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周武王姬發滅商後,西周建立,於是開始分封天下,世襲罔替,以姬姓宗親為主設立諸侯,天下分封諸侯大多數姓姬,而且得到的分封都是土地肥沃,經濟富庶之地。

至春秋時期,周朝統治日趨衰弱,各地諸侯群起爭霸,晉國作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一時稱霸天下,風光無限。我們要講的就是晉國大夫祁奚的故事。

“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祁奚原叫姬奚,他可是根正苗紅的姬姓後裔,晉國國君姬姓的直系傳承者,因為他的封地在祁地,所以一直被稱為祁奚。祁奚在後世揚名並不是因為他的功績,雖然他是一個十分稱職的貴族。他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印記,是因為他辦了一件事,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句:"外舉不避怨,內舉不避親。"

春秋時期,祁奚由於出身高貴,再加上治國有方,被封為晉國中軍尉。這個職位是諸侯國軍事統治的最高職位。按照春秋軍制,諸侯國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其中中軍為主,中軍主將即為中軍尉。

“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祁奚任中軍尉多年,一直勤勉盡責,深得晉悼公姬周賞識,並信任有加。祁奚50歲時向晉悼公提出辭呈致仕。按照當時晉國官員致仕的時間上來看,這個年紀並未達到退休的時間,而且作為宗親貴胄來說,他本可以一直幹到死為止,箇中緣由不詳,史書中並未有過具體記載。而晉悼公也沒有強行挽留,他批准了祁奚的辭呈,只是要求祁奚推薦中軍尉的候選人。

祁奚此時推薦了一個叫做解狐的人,但這個名字一經說出,不由得讓晉悼公震驚,因為解狐與祁奚有仇,至於是什麼仇恨,並未知曉,後世中有說法是解狐是祁奚的殺父仇人,但這個記錄並沒有在《左傳》中出現。後世的《呂氏春秋》對祁奚舉薦解狐有過描述,但也並未明確講明兩人之間的仇恨始末。不管怎麼樣,兩人之間是不合的。

“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待晉悼公向祁奚詢問緣由時,祁奚給出的回答是:您向我徵詢的是誰合適擔任這個職位,而不是我個人的私仇。解狐是適合這個職位的最佳人選,所以我推薦他。此事傳開,祁奚獲得一片讚譽,這才是為國、為社稷之鼎言。

《左傳》對其稱讚不已:"稱其仇,不為諂。"這在左丘明的文章中算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若是故事就這麼結束,那麼祁奚在後世不會有爭議,但隨後發生的事,卻讓祁奚受到了一定的質疑。歷史有時就是這麼頑皮,它不會給後人只留下一個方面去膜拜或者詛罵。至於我們是不是隻從某一個角度去看問題,那是我們的原因,歷史的進程並不帶有感情色彩,只不過是多了很多後世的價值評判而已。

“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故事沒有結束,祁奚舉薦解狐只是一個開端,接下來的劇情充滿了戲劇性。就在晉悼公同意解狐出任中軍尉,並予以委任之時,解狐突然去世了,沒有任何史料記載解狐去世的原因。

最終事實就是中軍尉這個職位還是空缺著,於是晉悼公又要祁奚推薦人選。如果說祁奚第一次推薦解狐讓晉悼公驚呆,那麼第二次的推薦人選又一次刺激了晉悼公,因為這次祁奚推薦的是自己的兒子祁午。理由跟推薦解狐是一樣的:"我推薦的是合適的人選,跟我個人喜愛無關。"

《左傳》對此的評價是:"立其子,不為比。"《左傳》是推崇祁奚的,無論他推薦的是仇還是親,左丘明都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善舉,祁奚有焉!"

"外舉不避怨,內舉不避親。"講的其實是一個連續的故事。我不知道當時晉悼公是怎麼想的,估計祁奚兩次的舉薦都在他意料之外。作為一國之君,對自己最重要的武將人選應該是有所偏好的,但祁奚的兩次舉薦的人選應該都不是晉悼公所曾料到的,但最終的結果應該還是讓晉悼公滿意。

“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若是讓晉悼公從這兩個人中選一個出任中軍尉,我想他最終也還是會選祁午的。因為從當時國之重吏的任命來看,出身尤顯重要。周朝分封諸侯,以自家人為主,諸侯國選重臣,當然也是以自家人為主。歷朝歷代皆是如此,漢唐、元宋,明清能封王的都是宗親家姓。

後世為何對此事有爭議?那是因為加入了

"陰謀論"的論調,包括兩點:

1、 祁奚推薦解狐,是為了向解狐示好,用此手段來化解私怨

2、 以解狐作為跳板,實際上是為祁午能最終出任要職來擺脫世俗觀念的批評

如果是第一個原因,我認為祁奚並沒有這個必要,因為依祁奚的出身和地位而言,解狐沒資本對其構成威脅,即使要化解私怨,那應該也是解狐主動。

如果是第二個原因,那就說明對於祁午其實並不適合這個職位,滿朝文武也並不認同祁午的實力,祁奚就變成了一個心機男,那麼要達到最終的目的,解狐就不能佔據這個位置,但又要堵住悠悠諸口,所以推薦解狐之後,必定有後招,巧合的是解狐真就在上任之初死於非命。

“舉賢不避親仇”本是美德,陰謀論會讓我們多了一個角度看問題

表明一下我的態度:我寧願相信祁奚的公心和正直,因為我們缺乏這些東西,積極主動的去宣揚"正能量"總比腹黑的去揣測人和事對我們的國家還是利大於弊。

我們說歷史有趣,趣味就在於它沒有統一的是非認定標準,我無法去反駁"陰謀論"的看法,因為最後的事實就是祁午出任了中軍尉。

中國的官場歷來就有迴避原則,這種迴避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涉及到親朋好友的安排要有迴避的技巧,二是對於不在自己朋友圈的外人要有抵制的方法。一個明面,一個暗地,說是潛規則也好,說是官場生態也好,反正我們至今都無法避免這個問題。


(參考文獻:《左傳》、《呂氏春秋》、《古文觀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