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零成本提升PC性能的案例

由於疫情影響,PC的作用越來越大,上網課,VS、看B站,L遊戲,電腦成了工作和娛樂綜合場所,承擔的責任越來來大。

但隨著任務一多,電腦卡的頻率越來越高,從節後的1天1-2次到接近2位數,特別是在敲字沒反應的瞬時,心裡很是毛躁。

此時內心也懊惱當時為什麼不把CPU配置好一點。

為什麼一下子想到的是CPU,而不是其他的呢?

先給大家看看電腦的配置情況。

電腦型號 微星 MS-7A69 臺式電腦 (掃描時間:2020年02月23日)

操作系統 Windows 10 專業版 64位 ( DirectX 12 )

處理器 英特爾 Core i3-7100 @ 3.90GHz 雙核

主板 微星 B250M MORTAR (MS-7A69) ( B250 芯片組 )

內存 16 GB ( 金士頓 DDR4 2400MHz )

主硬盤 三星 SSD 960 EVO 250GB ( 250 GB / 固態硬盤 )

顯卡 英特爾 視頻控制器 ( 128 MB / 微星 )

顯示器 優派 VSC9C30 VP2780 SERIES ( 27.2 英寸 )

聲卡 瑞昱 ALC892 @ 英特爾 High Definition Audio 控制器

網卡 英特爾 Ethernet Connection I219-V / 微星

當時配電腦提出了這3個訴求:

1、靜音。

2、穩定。

3、顯示要好。

因為1天有10h以上在電腦前,所以顯示一定要清晰、柔和。

靜音很重要的原因是之前深受上一臺電腦其害,夜深人家看文章、或者擼代碼時,嗡嗡的風噪聲很讓人受不了,

所以當時新配置就提出了這個最核心的訴求。

當然提這3個訴求前提是我很瞭解我使用電腦的場景,如開場所示。簡單點說,辦公+學習+小遊戲。

由於這是核心訴求,當時就梳理了電腦風噪主要來源:

1、顯卡風扇。

2、CPU風扇

3、電源風扇。

當時定的原則:

最優原則:能不用就避開該配件,比如顯卡。

次優原則:儘量不用風扇。比如有機箱散熱的品牌,要2K左右,放棄了。另外也有無風扇的電源,不過買回來翻車了。

最後原則:儘量使用底噪音的風扇。有幾個辦法,常見的,自動啟停,低轉速大面積等。

於是,在此原則下:

選擇了核顯,當時AMD不行,穩定下就只有INTEL品牌。而當時INTEL,i系列所有的核顯都是HD630,本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就選擇了最低配的I3 7100。

而I3和I5 I7最大的差異就是核數,由於之前沒發生卡頓情況,此次時隨著任務增多導致,於是反射性想到是核數不夠的原因。

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換臺更好的,以便提升生產力。但是逛了一圈,PC正值青黃不接時期,預計新一代CPU,4月就出來,也就1-2月的事,所以現在現在買個尾巴,自己心裡會覺得很不值得。

於是,那看看還能不能提升一下性能。

查看監控,檢查CPU每個核的負載情況,通過win任務欄監控,並不是所有CPU都忙,還有2個核還在50%以下,說明CPU並不是瓶頸。

通過性能監控,確發現是GPU 跑爆了導致。這和最初的猜想CPU少核還是不一樣。

在此排查過程中,還發現了一堆牛鬼蛇神,後臺偷偷佔用了CPU,消耗了帶寬。悄悄的上報著數據,竟然是大廠的東西,就不點名了。

這些軟件要麼直接和驅動綁在一起,要麼偷偷藏在計劃任務裡。普通的刪除是徒勞的,重啟又涅槃重生了。

言歸正傳,為什麼GPU會跑爆,細心的同學可能從上面看到了,顯示器是4K,用DP線跑的4K/60HZ模式,在用有個程序時(該程序沒做高DPI優化),會將GPU跑到100%,從而拖慢了整個電腦。

本質原因還是GPU性能太低了。

而提升GPU性能,除了換硬件還有其他辦法嗎?誰能告訴我?

就在絕望和憧憬換新電腦的交替中查閱PC的信息的不經意之間看到了雙通道對AMD的核顯有50%左右提升,對Intel的核顯有12%的提升。

CPU-Z可以查看內存是否是雙通道。如下圖

一看竟然還是單通道,於是拆開電腦,換根內存位置。再通過CPU看,已經是雙通道。

測試非常有效,再用同樣的程序,GPU已經降到70~80之間。

一天用下來再也沒卡過。

記一次零成本提升PC性能的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