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面孔另類的攝影記錄

口罩面孔另類的攝影記錄

摘下口罩後臉上的“最美印記”,成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期各種鏡頭追逐的焦點。

在東陽市,卻有一位攝影師反其道而行,深入鄉村與企業,記錄下了數百張戴著口罩的面孔,試圖用光影主導的攝影語言,建構起一幕幕“口罩主導的生活日常”圖景。

沒錯,這位特立獨行的攝影師就是周曉剛,其作品曾進入“徐肖冰杯”中國紀實攝影展、浙江紀實攝影大展、第27屆全國攝影藝術展。從現實的維度出發,記錄一段司空見慣卻又常被忽略的社會形態,構成了他的創作特色。

對於疫情主題的攝影創作,始於年初二。“這一天開始,疫情防控突然有了緊張的氣氛,作為攝影師的我意識到,應該為這一歷史事件做個紀錄,”周曉剛說,疫情面前,攝影人不能缺席。

懷著這種使命感,周曉剛戴好口罩,走向疫情防控一線,記錄下了醫護人員、志願者、警察等戰“疫”者的工作瞬間,也記錄下了普通群眾的抗疫身影。其中以各個卡口和檢查點為背景創作的志願者抗疫故事,讓他對這份工作多了別樣感悟,“如果沒有這麼多志願者參與疫情期間的社會服務,我們的防控工作難度肯定會加大。”為了拍攝深夜卡口的值守者,他堅持工作到半夜甚至凌晨。

然而,一個月後,周曉剛還是無奈地發現:前期自己的創作還是不可避免地“同質化”了!媒體上刊發的攝影作品,選題和畫面幾乎如出一轍。從轉型成為一位文獻攝影者開始,“從眾”就不再是周曉剛的選擇。如何在鋪天蓋地的“抗疫”主題攝影中突圍?就在此時,他接到了一位從事史志工作朋友的邀請,讓他幫忙去拍一組鄉村普通村民的抗疫日常,反映疫情防控時期普通人的生活場景。

疫情防控時期,宅在家是最基本的要求,戴口罩是最基本的行為。把鏡頭伸入村民家裡,雖然做到了“貼近”,但未必能反映抗疫的主題,因為市民在家裡基本上不戴口罩。如此,不如拍一組戴口罩的面孔。

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選擇。在拍攝中,周曉剛聽到最多的話就是“這輩子都沒戴過口罩”,尤其是七八十歲的老人家。是啊,中國農民雖然經歷了一次次災難,但確實沒有像這次一樣被要求戴上口罩保護自己,更不用說在平時把戴口罩作為一種習慣。即使是在西方發達國家,戴口罩抗疫也未能成為共識。但是,從來沒有戴過口罩的村民們,此刻都戴著口罩,或安靜地坐在家門前,或悠閒地荷鋤去春耕,或匆匆地騎車去上班……面對周曉剛的鏡頭,他們依然不由自主地在口罩後咧嘴而笑。透過那層薄薄的口罩,他能清晰地“看”到他們的笑容。那是一種從容而熱情的態度,猶如春光乍洩,令人溫暖。

口罩面孔另類的攝影記錄

口罩面孔另類的攝影記錄

口罩面孔另類的攝影記錄

也有村民嘗試著向周曉剛提出拍攝全家福照片的請求,“我答應了他們,索性就讓大家戴上口罩拍攝全家福,這也是一種特別的記憶。”周曉剛說,如果不是這次疫情,很多村民早就離家返崗,拍攝全家福反而是一種“奢侈”。“雖然口罩遮住了他們的表情,但依然能從眼睛裡讀出他們的情緒。”只要眼中有光,黑夜不再漫長——在瀏覽一幅幅“口罩版”全家福照片時,周曉剛的心頭忽然掠過這句詩。

有意思的是橫店鎮忠信堂自然村,去年為了打造文化牆,曾邀請周曉剛為村民們拍攝了笑臉肖像,製作了一面“笑臉牆”。此次,周曉剛不請自來,主動提出為村民們拍攝口罩肖像,依然受到他們的歡迎,並很樂意地配合留下特殊的“紀念照”。一些村民還拿來牛奶和水果,請他歇一歇吃一點。口罩後面透露出的熱情與歡快,讓他感受到濃烈的樂觀主義。

從虎鹿鎮葛宅村到位於歌山鎮的普洛康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再到橫店鎮忠信堂自然村,兩百多張口罩肖像,組合成了最直觀的抗疫面孔,凝聚成了最樂觀的戰“疫”情感。“我們不用去記住他們的面孔,也不用去了解他們的姓名,只需要去閱讀他們的內心。”周曉剛相信,這麼多戴著口罩的面孔,已經足以詮釋中國人的擔當、責任以及剋制,還有科學抗疫的眾志成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