濟“空殼村”。

激發農戶養殖熱情

山路一彎又一彎,一彎更比一彎險。位於大山深處的積石山縣關家川鄉肉製品有限公司,在群山掩映下顯得格外奪目。

2019年下半年,關家川鄉富民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與臨夏市俊林清真肉製品有限公司一道,在關家川鄉成立肉製品有限公司。

“這是全縣首家從事肉牛屠宰冷鏈加工的現代化企業。”積石山縣副縣長康玉敏自豪地說,企業投入運營後,不僅解決了群眾私屠亂宰的問題,還在延長全縣肉牛養殖產業鏈條、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發揮顯著作用。

2019年11月,關家川鄉專門組織全鄉200多名養殖戶,前往肉製品有限公司進行實地參觀考察。白家溝村貧困群眾張登春就是參觀考察團裡的一員。

“對群眾分戶飼養的合格肉牛,我們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1元的價格進行收購。”聽到工作人員的介紹後,張登春頓時眼前一亮,他覺得自己找到了一條增收新路。

“以前想養卻不敢養,怕牛賣不上好價格,更怕牛乾脆賣不出去。”張登春說,“現在好了,養牛不用承擔半點風險,是個穩賺不賠的好買賣。”

為激發像張登春一樣的貧困群眾的養殖熱情,積石山縣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引導農戶擴大養殖規模,並以“萬頭鄉、千頭村、百頭社、十頭戶”為目標,將養殖業打造成助推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針對全縣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積石山縣專門制定獎補標準,根據養殖規模不同,縣裡給予5000元或1萬元補助。

發揮合作社示範帶動效應

清晨7時30分,56歲的馬胡賽準時走出家門,趕往離家不遠處的青豐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一天的工作。

馬胡賽生活在積石山縣寨子溝鄉尕馬家村。過去,這裡的很多群眾因人多地少、無增收門路,一度陷入貧困。

2017年10月,積石山縣青豐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寨子溝鄉尕馬家村成立,按照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合作社成立之初,馬胡賽就將家裡的4畝土地,以每畝每年400元的價格流轉給合作社,自己也在合作社裡打工掙錢。他算了一筆賬,每月打工收入3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的1600元,一年下來能收入近4萬元。

“我在合作社裡打工掙錢,家裡人發展養羊業。去年,全家已經順利脫貧。”馬胡賽高興地說。目前,和他一樣,入股合作社的農戶已達160戶,其中貧困戶59戶;合作社成立的中藥材加工“扶貧車間”吸納33名群眾,其中貧困群眾20人,昔日的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月月都有穩定收入。

“合作社帶動效應非常明顯,很多群眾一邊在合作社打工,一邊擴大種植、養殖規模,使脫貧成效穩步提升。”康玉敏介紹說,為了鼓勵合作社發展,縣裡專門出臺獎補政策,根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帶動貧困戶情況,對其給予5萬元、20萬元、50萬元不等的一次性獎勵。

在政府的鼓勵與幫助下,積石山縣各類合作社迎來發展的春天。2019年,青豐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帶動全縣其他8家合作社,開始大面積種植中藥材,並將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種植栽培經驗、大型農機具等資源與其他合作社共享,以此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致富。

破解村集體經濟“空殼”難題

自2019年年底起,肖家村十二社貧困群眾馬建新便有了一份新工作——治安巡邏員。每天上午,他都要繞著村民的房前屋後走一圈,及時掌握社裡的治安狀況。

“靠著這份工作,我每月能有500元固定收入。”馬建新覺得,既然村裡每月按時按點發放工資,就要擔負起責任,盡心盡力幹好它。

馬建新增收得益於村裡設置的公益性崗位。眼下,治安巡邏員、村社清潔員、道路維護員、政策宣傳員……每一個公益性崗位,都成為肖家村貧困群眾新的增收致富點。

“以前,村委會賬上沒一點錢,想幫群眾也無能為力;現在,有了光伏扶貧項目的固定收益,我們能幫助群眾的途徑自然更多。”在肖家村黨支部書記肖永平看來,各類公益性崗位不僅讓貧困群眾擁有穩定收入,也讓他們更加關心村裡的大事小情。

2017年起,積石山縣大力開展光伏扶貧項目建設,建成聯村電站18座,帶動全縣90個貧困村、14274戶貧困群眾實現增收,其中,僅肖家村光伏扶貧項目點,就帶動周邊16個村、1500多戶群眾增收。

積石山縣明確,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收益資金,用於電站運行維護管理費、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提留資金、分配到戶資金三個方面,分配比例為10%、20%、70%。

積石山縣發改局局長王進偉介紹說,70%的到戶資金,實現建檔立卡戶中的政策兜底戶、殘疾戶、大病戶、受災戶的全覆蓋,且補貼金額每戶不超過3000元,也可設置公益性崗位,每人每月不超過500元,亦可採取積分模式發放獎勵資金或在積分超市兌換商品等。

2019年底,肖家村的光伏扶貧項目點共收益資金8.1萬元,其中用於村集體經濟提留資金1.62萬元,各類兜底戶及設立公益性崗位5.67萬元。“光伏扶貧項目不僅一改各村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局面,更為困難群眾穩定增收提供保障。”王進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