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我們需要以德報怨嗎?

3月11日,國內新增新冠肺炎確診25例,國外新增確診4596例。國內累積外來輸入病例85例。

經過一個多月的全國艱苦戰“疫”,新冠肺炎流行高峰褪去。不幸的是國外多國失去了防控疫情的先機,一個又一個進入快速增長的爆發狀態。

莫苛責,這件事在全球真的發生了,才更清晰的顯示,這次危機的種種問題,不需苛責我們做的不完美。真相是人類遇到這種危機,應對起來有多難。這種比較之下,才看得清,我們中國大家庭是好樣的!

疫情之下,我們需要以德報怨嗎?

一個月前作為第一個暴發疫情的國家,多國向我們捐贈了醫療物資,也當然有漠然遠離的大國。

風頭一轉,我們有了成功的經驗,也有了新增的物資生產能力,陸續開始對韓國、日本、伊朗、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送去了我們的援助。

疫情之下,我們需要以德報怨嗎?

而有的國家,我們是否需要用以德報怨的傳統美德去無私的援助呢?

個人以為,畢竟也不富裕,還是量力而行吧。公正的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幫倒忙,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講原則的互助共贏,挺好。這不聽說之前給我們加徵的醫療商品關稅也免了嗎。放心,我們不加價,有富裕的絕不限制出口。

疫情之下,我們需要以德報怨嗎?

以德報怨其實有另一種解讀...

以德報怨好像是中華傳統美德,意思是“一個人過去傷害了你,你不但不記仇,反而用恩德去回報他”,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胸懷博大,處事寬容。體現一種君子的品德。

這句話在現實中,一不小心就成了對好人的“苛責”。

一位好人,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或是某種傷害。當事情過去,以德報怨就成了一種美德,可是那位做出傷害的人往往未必就真的改變。在利益面前,傷害也許還會再次發生。甚至,其他的人發現了這位好人,也開始期待好人的謙讓和犧牲。

疫情之下,我們需要以德報怨嗎?

以德報怨真的好麼?

以德報怨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是有人問孔子,“你對以德報怨這件事怎麼看?”孔子反問道“如果以德報怨,那拿什麼來報德呢?不如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從這個語境來看,孔聖人也是不主張以德報怨的,不看後半段,把以德報怨樹立成傳統的美德的確需要重新審視。

不以怨報怨,也不以德報怨,而是正確的看待事情的現實情況。如果你富足強大,可以做慈善。如果你也有限,不如以德報德。

這是那些善待過你的人,應得的。

不讓好人吃虧,世界才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