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为什么后期曹操不自己当皇帝?

儒松705


三国魏晋时期在中国是一个士族政治,而曹操的出生并不能称的上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原名叫夏侯嵩,字巨高,沛国谯郡人氏。曹操的爷爷夏侯睿,奶奶颜氏,曹操的父亲本是夏侯睿的次子。夏侯睿本是南阳县令,为官清廉,家境甚贫,后因朝中党争被罢,到了颜氏生子嵩,竟不能养,只好留下长兄夏侯巍,把嵩送给朝中的朋友大宦官曹腾收养。于是夏侯嵩改姓为曹嵩。所以这样算来,当时的曹操是被大多数的名门望族所看不起的,而且当时是一个士族政治的社会,大多数的士族还是很支持汉室王朝的。比如像孔融等人,他就是汉室江山的铁杆粉丝啊!

所以说如果当时的曹操称帝肯定会遭到很多的人的反对的,虽然曹操四处笼络人才。但是,当时他对反对他的士族政治和一些名门望族是采取打压甚至消灭的政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操不可能不会想不到这一点,如果他称帝不仅得不到士族政治力量和名门望族的支持。反而,可能会 惹祸上身,导致内外攻击成为众人嗤之以鼻的过街老鼠的同时还会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从一方面来讲,他的不称帝也防止了孙权和刘备暗地里达成某种协议从而结盟,这样的话他简直就是腹背受敌。因为当时的孙权曾经劝过曹操让他“废掉汉室”自立为帝。当然了,孙权这样的主要目的就是骗取曹操的信任,从而进一步的实现暂时的和解,让曹操对他放下戒备心。这样一来的话,他就可以专心致志的对付刘备没有太多的顾虑了。

在著名的襄樊之战中,孙权为了从刘备的手中夺回荆州。于是,便从背后袭击了关羽,间接的帮了曹操一个大忙,做了一个顺水人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和刘备之间长达十年之久的联盟就此土崩瓦解。这个时候的孙权的当然意识到自己的地位,所以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和曹操缓和之间矛盾。不然的话,将会陷入一个腹背受敌的状态,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的孙权给曹操建议,让曹操废掉汉室王朝,自己当皇帝,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曹操的信任,缓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原因的就是,当时孙权也清楚的明白,如果当时的曹操废掉汉室王朝,自己佣兵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必然会遭到拥汉派的打击和反对,让曹操陷入困境,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减轻对自己的威胁,因此,孙权便阳奉阴违的给曹操建议让他称帝。

曹操是何人,一代枭雄他不会不明白这一点,更不可能看不出孙权的意图。曹操也清楚的明白,假如他称帝,且不说要面对那些拥汉派的各种问题。更重要的是万一你孙权和刘备联起手来,那我曹操岂不是尸骨无存?所以当时的曹操并没有听取孙权的建议称帝。

建安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表明对外声称说自己此生绝对没有要取代汉室江山的想法。言语之间,辞藻诚恳,让人不得不相信,现在转眼之间突然改变主意,岂不是拿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他可是举孝廉出身,这样的话也会对自己的声誉 产生影响。反正左右自己捞不着好处,倒不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时的曹操已经六十五岁了,所谓岁月不饶人。即使,心有力而力不足啊!所以,他把这最后一步“称帝”留给了自己儿子曹丕。曹丕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真正的做到了笼络士族政治这一步,而曹操则是一直打压和消灭的,曹丕能做到这一步的很大原因取决于颁布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的颁发无疑给 了那些人很大的好处,也很成功的笼络了他们。

所以说,对于曹操不称帝的这个决定,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谋略,侧面也说明他不愧是一个有这超高政治手段的政治家。


土豆崽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

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

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公明淏


首先,曹操一开始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是他的盾牌,亦是他的后盾,只要有天子在手,他就掌握着大义,大义在手,自然会受到百姓支持。

大义这种东西看起来很玄,但并非如此。老百姓并不管你是谁,有多大的贡献和权利,那时候他们只知道谁是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概念还是挺深入人心的。

因此一旦与曹操作对,就是与皇帝作对,虽然乱世的百姓对皇帝没多少忠诚,但一旦让他们与皇帝作对,他们还是很犹豫的,一旦与皇帝作对就是谋反,谋反是要杀头的。

就像陈胜吴广,他们如果不是走到了绝境,又怎么会轻易谋反。所以有天子在手,曹操可以令天下人忌惮,不敢与之为敌,即使不支持他,也不敢支持他的对手。

另外,这也能增长曹操的声望,显示他忠心汉室。获得声望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头投奔他。可以设身处地的想想,如果你要选择去投奔别人,你会选择前国家总统兼忠心为国的一个人,还是会选择一个偏远的前州长呢?

因此留下汉献帝有如此多的好处,所以在没有比这更多的利益的时候,曹操是不会废汉献帝自立的。

如果那样做,首先他会失去大义,他从国家忠臣、爱国人士变成了叛徒、汉奸。这种时候谁会投奔他呢?

如果你有才能,你会在抗日时期投奔汪精卫?肯定不会。

再次,既然你成了叛徒、汉奸,那么肯定会有锄奸队,这个世界上从不缺乏正义之士。当曹操自立后,那些以前不喜欢他,但因为大义的缘故不敢反对他的人,立马会投入孙刘阵营,他会失去很多中间人士。

而曹、刘也会因为曹操自立而讨伐他,这时候大义就在孙、刘身上了,刚才那一系列好处都到孙刘身上。

如果曹操能够灭了孙刘,那么他自立为皇帝并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问题在于即使到了后期,他依然有孙刘两个强劲的对手,使得他不敢轻举妄动。


孙狗剩Johnson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正是曹操这一生的真实写照。从曹操起兵勤王开始,到最后被封魏王,纵观曹操的一生,都有且只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汉臣。很多人好奇,为何晚年的曹操不直接废除汉献帝,自己称帝呢,毕竟此时他在地位上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实际的掌权中更是真正的“皇帝”。

晚年的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主要有四点:

其一就是失去了正统的政治优势。曹操之所以能够在天下纷争的东汉末年占据一席之地,其仰仗的正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的政治正统地位。有了汉献帝这张牌,曹操便有了四处讨伐地方军阀的正当理由。但凡反对曹操的势力,曹操都可以让汉献帝下旨讨伐他们。试问一下,曹操又怎么会自掘坟墓,把这张牌拱手想让。同时汉献帝的存在,也让那些忠于汉室的文官武将心甘情愿的投奔曹操。如果此时曹操称帝,这些能人志士相信很多都会改投刘备。

其二便是赤壁之战后,曹魏实力受损,天下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敢贸然犯错,否则迎接他的就是另外两家的联军。三足鼎立的局面让曹操不敢贸然的废除汉献帝而自己称帝,毕竟名义上三家此时都是汉献帝的臣子。曹操如果称帝的话,另外两家就有了正当的理由出兵。

其三是吸取了之前称帝的那群人的惨痛经验。董卓、袁术等人便是因为飞扬跋扈、欲自立为帝而落得一个众叛亲离、身死人亡的结果。曹操此时虽然有了称帝的资本,但是却也不想因为自己的欲望而失去这些权势、荣华富贵。

其四是称帝的欲望并不强烈。在曹操的心目中,大部分时候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汉臣,这种身份的认可,让他没有称帝的想法。再加上晚年的曹操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君主,皇帝、魏王这些虚名对他而言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苏子侃历史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他是东汉末年时期割据一方的诸侯,他驱逐董卓,逐鹿中原,他雄才大略,生活上厉行节俭,对待人才不拘一格。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曹操代天子征讨四方诸侯,同时北击南匈奴,乌桓和鲜卑,他统一了中国北方,为后世王朝建立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经济,使得中原地区百姓远离兵灾之祸,得以安家立业。

曹操一生中大部分的作为都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并且,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非常高,他的那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称赞。他绝对称的上是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而且他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一生中并未称帝,死后其子曹丕令汉献帝禅让开创了三国之一的魏国,追尊曹操为“魏武帝”,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三国志》开篇第一文便记载的是曹操,且以本纪形式,足以看出曹操在后人心中的地位,虽未称帝,但堪比帝王。

言归正传,曹操既然这么有实力,并且还具备一定的条件,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呢?这个疑问自曹操归天至今已经讨论了千年,当然,对此问题历朝历代各种说法和观点都层出不穷,咱们接下来就这个问题继续探讨,还望各位看官多赐评价。

曹操真的当了周文王,而曹丕更是成为了周武王。

曹操曾经在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写过一篇《述志令》,这篇文章记载在《三国志》中,是曹操专门写给天下人看的,曹操为什么要写这个相当于自传类的文章呢,其实是有原因的,当时中国北方已经实现统一,政权稳定,但是还有刘备与孙权等势力在与之对抗,并且刘孙二人在政治宣传上对曹操颇有微词,所以曹操从政治角度出发必须要对自己进行澄清和洗白。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

孙权所说此言其实也代表当时天下群雄的心理,毕竟汉献帝确实是在曹操这里,而且曹操也利用“天子之名”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所以既然有不同意见,那么曹操必然要进行回击已正其身,于是便有了这篇《述志令》: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一》

在这篇《述志令》中,曹操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绝无篡汉谋逆之心,而且他才是真正的忠实于东汉王朝的忠臣。

此文开篇曹操很诚恳的说了自己不愿意做那躲在深山之中的隐士,而是愿意做一地的郡守,希望治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天不遂人愿,刀兵肆起,国家危难,他才投笔从戎,以匡扶汉室,杀贼保皇为己任,继而四平诸侯,有了如今的实力,但是他也仅仅愿意做周文王一样的人物,尽管周文王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可却仍然以殷商为尊。并且曹操在最后也明确的说了,他能够扫平天下,完全是依仗汉天子的威名,所以希望死后将一切权力都归还与汉朝廷,也省的后人诟病了。

但是,这件事的结果却并非如曹操所说,曹操是真的当了周文王,可曹丕却成了周武王,曹操死后,曹丕便登基做了天子,汉献帝则成为了山阳公。

所以说看《述志令》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政客的话是不能相信的。

前文说了,孙权骂曹操是老贼,可是就是这个骂人的孙权,第一个愿意曹操代汉自立,在孙权和关羽战荆州之时,孙权害怕腹背受敌,他便上表曹操,说曹操是天命所归可当自立,曹操直接回了他一句:“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所以说,曹操这一生都没有称帝,而且在最有利的时机也没有自立,这并非是曹操真心忠于汉室,而是这其中有太多的原因使他不能自立。

曹操和东汉士族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在没有处理好这些关系之前,万万不可自立,否则将万劫不复。

曹操不想当皇帝吗,肯定不是这样的,是因为曹操本身以匡扶汉室起家,如果他要自立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当然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曹操阵营中有很多拥护汉室的士族势力,尽管他们都在曹操麾下效命,但是他们忠心的确是汉天子。

东汉的皇帝非常注重经学,在东汉只要你经学有一定造诣就可以当大官,在此环境下便诞生了很多经学世家,比如袁绍家就是传世的经学家族,袁家四代人更是出了五位高居三公之位的大官(并非“四世三公”,应该说是“四世居三公位”),比如司马家族也是如此,还有荀彧、孔融家族等等吧,都是以“经学”传家的士族大户,他们尊崇儒家,讲正统,所以在他们眼中,曹操即便有经世之才,但是骨子里还是对立面的。

曹操祖父为东汉的大宦官,而其父虽然也是三公,但是这官却是花重金买来的,所以曹操虽然出身豪门,却并非贵族。为什么曹操屡次邀请司马懿出山,司马懿都拒绝了,就是因为其在骨子里就看不起曹操,荀彧也是如此,曹操如果忠于汉室,荀彧是支持的,但是你若想僭越皇权,荀彧第一个不同意,所以说荀彧最终落下了个不清不楚的下场,在曹操心中对荀彧是又爱又恨,更比如曹操杀孔融,孔融让梨天下尽知,这是一个多么忠孝的人,可却在死的时候,被曹操冠以不孝之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孔融是旧势力的代表,是忠于汉室士族的代表。

在政治上,曹操和这些士族们是非常对立的,他为什么屡次颁布求贤令,目的就是要改变这个状况,他要给自己的阵营慢慢换血,贵族都是培养出来的,既然不是贵族的后代,那么就成为贵族的祖先吧,可是当时的大环境并不能让曹操顺理成章的办成这事,这需要时间,需要慢慢磨合,所以,曹操没有称帝,但是曹操的所做都已经为曹丕将路铺垫好了,所以,曹丕可以做皇帝,而曹操却想做也做不了。

为了打击这些士族,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就是不看出身只看能力,所以天下很多才学之士都前来效力,同时,曹营中的汉廷忠臣们也逐渐地被曹操清理和雪藏,尤其是经过曹操多年的经营之后,牢牢地掌握住兵权和民心的曹操具备了称帝的实力,但是时不待人,曹操没做成皇帝便归天了,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命不久矣,那么这个“汉室忠臣”的谎言就要继续演下去,才不背千古骂名。

树欲静而风不止,天下已成三分之势,曹操不能马上称帝,否则将引来兵灾。

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亏,而此时天下三分之势已成定局,而刘孙之间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尽管孙权袭杀了关羽,但是在对待曹操的态度上,一旦有难,还是会相互扶持的,论实力,刘孙两人都不如曹操,可是若是联合在一起,虽说也打不过曹操,但是却也不至于亡国,尤其是刘孙二人都依据天险自守,曹操固然兵强马壮,可是要想灭了他们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东汉末年,战祸连年,曹操好不容易统一北方,民生刚刚得到休养生息,是万万不能再继续开战了,而此时如果曹操称帝,刘备孙权正在巅峰时期,必然会联手讨伐,既然谁都灭不了谁,何必因此在引来兵灾呢,到最后苦的是老百姓,消耗的是自己的国力。

总结:

曹操不称帝,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而是很多因素导致的。如果硬上,恐怕会得不偿失。曹操一生都在各种政治和军事的漩涡中生存,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曹操是文韬武略样样都拿得出手。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在历史上文武双全的领导者还真的很少见,细细数数还真没几个,但是曹操绝对算一个。

曹操不称帝更重要的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铺路,曹操所做的一切最终都得到了验证,虽然曹魏最终为司马家族所篡,由司马家族完成了国家的再度统一,可是这一切都要归公于曹操才对,是曹操为将来的一统天下夯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曹操在历史上的功绩是非常大的。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随手一赞或点击关注,本人感激不尽。


鸿涵先生


曹操已经军政大权在握,什么事都是他说了算,就是实质上的皇帝了,只是没有皇帝这个虚名罢了,曹操不称帝是有着他深层次的考虑的!


关羽被孙权所杀的时候,孙权就跟曹操说,你曹操赶紧称帝吧,做皇帝多好的事啊!曹操就坚决拒绝了,说称帝就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的事,多危险啊!曹操内心当然想做皇帝啦,不然这一生打来打去干嘛呢,无非就是为了自己过的好嘛,已经打下一块地方了,称帝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啊!可曹操称帝面临的麻烦至少比刘备和孙权多,你孙权称帝不会有人阻挡,因为孙权的大哥孙策入吴时,把很多当地的士族都灭了,东南就是你孙家的,没人反对孙家称帝!刘备称帝也没人反对,四川当地的士族对汉朝就没多少尊敬和认同,你刘备称帝也不会反对!而曹操不同啊,魏国地处中原,正是汉朝的影响力范围之内啊,虽说汉朝名存实亡,可是中原地区是深受儒家影响的地方啊,忠孝礼仪都要讲,那些跟着曹操混的士族也都是传统的儒家士族,一旦曹操称帝,所面临反对的声音是很大的,因为称帝搞的内部不稳,那就是有害无利了!


曹操就因为称帝试探过部下的反应,结果影响很不好,曹操的大管家荀彧就坚决反对,甚至为了反对曹操还以死劝,最后悲愤而死,可见当时的舆论压力有多大了!虽然荀彧不能代表所有的人,可肯定有一部分人反对曹操的,一旦称帝了,有人反对,你曹操难道要举起屠刀杀你反对的人吗,一旦杀了,手下就跟你离心离德了,还怎么替你办事呢!对曹操来说,反正大权独揽了,没必要为了一个虚名搞的内部不团结,受损的也是曹操自己啊!汉献帝这张牌还有用处,它的价值还没有完全榨干,榨干了再称帝也不迟嘛!当时间一长,自己的势力完全巩固了,称帝也就是小意思了,曹操那是有着统一天下的雄心的,没有称帝那是为了团结一切的力量,增强自己,统一了天下后,再做皇帝也不迟,再没有统一天下时,不称帝也无所谓了!


曹操就说过如果天命在我,我愿意做周文王。这就说出了曹操不称帝的原因了,不是我不想做皇帝,我是为了后代能做皇帝。周武王不就灭了商朝统一了天子嘛,周武王正是周文王的儿子,后来周武王不就封自己的父亲做皇帝嘛!所以曹操不称帝除了碍于当时的阻力,还有就是为了后代着想,自己为后代打下基础,该想到的隐患都要避免,自己受委屈一些,后代就轻松享福一些!后来曹丕称帝,追封曹操为帝嘛,也算是完成曹操没有称帝的心愿吧!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不请自来,个人观点,纯属参考!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太尉曹嵩之子,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虽然曹操没有称帝,但是很大程度上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那为何曹操不自己称帝呢?因为他不想背上一个骂名,在东汉末年有许多名人想要自己掌握朝政,但是也没有自己穿上龙袍,也是为了怕被后世辱骂。能够成为一代枭雄,说明曹操也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他非常精明,他将战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彻。本身他已经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没有这样一个虚名。

还有就是,虽然东汉末年,汉朝逐渐式微,天下已经大乱,但是朝纲伦常仍然在形式上存在,儒家思想,还是主流思想,所以,曹操一旦称帝,他不但要面对孙权与刘备,还要面对天下士族,以当时士族的社会地位,不是曹操能相抗衡的!

纵观曹操的一生,他的为人处世,完全就是两个字可以概括:实际。曹操曾经说过一句话:“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看的出来曹操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算上天让我当皇帝,我也不会当的,情愿选择做周文王这样的人,而曹操最终也做到了,但是他建立功业之心丝毫不比刘备孙权低!从这一点看出来曹操的雄才和远见卓识!


踏雪雪无痕


东汉最后的那几年,曹操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既如此要不要皇帝的虚名并不是很重要了。


曹操是东汉的权臣,也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政权奠基者。公元155年,曹操出生于沛国谯县,22岁的时候曹操以孝廉入仕,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之战后曹操趁机占领兖州,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很快的开启了自己的霸主生涯。

到了213年,丞相曹操获封魏公,建立魏公国,定都河北邺城,而后进爵魏王。这时候的北方政治中心俨然变成了邺城,东汉最后的根基也不存在了。


曹操不称帝,当然还有别的原因

曹操起家的时候,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因此曹操得到了很大的政治便利。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曹操没有必要这么做,反正儿子曹丕迟早要称帝,他这开国君主的名头又不会少。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宝座罢了。

汉献帝刘协这一生,过得十分窝囊,先是董卓擅权,后是曹操当国,他只是一个傀儼,见到董卓也好,见到曹操也好,都如芒刺在背战栗不安的但话说回来,他若无董卓,当不上皇帝,若无曹操,说不定他被那几个匪头子李傕、郭汜之流,结果了性命,也有可能的。可是,江山坐稳了,大权旁落,便不甘心做一个符号式的统治者,成为曹操手下的一个高级俘虏了。于是,便要搞复辟了。这也是历史上所有失去王位和虚有王位的人,忍不住要尝试的一种危险游戏。

最高权力,也是最高的欲望和诱惑,对汉献帝来说,当然想完整地得到它,而旧政权的维护者,前如衣带诏的董承、王子服和伏完、穆顺之辈,后如许都暴乱的耿纪、韦晃之流,他们甚至要比刘协更热衷于推翻曹操的统治。因为皇帝作为一个高级俘虏,尚可得到优礼有加的待遇,而等而下之的旧政权的既得利益者,则是明日黄花,自然连做梦也想恢复失去的王国,因而这些丢失得更多更多的臣下,复辟之心,甚于帝王,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拥有最高权力,却又不是九王之尊的曹操,对于任何觊觎这份至高无上权力的人,总是格杀勿论,疯狂地镇压的。正因为他自己无法得到这份崇尊之位,别人想得到,他一定是要与之拼命的。

因此,他的内心是充满着矛盾的。正如他给行军时拟的口令“鸡肋”一样,吃,吃不下去,吐,又吐不出来。他一方面把自己的女儿曹节下嫁给汉献帝,除了政治上的笼络外,不能说曹操对于这个尽管是符号的皇帝,未必敢太不恭敬。但另一方面,又根本不朝请,履行一个臣子的义务。

一方面,他不断地在诗文中表露自己,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虽是对于周公的褒扬,实际也是在自我标榜;如“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对于西伯始终以臣事殷的赞美,其实也是在自我表扬。另方面,却又根本不把比自已小26岁的献帝放在眼里,动不动跑去发一通脾气,吓得人家战战兢兢,向他恳求:“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那意思说,你高抬贵手,放我一条生路得了。

尽管汉献帝拱手要把这个皇帝位置让给他,恨不能请他曹操马上履位,但他始终不称帝,只为王,这是他诛黄巾起兵以来数十年的既定方针。后来人称他为奸雄,曹操一生,最奸之举,莫过于不夺帝位,而拥帝权,既捞取名声,又得到实惠了。

如果他要当皇帝的话,从山东进军洛阳时就可以把献帝废了。

曹操一辈子不敢行此事,就因为有董卓的例子在。他知道,在汉末天下大乱,群雄蜂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要比他称帝讨伐,更加名正言顺,得天应人些。他若废帝自立,第一,诸侯会联合起来反对他;第二,即使能用武力还个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然而,他无法使整个士族阶层服贴。这就是他所比喻的炉火,也是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高谋远略,一旦他登上帝位,这些人马上会成为他的对立面。尽管他杀掉了这个阶层的许多头面人物,如孔融、崔琰,但整个阶层,他是不敢小视的。其实,他未必不想过一过皇帝瘾。可是一看手下的首席谋士,最忠心耿耿的荀彧、荀攸叔侄,连他称王都持反对态度,他只好抑制这个欲望。因此,谁要是碰他这个痛处,绝对是严惩不贷的。

通常,人到了晚年,慢慢地失去自我感觉,便要糊涂昏愤,贪大树功,倒行逆施,期求不朽,终于走到自己的对立面去,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事。所以,孙权拍他马屁,要他即位承大统,他一笑拒之,而一直保持清醒到最后一刻确实不容易的。

但到了他儿子曹丕手里,新的一代人,对于汉王朝往日的威仪,已不在话下,只是死狗一条。与其辅主为臣,不如篡汉自立。在诸侯大部顺服,士族基本归心的客观情势下,旧的君臣框架,已成形式,汉祚的延续,根本毫无意义,所以取而代之,也是历史的必然若是无曹操数十年的营造,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士族阶层,由仕汉的大多数,蜕变为仕魏的大多数,曹丕是无法坐上皇帝之位,而圆了他父亲生未做成的梦。

因此,那些提取权力的人,若是欲望超过了网顾现实状况的程度,冷静下来,有曹操的一份清醒,也许不至于碰壁。


历史365


要知道,曹操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从他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来。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他也一方面深知皇帝的价值,但另一方面他自己骨子里仍然是有忠君思想的。要知道董卓就因废一帝立一帝,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国贼,甚至死的时候被点天灯,也没有人管。更别说废帝自立,恐怕要被万夫所指,光是舆论唾沫都能把你淹死。当然这也是最关键的,曹操是背不起这个骂名的。所以曹操一再强调,他只想做一个周公那样的能臣。正如他诗中所写:“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很清楚,他的地盘那是在刀子上杀出来的,在乱世争雄,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虚名是没有用的,想做老大,你得拿实力说话。而如果有了实力,做不做皇帝都不过是一个程序的事。但是如果没有实力,就去触碰皇帝这个身份,那就是要掉脑袋的,袁术可是三国做皇帝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最突出的教训。

所以讲究实际的曹操最终选择的不是虚名的皇帝,而是实权的丞相或魏王。但是他这个丞相做的比皇帝爽多了,不用担皇帝的风险,却有皇帝的权力,想封赏谁就封赏谁,想处罚谁就处罚谁,全由自个儿说了算。所以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既然皇帝这个称号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实惠,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和灾难,那么他又何必去称帝呢?要它又有何用呢?

他非常精明,他将战士局面看得非常透彻。本身他已经掌握了一个国家的权力,所有人都在他的控制之下,就是没有这样一个虚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