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因果”,说透人生的道理

之前我们从“家庭关系”以及“女性的作用”两个方面聊了“齐家”的话题。(家之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为什么说女人才是一个家庭的核心?)

今天我们就接着之前的话题,继续引申,从人生中的两个“因果”切入,来品一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要知道我们不论是处理家庭关系,还是处理社会关系,有一个点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们却很少会引起重视。

那就是“说话”,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言”。

为什么说“说话”对我们的人生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呢?

正如《鬼谷子》言:“口者,心之门户也。”

两个“因果”,说透人生的道理

一个人心中思维意识的表达,就是通过说话来实现的。

换言之,通过听一个人说话,也就能获取到一个人内心中的想法了。

正如俗话说:“欲知心腹事,但听口中言。”

所以,人生在世,饭可以乱吃,话却不能乱说。

曾子言:“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话说对了,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而如果说错了话,搞不好原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反惹来了新麻烦。

这就是言语的因果关系。

比如就家庭层面而言,夫妻两因为一些事情吵了起来,很多时候事情本身微不足道,比如碗筷没收、袜子乱扔等等。

但吵着吵着问题就严重了,女人觉得丈夫不爱自己了,男人觉得妻子无理取闹等等。

到最后脾气上来了,诸如“分手”、“离婚”等等过分的言语也就都抛出来了。

其实说来生活中两人的吵吵闹闹并不会影响两人的感情,甚至可以说会增进感情。

可一旦为了赢得争吵把“不爱”、“分手”、“离婚”等言语抛了出来,往往可就真的伤感情了。

很多的家庭矛盾其实本质上都不是真正的矛盾,不过“言悖”而导致的“悖入”罢了。

简言之真矛盾都是言语引起的新矛盾。

所以为什么夫妻两在性格上一强一弱的搭配往往感情比较稳定,因为言语上一方总是让着另一方,阴阳平衡了,关系自然也就稳定了。

这是在家庭层面来看,如果是社会层面则更加严重了。

一个人如果身居高位,那么他的言语搞不好是要影响整个社会的。

领导说话,下属往往在有意无意间会品察领导的心理,这种品察会在无形之间影响着团队整体的工作方向,成败往往也就在此见了分晓。

回顾历史,楚汉争天下的刘邦和项羽,他们两人都曾经看到过秦始皇出巡时候的排场。

项羽看到后说:“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我可以来取代他。

而刘邦看到秦始皇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做人做到这样,才不枉男子汉大丈夫。

从这一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刘邦的格局是远在项羽之上的。

果然刘邦终成了“大丈夫”,“取而代之”了项羽的霸业,夺得了天下。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豪言:“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

两个“因果”,说透人生的道理

最终不仅曹魏江山被权臣司马家篡夺,自己也被永久贴上了一个“奸”的标签,以致后世孩童听书,说起曹操战败都高兴的拍手。

真可谓被天下人负尽,实乃嘲讽。

而刘备虽霸业未成,但一句:“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

仁义之名却被后世流传,丞相诸葛亮更是为了刘氏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反得了曹操的“毋天下人负我”。

这个剧情虽有小说渲染成分,但道理却也是如此。

这就是“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的道理了,这也是第一个“因果”。

而第二个因果是财货因果,曾子讲:“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在我们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货”这个字不单单是指“货物”,它是涵盖了所有有经济、权力价值的东西。

比如人口、粮食、财货、权力、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可以说绝大部分的人们一生都是在追求这些东西。

正如孔子所言的“饮食男女”,人最为本能的欲望就是吃饭和男女欲事。

而有了地位、权力、金钱等等,这些原始的欲望则更容易实现,由此渐渐发挥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人们这些对于“货”的追求。

但如果从人生哲学的角度去看,其实人一生赤裸裸地来到这世上,吃喝玩乐折腾一圈,最终还是要赤裸裸地走,什么也带不走。

所以这些所谓的“货”我们其实都只是暂时拥有它的享用权。

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看做自己的私人资源,那么势必还是要还回去的。

我们回溯上古时期,“公天下”社会自禹开始变为了“家天下”,天下改为一家之姓的天下。

而由此,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等等封建时代的朝代更替便开始了,君王将天下抓的越紧,丢的也就越快。

秦始皇举全国财力、物力、人力为自己打造阿房宫、皇陵,寻找长生不老药,欲永享天下。

可也就不过十余年之后便又交还天下于百姓了。

两个“因果”,说透人生的道理

朱元璋杀李善长,去丞相之职,让皇权直管六部,独享天下最高权力。

但最终皇权依旧还是让内阁和宦官架空,大明帝国轰然倒塌。

回归我们当代人的社会,多少人为了金钱和权力掏空心思,虽风光一时却依旧逃不过最终的“秋后算账”。

这就是“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这利益的因果律是人生在利益问题上的最高学问。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从古至今、从天子到百姓,很少有人能够明白,少数明白之人也未必真能够做到,多半也都在欲望下迷失了方向。

我们人生该如何面对这些名利地位,在这利害关头如何能做到通透,拿得稳、想得开、放得下,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人之道呢?

还是要回归我们之前聊过的“大学之道”的“内明”之学上,这里便不再重提。(慎独,一种最高深且简单的功夫;“正心”,一个回归“真我”的法门)

所以综上,圣人之道的“外用”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玄妙,不过是日常生活和工作,做起来平凡,做好却也不易。

这两个“因果”中便包含着很多影响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