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外向的人和性格內向的人都有哪些區別呢?

人們經常從性格的內外向來簡單的將人群分為兩類,大家也經常給自己或者他人貼上內向或者外向的標籤。那到底是否存在內向和外向的對立呢?內向和外向是否就是性格的兩端,如同簡單的“-1”和“+1”的關係嗎?


在《內向者的優勢》這本書中提到,內向和外向並不是直接對立的,從量化指標上來看,如果把極端內向定義為“-1”,極端外向定義為“+1”,那麼每個人都是處在內外向這條線段中間的某個位置,因此,定義一個人內外向必然有一個比例,這個比例決定了一個人內外向的程度。再內向的人也能往外尋求釋放,再外向的人也能向內思索答案。儘管如此,內外向還是有一個臨界點,也就是在內外向的量化指標上,到底是正的還是負的,這個還是有生理基礎的,因此,可能人的行為表現不盡相同,不能明顯的揭示人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但是,行為背後的動機以及行為發生的概率卻能反映人的內外向傾向性。


在《內向者優勢》裡面,作者提到了內外向人群的三點主要的區別。


1. 精力的恢復


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其最為顯著的差別是精力的恢復,也就是他們怎樣為自己的“電池”充電。

性格外向的人自由的揮灑自己的精力,但很難使自己慢下來。他們可以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而非常容易的使自己恢復精力。性格外向的人如果沒有與他人或外界相聯繫,就可能體驗到孤獨和精力耗盡的感覺。

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是從自己的內部世界,如思想、觀念和情緒中獲得精力。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適於思考的地方,在那裡全面的思考問題,並使自己恢復充沛的精力。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恢復精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如今生活節奏變快的社會里。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需要用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多的時間來恢復精力,而精力的消耗卻又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快。性格內向的人需要計算某件事情將消耗多少精力,他們需要保存多少精力,並相應的加以計劃。


2. 刺激,是好還是不好?


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第二個差別是他們如何體驗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喜歡體驗大量的外部刺激,而性格內向的人喜歡對自己所體驗的事物瞭解較多。

性格內向的人有很高的內心活動水平,從外部世界進入其大腦的任何事物都會使他們的緊張水平迅速升高。他們通常在沒有意識到為什麼的時候就試圖整理有限的外部刺激所帶來的體驗。在沒有壓力,只集中於一兩個問題的時候,性格內向的人喜歡複雜的事情。但如果他們有太多的項目時,則容易感到不安。

性格外向的人喜歡活躍的、活潑的環境。他們覺得內部刺激不夠,而渴望“加油”。但是正如“休息”可以增加性格外向的人受到的刺激一樣,休息可以減少性格內向的人受到的刺激。


3. 海洋有多深?天空有多寬?


性格外向與性格內向的第三個差別涉及寬度和深度這兩個概念。

總的來說,性格外向的人喜歡寬度,比如許多朋友和經驗,對任何事物都知曉一點,是一個通曉多方面知識的人。當他們對體驗進行加工時,他們從外部世界瞭解的事物並不一定能擴展其內在世界。他們隨時都準備做下一件事情。對性格外向的人來說,生活就是積累經驗,他們想抓住生活中每一點能抓住的刺激,多樣性是刺激和精力的源泉。

性格內向的人喜歡深度,他們限制從外部進入的經驗,但對每一經驗都體驗較深。他們通常都只有較少的幾個朋友,但與這些朋友的關係都較為密切。他們喜歡深入的鑽研問題,對某一問題深入性的探討甚於寬泛性的追尋。他們從外部世界吸收信息,思考它並發展它。而且他們會在獲取這些信息很久以後還再次的思考它。這也是性格內向的人憎恨被打擾的原因。要將性格內向的人從集中精力的思考中拉出來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他們想要再次達到那種集中精力的狀態要花費大量額外的精力,而這些額外的精力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


最重要的一點,性格的內外向並沒有道德傾向性,更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之分。因此,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並且做好自己,而不是活成別人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