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會有希望。”仰望星空,探索宇宙,是人類誕生以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

我們可以從眾多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中,一窺端倪。

約5300年以前,古美索不達米亞人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星圖。約3600年前,我國商代的甲骨卜辭中,有豐富的天象記錄,如彗星、月食、日食等。2600多年前,古希臘人泰勒斯,準確預測了公元前585年發生的日食,並確認了小熊座。幾千年前,人類已經揭開了星空神秘面紗的一角。現在,人類更是把探索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太空。

燦爛的星空、浩瀚的太空、無邊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歷程,以及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這些專業深奧的天文知識,如何讓孩子們輕鬆接受和理解呢?英國作家西蒙·泰勒深諳其道。

西蒙·泰勒不僅是作家,還是插畫家和設計師。他擅長用圖形解釋宇宙探索領域的概念和原理,從而使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變得簡單易懂。為此,他特地創作了《去更遠的太空》,這是一部寫給7—9歲孩子的天文書。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去更遠的太空》是全新空間科學與太空旅行的圖解指南,詳細介紹了行星、恆星、黑洞和宇宙,以及人類為探索太空而設計的火箭、空間站和運載火箭等,不僅幫助孩子獲得豐富的天文知識,也幫助孩子開拓視野、拓展思維。

01、從美索不達米亞星圖到牛頓運動定律,揭秘天文學的傳承與變遷

人類對星空的仰望、對宇宙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去更遠的太空》細數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揭示了天文學的傳承與變遷。

當人類歷史上第一部星圖在古美索不達米亞誕生,這文明的曙光照亮的不僅是兩河流域,更是整個人類世界。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5000多年後,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科學家托勒密,根據自己的觀測以及古希臘科學家喜帕恰斯的觀測,同美索不達米亞星圖結合起來,創立了地心學。地心學認為,太陽、月亮、恆星和行星都圍繞著地球旋轉。文藝復興前的一千多年內,地心說被廣泛認可。

15世紀時,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基於自己對行星運動的觀測,提出了日心說。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行星圍繞著太陽公轉,而月球圍繞地球公轉。日心說的提出,改變了人們的宇宙觀,是天文學上的革命。

地心說和日心說,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兩個里程碑,雖然觀點是錯誤的,卻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真實縮影,更是人類探索宇宙的光輝歷程。

17世紀時,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對行星運動進行了精細研究,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第一定律表明,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軌道。第二定律表明,行星運行速度的大小取決於行星在軌道上的位置。第三定律表明,行星距離太陽越遠,公轉一圈所需的時間就越長。

開普勒定律是第一個精確描述行星繞太陽公轉運行的定律,並且適用於宇宙中一切繞心的天體運動,所以開普勒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開普勒之後,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真正解釋了宇宙中萬物因引力影響而導致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對天文學和物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後來太空探索和太空旅行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最初,人類只是充滿疑惑地仰望星空。歷經幾千年的不懈探索,人類終於一步步揭開了天體運行的秘密。這是人類探索太空,邁出的一大步。伴隨這一步的邁出,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之旅加速前行。但是,這一步並不是平坦,意大利科學家布魯諾因為捍衛日心說而被燒死,成為捍衛真理的殉葬者。所以,這段漫長的探索旅程不僅充滿希望和挑戰,也充滿艱辛和殘酷。然而,人類勇於探索和獻身的崇高精神,把深邃的夜空照耀得更加璀璨。

02、從太陽系到銀河系,揭秘天體的演化和人類未來的命運

2019年初,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掀起了一波科幻熱。電影講述的是太陽即將毀滅,地球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在危機四伏的太空中尋找新的家園。在未來,太陽真的像電影中說的那樣會毀滅嗎?《去更遠的太空》給出了科學的答案。

太陽中心的核聚變反應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這股龐大的能量以輻射(包括光和熱)的形式傳播出去,沒有太陽產生的光和熱,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

太陽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高齡,令人欣慰的是它仍有足夠的核燃料再保持50億年的穩定。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50億年後,太陽中的氫核聚變停止後,從核心向外的力的能量消失,太陽會因為自身的引力開始向核心坍縮。坍縮過程中,核心的溫度開始升高。核心溫度升高點燃核心外層,於是再次產生從內向外的力。但是這些燃燒的外層不如核心的密度高,所以向外的力會超過引力並導致太陽向外膨脹,漸漸地太陽就演化成紅巨星。

太陽成為紅巨星後,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在變成白矮星之前,它會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會吞噬掉地球。所以說,《流浪地球》中的故事設定,是有科學依據的。當人類知道,太陽的演化決定了整個太陽系的命運,並且這是不可逆的現實,那麼更深入地探索宇宙,就成為人類必需的使命。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我們的家園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中,而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的滄海一粟。銀河系有上億顆恆星組成,是巨大的漩渦星系。銀河系會繞著自身的中心——銀心旋轉。組成銀河系的恆星形成從銀心向外的旋臂,而太陽和太陽系位於獵戶—天鵝旋臂上。這就是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以及太陽系和銀河系的關係。

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幾顆行星,並不是宇宙中僅有的行星,還存在系外行星。但是行星反射的光比它們所環繞的恆星發出的光暗很多,所以至今人類也很難直接看到圍繞遙遠恆星旋轉的行星。人類一直在尋找和地球類似的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這是人類探索宇宙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即尋找新的家園。

唐代詩人張若虛寫下了著名的詩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古人的認識裡,月亮是永恆的。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就像太陽雖然已經照耀了地球46億年,但是50億年後它終將走向生命的終點。未來的人類能不能找到新的家園,我們不得而知,我們需要做的是在尋找新家園的漫漫征程中踏出堅定的步伐。

03、從人造衛星到深空運動飛船,揭秘太空旅行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幾個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和天文學家都夢想著實現太空旅行,但是直到20世紀火箭技術的發展,才讓夢想成真。如果沿著人類歷史的腳步向前追溯,就會發現古人對飛天的執著,不遜於今人。

我國明代的萬戶,堪稱“世界航天第一人”。他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上面,兩隻手各拿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人點火發射。他想利用火箭的推力和風箏的升力飛上高空。但不幸的是,火箭發生爆炸,萬戶壯烈犧牲。萬戶飛天的計劃雖然失敗了,但是他藉助火箭推力升空的設想為世界首創,他開創了人類飛天事業的先河,在人類航天探索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幾個世紀裡,無數科學家和天文學家,為太空旅行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直到1957年,蘇聯的一枚運載火箭搭載著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一號直衝雲霄,標誌著人類進入太空時代。1961年,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航天器,繞地球一週,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人類實現太空飛行後,航天史上劃時代的壯舉,是“阿波羅”計劃。登月計劃比太空旅行難度更大,需要更巨大和複雜的指令航,以及更強大的火箭。美國人首先實現了這一宏偉目標。1969年,阿波羅11號搭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進入繞月軌道。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搭乘登月艙降落至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隨後奧爾德林也踏上月球。兩人一起拍攝照片,並採集了月岩和月壤的樣本,然後返回登月航,成功返回地球。

美國登月計劃大獲成功後,蘇聯將第一個空間站“禮炮號”發射升空。空間科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代。天空實驗室、國際空間站,以及各種空間探測器和空間望遠鏡,應運而生,擔負起探索宇宙的新使命。

《去更遠的太空》:打造太空探索簡史,解析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雖然近幾十年太空技術有著驚人發展,但是建造這些搭載人類的航天器費用十分龐大。所以,未來需要更先進、成本更低的航天器於是,太空發射系統、深空運動飛船等成為未來主要的研發項目。這為未來的登陸火星計劃,翻開了新篇章。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誠然,在茫茫宇宙間,人的生命像蘆葦一樣脆弱,但是人因為思想而偉大。從萬戶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到載人宇宙飛船遨遊太空,正是先進思想的火光,照亮了人類探索宇宙的道路,締造了人類的光榮與夢想。

《去更遠的太空》知識量爆棚、專業度爆表,而西蒙·泰勒用簡潔易懂的文字和明淨清晰的插圖與圖表,讓學習太空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即便是兒童也能輕鬆接受。如果你的孩子想成為下一個飛向太空的人,或是想成為執行火星任務的第一人,那麼《去更遠的太空》無疑是最好的敲門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