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墓有多少未知?

王先森🍀


發散思維一下。

秦始皇陵中是否會有失蹤已久的國寶和氏璧?

當年,楚國的卞和在山中發現了一塊璞玉,便進獻給楚王,可惜楚厲王、楚武王兩個人都認為這不過是一塊石頭,因而對卞和實施了“刖刑”,就是把他的兩隻腳砍掉了。

後來,楚文王慧眼識玉,便將這稀世美玉命名為“和氏璧”。

另外我們比較熟知的故事,還有藺相如的“完璧歸趙”,這裡的璧指的也是和氏璧,但實際上趙國並非和氏璧的老家。

秦國統一中國後,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中,據說他命人將和氏璧做成了傳國玉璽,可惜這個玉璽到了後來也失傳了,不知所蹤。

會不會秦始皇根本沒有將和氏璧做成玉璽,而是隨著他一起埋入了皇陵之中呢?

畢竟那麼大一個傳國玉璽,又是那麼難得的頂級質地的好玉,為什麼千百年過去了會杳無音信呢?


秦始皇陵中會不會有大量的古籍原本?

秦始皇焚書坑儒千百年來為人所詬病,很多商周以來的古籍、春秋戰國時六國的古書都已經被燒燬,甚至有人因此認為秦始皇的這個做法將我國的“信史”錯後了千年。

會不會在秦始皇陵裡,還陪葬有當時的古籍原本呢?

因為那時候的書籍都是寫在竹簡上的,倘若陵寢內部的保存條件非常適宜,那麼兩千多年後應該還可以看到完整的原貌。

如果真是這樣,對於我國的考古界來說將是一場極大的震撼。

有人認為,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坑儒的,所以他不可能回過頭來再自己留點不燒,不僅不燒還陪葬了。

可誰知道秦始皇真正的想法是啥樣的呢?說不定真的反其道而行之呢。


秦始皇陵中會有失傳的華夏九鼎嗎?

華夏九鼎也叫大禹九鼎,是當年夏朝建立之後,大禹用天下所貢之銅鑄成的九個鼎,代表天下九州,這也是後來的成語“問鼎中原”的出處。

據說,秦滅周統一天下之後,就將九鼎帶回了都城咸陽,但這之後九鼎就神秘消失了。

有一種說法,說是秦始皇收繳六國兵器鑄成十二金人,這裡面也包括九鼎,但很顯然六國的兵器跟從夏朝傳下來的代表皇權的九鼎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秦始皇大概率不會將九鼎毀成金人的材料。

相反,認為自己功績前無古人的秦始皇,更有可能將九鼎作為陪葬品隨葬皇陵。


紅顏讀史


秦始皇陵墓是我國的超級古墓,是世界上規模宏大、結構奇特、內涵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居陵園東側一隅的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87 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秦始皇陵列入“世界遺產清單”。對這片2100多年前營建、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的神秘土地的探索,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和濃厚興趣。從1974年春秦始皇陵園發現兵馬俑之後,考古工作者對陵園進行了大規模勘察、調查和部分發掘,部分撥開了秦陵地面和地下奧秘的迷霧。秦始皇長眠的地宮,是一座“地下天堂”。宮室用大理石築砌,經探明,其南北長460米、東西寬400米,拱形的頂部具“天文星宿之象”,無垠的宇宙蒼穹上,高懸著夜明珠製作的日、月、二十八星宿及銀河等星系,日月星辰交替出現。

宮室地面,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八方疆域地貌象徵圖,百川、五嶽、九州,玉石雕刻的奇花異木遍地皆是,“江河湖海”用水銀(汞)“灌輸”,機械驅動水銀不停流動。特製銅質棺槨放置在象徵著中國疆域地貌的版圖,上。銅棺周圍,點綴著人形銅柱長明燈。宮室內,三公九卿、文武百官等無數尊雕像,肅然恭立,隨時待王魂召....修建地宮的最大困難,莫過於穿過三層地下水遇到的排水問題。據測定,陵區地下水單孔日流量500噸至2500噸。排水有抽水、導水兩法,對工期長達38年的秦陵工程,採用抽水顯然無濟於事。秦陵考察課題組認為,秦陵工程選擇的是行之有效的導水方法。在秦陵地下宮牆東南角和西北角外的覆蓋層下,已發現兩處排水溝,一處流向東南,一處流向西北。

這兩條排水溝不僅反映了地宮工程確實穿過了地下的上、中潛水層,還表明地宮規模宏大,需要搞兩外排水溝,向兩個方向排水。而考古、地質部門在兩條水溝經過的地方,已發現了石水道、陶井圈等文物,進一一步證實了這個判斷。根據考古勘察和計算,秦皇陵冢上的封土體積達538.8萬立方米。如此巨大的土方來自何處?成為秦陵探索者的一個重要課題。課題組通過對陵區的地質學調查認為,墓穴中的回填夯土和陵家的中、上部封土主要來源於陵南三劉村的驪山北麓,而下部封土則是由墓穴和墓道中挖出的土石及內、外城東南角至陳家窯一帶的部分洪積物構成。調查中發現,在陵南兩公里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場部之間的山麓地帶,有高5噸至25米的黃土崖。

據當地老人說,這些土崖是古代挖土形成的,其土質與陵冢上、中部封土相同。據計算,挖去的土方量在350萬立方米至525萬立方米。課題組經過多方面勘察研究,對過去一度風行的秦陵墓“東向”說提出質疑:首先,陵東的兵馬俑固然是朝東的,但陵東偏南的上焦村37座馬廄坑發掘出的馬頭卻向西,坑內跽坐俑既有東向又有東南向和北向的。陵西發現的兩乘銅車馬也是向西排列的。因此不能由兵馬俑朝東而得出整個陵園是東向的判斷。其次,從地形地貌上分析,陵園外城東部為洪積扇群和黃土溝壑,陵園東門外迄今未發現神道和路土遺蹟。秦始皇的靈柩和數萬人送葬隊伍,從咸陽過渭河去地宮不走正南正北的直線,卻折向陵東,在坎坷不平的溝谷間跋涉,是難以想像的。

而且東門向東的延長線地帶,廣在馬廄坑和陪葬墓,也似與東西向的陵園佈局、禮制不符。秦始皇崇尚水和黑色,認為秦以水德代替周代的火德而興,《集解》張晏說:“水,北方。”因此,在秦陵的規劃設計思想上,必然是以此為指導而規定墓向北方。“北向”說的最有力的根據是他們發現了陵北的神道遺址,這是陵區四面迄今發現的第一條神道。陵北神道的發現,不僅對陵墓“北向”說提供了新的依據,而且對陵園的範圍、佈局、陵寢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還對秦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陝西省文物局邀請了考古、歷史、地質等方面的十多位專家、學者,對秦始皇陵園地學進行研討。--些專家、學者指出,地宮內部情況、陵墓朝向、陵北神道等問題還難定論,不同觀點可進一步探討並作勘察。其中有些問題也只能到發掘開冢之日才能做出結論。

但為什麼現在不開掘?這是因為開掘還得遇到營建時遇到的同樣問題:第一,秦始皇陵是500米X500米的正方形,如果要開掘,首先要搭建一個跨度為500米的頂棚,這在目前國內的技術力量還達不到。若不建造頂棚防雨,地下建築難以完美保存。第二,秦陵地區地下水位高,距地表16米就見水了。而大量的地下建築都是在16米以下的。如開掘出來沒有大型的抽水設備及時把地下水抽上來,地下宮殿將被淹沒。第三,秦陵封土層上76米,而封土層下的土層起碼24米。這樣的移土工程也是極大的。鑑於.上述種種原因,皇陵在近期是不大可能開掘的。






影視職員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 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了幾道墓門呢? 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 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裡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 《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準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瞭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裡“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 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瞭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彙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 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裡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 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 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燻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余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謎團只是秦陵地宮眾多謎團之冰山一角。隨著我國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測技術的實際運用,秦陵地宮終有一天將再次震驚全世界。





緣禦寒


秦皇陵在故往野史當中神秘無比,因而面對這樣的現狀一時間也是有非常多的謠言。有說秦陵詛咒的,有說秦皇陵有驚天隱秘的,各種陰謀論塵囂之上。但其實只是因為秦皇陵的地位過於重要,而且又過於龐大,考古工作者們只能小心翼翼的去一點點發掘,而且至今還有 許多關於秦陵的謎題存在。

謎題一,秦皇陵到底有多深多大,以至於幾十年都不能完全發掘。最新的探測結果表明,秦皇陵東西260米,南北160米,總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相當於300多個標準籃球場。

謎題二,史記中說的上具天文,下窮地理究竟有什麼含義。司馬遷這兩句話歷來都是研究秦皇陵的重要資料,但是關於這兩句話的解釋卻一直都沒有讓人信服的答案。近年來的發掘行動中出土了很多關於山川,星辰的壁畫,這些發現大概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謎題三,秦皇陵地宮中是否真的有水銀。地宮中有水銀在故往的很多野史和文學作品中都有提到過,但是卻一直都沒有找到支撐這種說法的依據。前幾年的時候,在新發掘的地宮土壤中檢測到了超量的汞元素,但是濃度卻又與傳說中地宮浸泡在水銀中差了很多,以至於這個謎題現在還沒有被證實。

謎題四,地宮有沒有空餘的空間。這個問題相對的專業一些,但是曾經也困擾了考古工作者很多年。按照一般的墓葬習俗來說,束穴式的地宮通常會用土填滿,所以地宮內應該是沒有空餘的空間的。也就是說地宮是一個實心的結構。


南朝灬


秦始皇陵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的陵寢,位置在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動用了近80萬人,歷時39年才完工。然而就是這距今兩千多年的陵墓,直到今天人們也沒有足夠的技術去挖掘。

如果說秦始皇陵墓有多少未知?我只能這樣簡單的說下自己翻閱資料後的看法:

1、相傳秦始皇建造陵墓之初,便考慮到如何能讓陵墓長久保存下去,以防有人盜墓,他與大將蒙恬商量,決定任命蒙氏的一支宗族世世代代作為守陵人守護著秦始皇陵,這支守陵的軍隊由蒙氏統領,世世代代守護著秦始皇陵墓,傳言當時第一代守陵人叫蒙常山,更為神秘的是這支守陵人據說已經傳到了現代。但不知道是否真的有守陵人?

2、秦始皇的屍體是否還保存完整?這也是個未知的事情。史料記載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正值酷暑時節,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了近兩個月,那麼古人是否有他們的方法保存秦始皇的屍體呢?而秦始皇的屍體到了現在,又是否保存完整呢?

3、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數量到底有多少?秦始皇陵墓的地宮面積相當於5個現代標準足球場的大小。地宮就這麼大,裡面的陪葬品數量肯定驚人,但因為沒有完全發掘,所以秦始皇陵墓的陪葬品也是個未知數。

4、秦始皇陵墓地宮究竟有多少道門?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秦始皇陵墓有沒有機關,有多少機關…………

這些都是未知的!

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解開這些未知之謎!


大江侃歷史


現代很多所謂權威、專家太過迷信一本書。當然現時代的專家、權威,大部分包裝岀來。這個時代,老實做學問的人有多少?那些大學教授、院士之類的有大把大把經費,他們不把錢用部分享受恐怕不是人之常情?教授院士很多招碩、博士依靠團隊?其實做事是那些人,爭取經費要院士教授名頭。沒有靜心下來很多年置疑司馬遷寫的《史記》,確實是有風險的事情!很多百度百科詞條,甚至抄襲史記自相矛盾的地方。史記確實有許多寫得矛盾的地方,那時沒有邏輯學這門學科,司馬遷寫史據說寫在竹片上,確實是辛苦了。史記沒有太多時間再校對就匆忙完稿,送份給漢武帝,應該是用了或申請朝庭經費。漢武帝只看寫自己與他老子部分就扔一邊去。司馬遷很聰明,他另抄一份應該是沒有生兒子留給女兒,最後他外孫公諸於眾讓司馬遷出名。我花費十多年時間核對史記,錯的地方不少。今人對秦始皇墓的判斷,大都以司馬遷寫的史記為準。但結合歷史真實,秦始皇墓葬主體部分,應該完全被項羽毀掉,符合事實邏輯。因篇幅有限,不能再詳盡展開。另專文撰寫。








正平


首先說一下秦始皇陵的規模。

1.依山而建,佔地8平方公里,封土底面積25萬平方米,高115米,整個皇陵面積巨大,陵區總面積56平方公里。

2.地宮大而複雜,墓室要道設有機關,墓室注滿水銀,深不可測,瀰漫著有毒氣體。

秦始皇陵至今未曾挖掘,源於六十年前的一場教訓。當時由郭沫若吳晗牽頭,主張挖掘明皇陵,結果由於缺乏經驗,以及技術不成熟,出土的文物幾乎全部損毀,成為考古史上最大的悲劇。況且秦始皇陵規模要比定陵大的多,不具備條件,國家是不會主張挖掘的。

所以在秦皇陵沒有挖掘之前,所有對秦皇陵的傳聞,都是猜測和想象。換句話說,對於秦始皇陵,我們基本一無所知。




動作一日史千年


題主,你這就有點為難人了。

既然是未知,我怎麼會知道,對吧?

所以,我只能說點已經知道的東西。

當然,這些“已知”分為空穴來風和猜測。

空穴來風,依據是司馬遷的《史記》,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的棺槨,就藏有兩個機關:

一是連弩陣。

古代大墓的連弩機關很常見。而秦弩,號稱是冷兵器之王,統一六國和北擊匈奴中,發揮出了難以想象的作用。

據傳,秦弩的材質比較特殊,千年不腐,意味著很有可能,儘管兩千多年過去,始皇陵墓的弓弩,仍舊可以射出去。

秦弩的殺傷距離能達到八百米,陵墓就那麼大,一旦開啟,想必進去的考古工作者,會倒下一大片。

更何況,考古學者對“保存完好”四個字很痴迷,大概看見了秦弩,也只會想著破解,而非損壞。

二是連環翻板。

但凡大墓,連環翻板是標配,也是對連弩的補充。原理很簡單,就是在墓道中挖一個大坑,坑上面放置木板,木板有軸,底下有利器。

盜墓者,不對,考古工作者一腳踏上去,或許就會掉下去,很殘忍的。

說了已知的,再來說說猜測。

古墓中的危險,很多時候是神秘莫測的詛咒,比如埃及金字塔,雖然成功挖掘,但進去過的人,出來後,好多都離奇死亡。

秦始皇陵,會不會也有類似玄妙詛咒?


昨夜夢迴


世人對秦始皇墓的瞭解,基本上均依據史記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駑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據此記載,我認為有三個可信三個未知。

三個可信:一是修建酈山陵墓的人員規模應該可信。掃六合歸一後,各國俘虜人數眾多,徵70萬人來修墓是可行的。二是用銅作槨是可信的。統一天下後,戰事較少,融化兵器可得大量銅料,始皇在世時尚用來築十二銅人呢。三是陪葬者應可信,這既是那個年代的傳統,也是新皇二世表孝心、除異己的策略。

三個未知:一是墓穴內設機弩,二是用水銀作百川江河大海,三是以人魚膏為燭。主要原因是既然所有工匠無復出者,這麼詳盡的修建方式是如何流傳出來的呢?

故此,關於始皇墓之謎,只有等待考古發掘來揭曉了。





丄墨齋散人


嬴政,在中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做為“始皇帝”的他有著遼闊的疆土和雄厚的實力。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為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打下了基調。同時其陵寢規模宏大,傳說陵寢中有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秦始皇的陵墓已經發現數十年了,但是挖掘考古進程卻遲遲沒有開展。秦始皇的陵墓下到底隱藏著多少秘密?

秘密之一,秦始皇陵有多大多奢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始皇的陵墓穿過整個驪山,深度穿過三層泉水。用水銀做成江河湖海,陵墓上方有日月星宿,下方有著秦始皇廣闊的疆土。陵墓裡面有著用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經過現代的勘探,確實證明了秦始皇陵墓內汞含量超高,就已發現的陪葬兵馬俑坑來看,其範圍十分遼闊。雖不知其陵寢的真實面目,但是通過記載足以領略到其陵墓的恢弘。

秘密之二,秦始皇陵防盜設施有多厲害? 在古代,墓葬被盜時有發生,因此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在自己的陵寢防盜措施上加以研究,秦始皇的陵墓也必然如此。秦始皇陵沒有確切的入口,修建陵墓的工匠最終都被關在陵墓之內。另外,秦始皇的整個陵墓依託於驪山,因此其城牆厚度達到數十米。即使你知道陵墓入口後,呈現在你面前的還有多層厚度達數米的石門。《史記》中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門(音同現,墓道),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意思是:等到陵墓建成時,首先關閉陵墓墓道的中門,後又關閉外門,並且將全部工匠關在陵墓之內。因此,想要進入陵墓是非常有難度的。

秘密之三,秦始皇陵墓中有多少珍寶?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秦始皇陵墓內“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可見,在這氣勢恢宏的宮殿內有著無數的奇珍異寶。《史記》中略有提到的有:“金雁”“翡翠”“珠寶玉石”。從已經發掘出的部分陪葬品也可以看出,金銀銅車馬到處可見,足以證明秦始皇陵墓內奢華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墓還未經發掘,其真實的內部情況我們還不得而知,還有許多秘密需要時間來給我們答案。但是僅僅就其陪葬的兵馬俑就已經彰顯了其宏偉。希望能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