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法院“90後”書寫戰“疫”擔當

孝感日報 記者趙彩雲 通訊員陳誠

還處在術後恢復期的丁瑋,代購應急藥品、入戶測量體溫、搬運分發物資,衝在前頭從不喊累;陳露和愛人各自在防疫崗位上堅守,憑藉視頻電話“見面”互相加油;汪先坤到集中隔離點執勤,參與疫情防控從不懈怠……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孝感法院“90後”。

丁瑋——有一種勇敢,叫做“我可以”

“我的城市生病了,我想守護它。”

年前剛做完手術,身體還處在恢復期的丁瑋,和大多數法院幹警一樣,選擇下沉社區,成為一名防疫志願者。

工作多,任務重,她不吭一聲只管做,不管是代購應急藥品、生活物資,還是幫忙充值天然氣、入戶測量體溫、搬運分發物資,她總是衝在前頭,任勞任怨。

由於身體還處在恢復期比較虛弱,有時做得急了,悶出了一身汗,臉色不大好看,一起工作的同志擔心她,勸她回去休息兩天,她卻微笑道:“我剛進黨員隊伍,正是衝鋒陷陣的時候,可不能打退堂鼓!您放心,我可以的!”就地休息片刻,她像重新充滿了電一樣,投入到工作中。

黃康—— “我是預備黨員,力所能及,絕不推辭!”

3月8日,市中級人民法院書記員黃康手拿小喇叭,在小區裡來回轉悠,一遍又一遍宣傳倡議書,提醒居民“抗疫勝利在望,但是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參加抗疫以來,黃康每天都把星海嘉園、麗景嘉園兩個小區掛在嘴邊。起初,黃康在這兩個小區主要負責防疫宣傳工作,對居民進行勸導。小區封閉措施“升級”,他又主動請纓,到執勤點把守關卡,對進出人員逐一登記信息,測量體溫,一個不漏。

疫情期間,各種假消息很多,許多住戶缺乏分辨能力,往群裡轉發,這可急壞了黃康。在法院工作的黃康可不能任由“謠言滿天飛”,他向居民宣傳“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積極引導身邊群眾辨別、核實各類信息,成了小區的“謠言粉碎機”。

“我是預備黨員。”黃康驕傲地說,“這個時候,力所能及,絕不推辭!”

陳露——有一種堅守,叫做“一起加油”

“老公,加油!”

“老婆,加油!”

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陳露,與武漢市漢陽區法院的孫衝是一對“90後”夫妻。好不容易捱到了春節,本想著一家人可以歡歡喜喜團聚些時日,沒曾想一場疫情讓她這個小小的願望落了空。

疫情期間,孫衝加入疑似病人隔離點值守工作專班,陳露就近下沉社區參與防疫志願服務。倆人各自在防疫崗位上堅守著,每天只能在工作結束之後憑藉一通視頻電話來“見面”。

老公不在家,照顧父母孩子的責任落在了陳露肩上。她一邊照顧家庭,一邊堅守防疫一線,還要兼顧辦公室的宣傳工作,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事情卻辦得井井有條。

陳露和孫衝總會彼此鼓勵:“我們一起加油,一切會好起來的!”

柳思懿——她和父親約定:“下班見。”

“您好,疫情期間立案庭暫不開門,您可以通過網上立案方式向法院申請立案……”1998年出生的柳思懿,是同事眼中的“小可愛”。疫情期間,這個“小可愛”有了大擔當,成了立案庭的“小門童”。

疫情期間,為了安全起見,法院立案大廳暫時關閉,所有立案通道轉為線上。大廳可以關,大門卻要有人守。當事人的來電諮詢,網上案件的接收,案件信息的及時處理……這些事情必須有人幹。柳思懿是法院的外包工作人員,卻在第一時間主動請纓承擔這份工作。

於是,關閉了的立案大廳裡,總有一個瘦小的身影,一會兒在電腦前敲擊鍵盤,一會兒接起電話答疑解惑,一會兒查找資料……

柳思懿的父親是法院司機,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在防疫一線,連續工作了40余天。每天早上,他們一個趕赴小區,一個前往立案大廳,她每天都和爸爸約好“下班見”。

柳思懿說:“爸爸上火線,我努力做一點什麼,我和爸爸一起‘戰鬥’。”

汪先坤——有一種務實,叫做“我不累”

“我不累。”這是汪先坤防疫以來說的最多的話。

今年28歲的汪先坤,是雲夢法院的一名青年幹警。疫情發生以來,他先後到傳染風險大的雲夢縣人民醫院等3個集中隔離點執勤,執勤實行24小時三班倒。習慣正常作息的汪先坤剛開始值夜班時,還有點不適應,但他從不喊累,困了,就站起來跺跺腳;累了,就坐著捶捶腰。他打起精神,嚴防人員進出,不敢有片刻怠慢。

執勤工作之餘,但凡有點時間,汪先坤便馬不停蹄趕往單位值班,負責信息宣傳和每日疫情防控簡報工作。截至3月11日共上報防控簡報30餘期,編寫各類新聞報道10餘篇。

他總是說:“我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