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融水縣新興村、本洞村、榮洞村等部分村名村史由來


融水,在我們眼中,就是一個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地方。那種神秘是你在地圖上也找不到在哪裡的茫然,總覺得他們就在那些山林裡,不曾真正展露它的容顏。

融水縣境在古代為百越之地,秦朝時屬於桂林郡。南齊建元三年(公元481年)置齊熙縣,兼置齊熙郡,郡縣治所均在今融水鎮。唐武德六年(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融水之名由此開始。

融水,是一個我一直想去,卻還沒機會去的地方。我的一個朋友,在融水的滾貝鄉,他是侗族木構建築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他說,他們那裡的木構建築很多。還有一位融水的朋友,每次他回去,總是曬一大波讓人心神嚮往的照片:在一片黑色衣裳中的紅豔民族風,充滿了無限誘惑。我一直喜歡建築,又喜歡民族文化,所以,那裡,讓我充滿了好奇。

既然腳步還不能到達,那就先從文字去探尋一些有記載的村落歷史吧。

柳州融水縣新興村、本洞村、榮洞村等部分村名村史由來


更丹【Gwnzdang】

在新興村公所駐地北。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從寨巧遷來建村。“更”是壯語gwnz諧音,指上邊;“丹”是壯語dang近音,指陡水溝。因村位於較陡的山溝上面,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24戶,110人,壯族為多,其它為漢族、侗族、苗族。


板興【Mbanjhin】

在新興村公所駐駐地東北。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韋氏從三防遷來建村。“板”是壯語mbanj諧音,指村;“興”是壯語hin諧音,指石頭(與rin同)。因村頭多石頭,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44戶,190人,壯族居多,餘為漢族。


板必【Mbanjbiz】

在本洞村公所駐地東南。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建村。“板”即村;“必”是壯語biz同音,意為肥、肥沃。因村的田地肥沃,興旺發達而得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40戶,210人,壯族居多,餘為苗族、侗族。


在修【caizseuq】

在本洞村公所駐地南。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從東蘭遷來建村。“在”在壯語caiz諧音,意為乾淨。因村處水源頭,吃水乾淨,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40戶,180人,均壯族。


拉考【Lajgauj】

在本洞村公所駐地西南。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村。“拉”指下方;“考”是壯語gauj同音,即樟樹。因村前有一棵大樟樹而得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50戶,290人,壯族人多,其它為苗族、侗族。


拉世【Lajseq】

在榮洞村公所駐地東。“拉”指下方;“世”是壯語seq近音,指楊梅樹。因村處多楊梅樹的山下,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26戶,120人,壯族居多,其餘為漢族。


板平【Mbanjbingz】

在榮洞村公所駐地西。“板”即村;“平”是壯語Bingz諧音,指平坦。因該村處在較平坦的荒坡上而得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40戶,200人,壯族居多,其餘為漢族。


板蘭【Mbanjranx】

在榮洞村公所駐地西北。“板”即村;“蘭”是壯語ranx諧音,指磐石。因該村駐地磐石多,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25戶,120人,壯族居多,其餘為漢族。


那甲【Nazyae】

在榮洞村公所駐地西北。“那”指水田;“甲”意為挑水抗旱。因村田地缺水,常需挑水抗旱,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61戶,300人,壯族居多,其餘為漢族。


更煙【Gwnzyiemh】

在產儒村公所駐地西南。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建村。“更”指上邊;“煙”是壯語yiemh諧音,指屋簷。因村處山上,從上看很像屋簷一樣,故名。至村名調查時止,有30戶,150人,瑤族居多,其餘為壯族。


以上內容選內《廣西壯語地名選集》1988年版。文中不對後來行政區域的重新劃分進行校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