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

黑柴


需要明确具体的朝代和年代,清朝初期,中期和晚期都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一般都是在贬值中

具体看实际购买力


大道至简T2


他们说的都长篇大论了,其实很简单,我小时候问过我爷爷这个问题,我爷爷解放前是开纺织厂的,算是有点财力!他说解放前在我们县城摆一桌最好的酒席都用不了一块银元,一般银元含银七分!甚至很多老百姓一辈子也没见过“银钱”,平时花钱就花铜钱,民国是铜板!如果按照购买力来算,民国的一块大洋怎么也相当于现在1000块钱左右!一万两不论是清初还是清末都是巨款!电视剧《大染坊》里演的就很真实,拉洋车的一天毛赚了一毛二乐的跟个傻子似的!穷人为了一块大洋都能卖儿卖女了!


一个中年人的战斗


清朝有1万两银子算富翁吗?到底能换算500万还是7000万?

有朋友问,清朝时期有1万两白银算什么概念,能算是大富翁吗?晋商动辄百万两的投资,净资产有多少?

今天我们来好好分析一下 。

1,按照财政收入对比来看。

清末一年财政收入能有1亿两白银,拿着1万两白银相当于有财政收入的万分之一。

假如清朝和现在国力相当,我们财政共工预算收入是20万亿,如果能有其中万分之一,那就是20亿人民币。这样资产虽然比不上王健林马云这样的顶级富豪,至少也是省市级的首富。

2,按照粮食价格和房屋价格对比。

清朝末年,国家收的钱基本都给列强交保护费了,老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粮食价格高得离谱,1两银子能买到107斤粮食,基本上是10000两银子能买到107万斤粮食。

清朝斤虽然是16两,但换算成公制单位也只有550克,实际上也是半公斤。现在我们的优质大米一斤最多卖到5元钱。107万斤大米就是500多万。

这点钱别说当某省某市的首富了,北京五环内买套房都费劲!

清朝买房子要多少钱,历史学家考证,清朝北京房价大约是70两银子买四间瓦房,每一间15-20平米。算下来一两银子就是一平方米。

如今北京房价平均70000元,1万两银子就是7000万人民币。即便是在北京,这也是小有资产的王老五了。

3,按照社会工资来看。

1万两银子能带来怎样的社会地位,主要还看与他人对比。所以,我们可以和各行各业的工资进行对比。

清朝省级干部如巡抚学政一年合法工资是1万两,所以你带着1万两银子在他面前也没得瑟不起来。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厉害了。资料显示,清朝普通士兵的军饷每月2两,社会上普通工人也能挣到2两银子每月。现在我们搬砖工煤矿工快递小哥月薪都能拿到4000-6000。这样对比1两银子相当于2000-3000人民币。

1万两就是3000万人民币,这是普通人工作5000个月的工资!不少了,绝对有钱人。

清朝时,拥有1万两银子,绝对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但你未必能过得好,这是因为,在清朝这样一个半奴隶制社会中,你越有钱,往往就会越容易死。

顺治年间,清军在江南地区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杀得人头滚滚。从本质来说,是因为江南人有钱,清朝总是想通过政治权利来掠夺汉族地主的钱财,必然招致当地人的反抗。这件事之后,江南地区始终都是清朝发动财产掠夺的主要方向。

康熙初年,清朝的江宁知府朱国治先后制造了江南三大案。江南士绅地主,要么被指认为郑成功的内应,要么被指控反抗国家意图造反。朱国治在江南掘地三尺,搞得民怨沸腾,居然还能步步高升到云南做巡抚。老天有眼,吴三桂把这个大屠夫弄死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真的有1万两白银,一定要超过一半的钱买个乌纱帽,自己给自己当"保护伞",这样才能保全全家性命。这一点,晋商是都知道的,所以,从来不做官的晋商,在祠堂里全都是衣冠情兽的官员,最高还有从一品大员。这些钱,对于商人来说,绝对是有必要的投资。

清朝,商人地主等有钱人要给朝廷交保护费,朝廷又要给猎枪交保护费。这个社会,简直乱套了!


历史知事


如果你只是拥有一万两白银,虽然谈不上是富豪,但是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富人,过生活还是不错的。

〈古代白银〉

一万两白银在清朝能买多少个包子?

一万两究竟能值多少钱呢,有多大的购买力呢?

比如,你是一个上班仔,早晨起来急忙去上班,是不是要吃早餐呢?

吃早餐吃什么呢?就吃现在最普遍的包子吧!

老板,给我拿三个包子!好嘞,三文钱!

对,没错,在清朝一个包子价值一文钱,据说有的时候是两文钱一个,我们就按照一到两文钱计算。

一两银子=1000文钱=500~1000个包子

一万两白银=10000000文钱=5000000~10000000个包子

〈狗不理包子〉

而现在一个包子一块钱左右,5000000~10000000个包子,就是五百万到一千万人民币。

所以,综上在清朝你拥有一万两白银,就相当于在现在拥有五百万到一千万左右的人民币。

这些钱在现在能买什么房子,什么车子就不用我多说了。

大贪官和珅被抄家抄出多少白银?

由于,清朝和现在相比,房价啊,物价啊,多多少少肯定有些不一样的,我们在来进行一个对比:

和珅是清朝有名的大贪官,据说其财富能够与国库相提并论,而在乾隆皇帝死后,和珅却被立即抄家,抄出财富无数,金银珠宝、名画古玩、房产地契等,折合成白银近十亿两。

〈清朝大贪官和珅〉

而一万两白银是十亿两白银的一万分之一,也就是说倘若你在清朝拥有一万两白银,将清朝最大的贪官,最有钱的人的财富分为一万份,你便可以拿走其中一份,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结语

一万两白银在现在相当于500~1000万人民币,在当时相当于大贪官和珅的一万分之一的财富,这是什么水平,你应该有印象了吧!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历史时刻录


一两银子1000文,也就是1000个铜板。

大米是折算购买力的最有力武器,据史料记载,康熙当时2文买一升米,相当于一斤半米,当时1000文能买750斤米,按照目前2块的均价,一两银子值1500块钱。那时候物价低,购买力很强,康熙时的10000两相当于现在的1500万左右。

到雍正时,物价上涨,银子的价值就相应下跌,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1000左右,10000两银子大概值目前的1000万左右。

乾隆事情,物价上涨太快,官员工资也水涨迅速。过去一品官员的俸禄是180两银子+180斛大米,到乾隆时期还大幅增加养廉银,差不多是工资的100倍,即另外还有2万左右的养廉银。此时的银子大约折合400元左右一两,1万两银子相当于400万左右人民币。

后期,由于鸦片战争,国家经济紧张,赔款巨大,大量白银外流,导致银子开始涨价,此时银子兑换比例开始上涨,从一两银子兑换1000文涨到1500-1600文,到后来涨到2000多文了。但是此时物价也开始水涨船高,一升米需要六七,直至最后需要二十文左右,所以银子的价值实际还是跌了,一两银子相当于200块钱左右。鸦片战争后1万两银子相当于200万左右吧


guide911


1万两白银,放在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算得上是相当富裕的人家了。

按照记载,清朝最为辉煌的康雍乾时期,1两白银可兑换1000文铜钱,而当时的优质大米的价格为1升大米10钱左右。根据换算,清朝时期1升大米折合成现在的1.5斤。也就是说,在清朝康熙乾隆时期,1两白银可以购买优质大米150斤。1万两白银就可以购买150万斤大米。

按照现在的标准,1斤优质大米的价格我们安3元钱计算,150万斤大米那就是人民币450万元。

450万人民币,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标准,那也算的是富裕人家了。按照现在5000的税收起征点,整个中国符合纳税标准人数大概是6000多万,那就意味着中国还是13亿人的月工资不足5000元。试想一下,一个普通的3口之家,要多少年才能赚够450万元?

当然,用大米的价格来衡量还是有点不够准确,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衡量一下1万两白银在清朝的富裕程度。

在清朝,获得亲王爵位之人,每年薪水是白银1万两,郡王薪水是白银5000两,贝勒的薪水是白银2500两,贝子的薪水是银1300两。

1万两白银,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 。毕竟一个亲王,位于当时金字塔顶端的人物,一年的工资收入也就是1万两白银,而像郡王这种同样位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则要两年的工资才有1万。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那些文武百官的工资水平。

按照清朝的制度,一品官员的年薪大概是白银180两,二品大员的薪水是白银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

从这个数字来看,在官员们不贪污受贿,不搜刮民脂民膏的情况下,1万两白银也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了。

乾隆年间,北京一个普通的四口人家,一年的总收入大概是30两白银到40两白银的样子,总支出基本和收入相当。也就是说,在乾隆时期的北京,1万两白银可以让1个普通的4口之家生活200-300年。要知道,这可是京师,经济水平要超过其他地方,要是在其他地方,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来换个角度。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讲了这么一个案例: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河南唐河县的吕魁元给当地郑天禄家做长工,工钱为一年2500文。

2500文,在乾隆时期折合白银2.5两,也就是说,长工吕魁元要不吃不喝连续干上400年,才能攒够1万两白银。

清朝时期,普通的农民,一年靠种地能够获得10两白银的收入,需要1000年才能获得1万两白银。

由此可见,1万两白银,在清朝普通百姓家庭,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是他们一辈子也无法赚到钱。


小镇月明


在清朝拥有一万两白银是富豪了。

清朝绿营兵(汉兵),有史料记载,每月军饷2两银,另发给一定量的粮食(应该可以维持一家3~4口的口粮)。后期,李鸿章的淮军,军饷是33天3两3钱银子,另发给一定数量的口粮。

照此标准推算,清朝士兵一年军饷是24两;就按每月200斤大米供给来折算:清朝一石米是100斤(明朝是120斤),有奏章资料显示,嘉庆年间一石米2两银,减产年份是3两银。康熙朝后期,一石米是1两2钱。

这就很好算了,200斤大米是4两银。加上士兵工资2两,总共6两银。一年下来,顶多72两。这就是一个士兵家庭一年的工资、津贴收入(除非他还有别的挣钱门路)。

那么一万两白银,靠一个士兵的工资和粮食补助,挣100年都挣不到啊!

再举个知县的工资收入:康熙朝知县一年俸银45两、俸米2700斤;雍正朝增加一项补贴:养廉银,知县一年养廉银1200两。具体数据是:

工资加补贴1245两

一年粮食供应2700斤=54两

合计1299两

这是清朝中后期一个正印知县一年的全部收入。

那么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社会多少元人民币?这个很难正确计算。但从购买力来推算是可以的。清朝一石米2两银(丰收年一两二钱),现在一石米300~400元,就是说,2两银约等于400元购买力。

一万两银子,约等于今天200万元购买力。

200万元在今天社会,是排前面的中产阶级。(今天物价贵)

一万两银子在清朝绝对是中等富豪。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一万两白银所处的时代很重要

当时一个一品官员的年俸禄也不过180两白银,一万两白银可以说是地主级别了,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两百元,但要看是处在清朝中期还是清朝后期。



清朝中期

如果家里有个一万两白银在没有什么抽大烟喝花酒赌博的爱好的情况下,做个小生意盘几家店,娶个娇妻买个大宅院能过得很好。


在古代,民以食为天,古人衡量银子价值的观念和现代人有所不同。在古代主要以粮食的价格来判定银子的价值。

在清初的时候,各个国家都还是战争状态,各地的物价相对要高一些。当时一石大米要三两银子。收成好一点的时候价钱自然会降低,随着国家的安定,物价也逐渐稳定起来,一石大米的价格也就八九钱最高不超过一两银子。


清朝后期

不过如果是生活在清朝后期的话,有钱的和没钱的生活的都不会太安稳,战乱不平,钱也不会太值钱。

要知道在古代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农作物的收成主要是看节气和当年的天公是否作美。

一旦发生灾荒,米的价格也会随之上涨。老百姓就算是想卖点东西换粮食也是有价无市,只能聚众去抢劫地主家,这时候有钱的地主反而会成为百姓眼中的肥肉。



到了清朝中后期,朝廷的经济开始衰败,再加上白银大量向国外流出,物价就直线上涨,到了19世纪的时候,一旦大米已经涨到了二两白银。后来到了甲午战争时期,米的价格更是到达了一石五两八钱银子。

如果是放到这一时期去说的话,那么1万两银子就要缩水很多了,虽不能说是富裕,但也相当于是总督级别官员一年的收入,也算是不错了。


讲历史的仓鼠洋


在清朝有一万两白银算什么水平?得看和谁比。

对于普通百姓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万两白银是诸多百姓一辈子也赚不来的。比如乾隆六年,山西的百姓工资仅为10文钱一天,乾隆七年,山西的月工资为4钱银子,一两等于十钱。乾隆四年,一两银子可以兑换800文钱,乾隆五年,一两银子在江苏可以兑换700文钱,乾隆五十六年,每两银子值钱1550文,乾隆五十三年,江苏的雇农每月只有300文钱。所以无论白银兑换铜钱的比例如何,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之时,哪怕通货膨胀之时,对于当时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万两白银算是很大巨款了,是他们很多人一辈子都赚不来的钱。




对于达官贵人

但是对于另一波人来说,一万两银子算不了什么。像是对皇室来说,太后每年有金20两、银2000两的俸禄,皇后是1000两,以下再递减。但是太后每年的寿宴,恭进银就有1万两,还不包括其他珠宝这些。皇子皇女满月,皇后可以得赏1000两,贵妃500两等。看这些虽然一万两在其中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但是慈禧当年的寿宴就花了一笔不小的巨款,一万两和其寿宴花钱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清朝的宗室,亲王每年的俸禄是一万两,世子6000两,然后按级别一直递减,这只朝廷每年给他们发的岁银,不是他们的产业收入,这些宗室的田产一年的收入也是不少。故一万两,在这些宗室眼中,也算不了啥,除非是那种级别很低,产业很少的宗室。

清朝的官员,俸禄按照明朝的标准拿,确实不高。但是康熙年间就有吃火耗的现象,火耗也是一大笔收入,而且还有所谓的“规礼”,即在年节、生辰、升迁等时候收礼。雍正初年,一个巡抚衙门每年收规礼少得有十多万两,多得有几十万两。火耗归公后,就有了所谓的养廉银,也就是所谓的双俸制。养廉银的多少按照官员级别大小来决定,每年的标准也不一样,像是云南巡抚。最开始有1.7万两的养廉银,然后减为1.2万两,又减为1.055万两。雍正十二年,各地总督的养廉银在1.5-3万两之间,巡抚1-1.5万两之间。乾隆即位后,佐杂官员的的养廉银甚至提高到了上千两。虽然拿了养廉银,但是并没有让清朝这些官员成为廉人,反而贪得更多。所以这一万两,对于这些人来说,即使对当时一些贪污的基层官吏,也不算什么巨款。



所以在清朝一万两算是什么水平?比下是绰绰有余,但是比上,就只是九牛一毛。在达官贵人那个阶层中,比下可能有点比头,在中等以上中,最多也就是人家一年,甚至不到几个月的收入而已。


淡看天上月


在清朝,有1万两白银属于什么水平?这个问题非常的不严谨,我做个比方啊,都叫新中国,80年代你手上的10000块钱和2020年的10000块钱那能一样么?80年代的1万块政府都可以给你发一个奖励的牌子,上面有金光闪闪的三个大字“万元户”!那个时候一万块弄不好都可以买套房,而到了2020年这一万块简直p都不是,连一个奢侈品包包都买不起,用房子做比喻的话,可能连一平方米都够呛。

所以,银子是清代的货币,在清代也要分时候讨论才准确一些。


先说清末吧,从国外的一本研究清代的著作中,我们得到一个信息,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作为劳动力的佃户给地主家干一年的活,按照只能收入大概8两白银左右(人均,有的可能十几两,有的可能2-3两)。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佃户想要挣得这10000两白银,他需要干上1250年才能挣到手,这还是不吃不喝的情况下,所以能有10000两白银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吧


在说康雍乾时期,那个时候,算是清代的黄金时代了,咱们拿清代官员的工资为参照物,除去那些亲王(皇帝的儿子),平常人能混到的最高阶的水平就是一品大员了,他们一年的俸禄(工资)是180两银子而已,想靠工资攒到10000两银子,也要55年才行,所以你是一品大员的话,怎么可能不贪污嘛。


所以朝廷整了一个养廉银制度,一品大员一下给16000两白银,按照汇算约合人民币300万左右。这个收入在康雍乾时期也不算特别高,在北京这种城市也就达到个中产偏上而已,要知道王爷贵族的福利动不动就几万两白银。所以10000两在北京帝都上层社会中,也不算一特大的钱吧。就像现在300万在贪官手里还算什么大钱么?他们动不动就上亿好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