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戰:讓你3分鐘學會,從此贏在不同層面與角度

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

認知差異取決於什麼

1.知識結構

看看自己的老爸老媽對今天新生事物的理解,再看看偏僻農村的你的同齡人,他們對你的事物的理解肯定也是一臉懵逼。知識結構的不同決定腦袋裡所思所想,同意嗎?

2.視野見識

經常通過電話或微信,有一些老朋友或者鄉下的老同學聯繫我,推薦一些什麼幣呀,網購呀,等等的機會。甚至更加現實的是我自己的丈母孃岳母,判斷人和事的基礎,就看他們村子那點人和電視劇裡的情景,只能一聲哀嘆。

3.思考邏輯

用傳統行業的邏輯來思考互聯網時代的創業,肯定不合時宜。傳統行業憑藉的更多是個人閱歷和經驗直覺的侷限 互聯網時代憑藉的更多是邏輯和數據。

認知如何給你力量

1.人脈與圈子

圈子和人脈不分高低貴賤,只論需要和層面。史玉柱為了做好遊戲,曾帶著高管連續5天泡在網吧裡混遊戲圈子;雷軍為了做好小米手機,也曾整日混在論壇裡和網友交流。

【例】有學員見到我的課堂跟我說學習要和一樣檔次的人在一起。所以他來學的可能不只是演講,還想和企業家老闆混混圈子和資源。可怕的是,當我為了給鍛鍊演講機會,在大學校園裡擺上一個講臺的時候,有一些老闆卻講不明白,搞不定大學生。

他可能沒有想到,在年輕人群體裡,有很多人可以成為他的員工,甚至他的顧客。我們在學習的人脈和圈子裡,多少有一點嫌貧愛富。

2.目標與實踐

如果你沒有好賣的產品,又沒有模式,讓他能夠賣好更可怕的是,如果沒有成熟的運營團隊和渠道,竟然要從零開始定位季度超千萬的目標,這種目標和實踐成功的確定性是不可控的,而商業要做的就是確定性實踐。

3.判斷與決策

四五年之前我們就開始用各種APP工具進行知識變現和品牌傳播。朋友問我,用哪個APP做音頻課程更好?在我不懂的時候,我可能會跟他說什麼喜馬拉雅呀,荔枝FM呀或是其他。可當我有經驗開始懂的時候,我就反問他,你想要什麼客戶?實現什麼目的?因為不同的APP背後承載著不同角度的用戶和特點。結果他沒有耐心去聽這些,他只想著急如何賺錢。

這就好比過去10年之前我們買個電話,手機就是為了打電話而已。我今天再買個手機,可能要考慮你的職業用途和日常的喜好以及使用習慣等。

4.觀點與看法

比如有一些老闆他只想給員工喂草,還想讓員工有華為一樣的狼性(偷笑)。還有一個所謂金融公司給我打電話來給他的30個員工做打雞血的激勵培訓,而預算費用只有1000(真摳門)。

再比如一個團隊領導人向我諮詢,上次講課時給他們分享的金句,讓我再發一遍給他,然後瞬間就轉過來1000紅包。

認知沒有高低貴賤,只有變頻共振

成年人很多都比較複雜,但高人就和小孩子一樣,非常簡單。小孩子的天性和靈性和高人的認知表現有的一拼,不要因為各種因素去看待每個人的高低貴賤,而要學會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人都能快速變頻與他們同頻共振。

要演講水平更高的幾個認知

1.沒有基本功,樣樣都很鬆

看透了花拳繡腿和花枝招展,如果看不到內容的深刻和思想的洞見,食之無味。

2.沒有準備稿,自認發揮好

可能你沒有準備就能發揮不錯。但別忘記了一次發揮不代表所有和每次。不要透支自己有限的閱歷和積累,要記住,10分的準備才有10分的自信。

3.文能安天下,演講定江山

靠武力能打得天下,得靠文化才能安定江山。思想打開未來,口才解決問題,語言創造財富,演說打動世界。

4.自信是開始,相信有未來

自信是一種角色表現,相信是一種臨場狀態。如果連這個還需要理由的話,你就太複雜啦。

認知戰:讓你3分鐘學會,從此贏在不同層面與角度

機構:精語社(百城萬人演講愛好者社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