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書中所展現的司馬遷追求的理想與信念

導語: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自公元前104年司馬遷正式開始寫作算起,前後共經歷了14年,終於完成了我國第一部原名《太史公傳》的紀傳體通史。可以說,《史記》彙集了司馬遷父子二人兩代的心血努力,自其父司馬談開始,便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而與世長辭。在司馬遷繼任其父的官位之後,開始創作《太史公傳》,年少的司馬遷出生與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的夏陽龍門,又受到做太史令的父親的文化教養,文化水平高,同時漫遊各地,詳細瞭解給各地的風土人情。這些經歷,都為其才能創作《太史公傳》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素材。

《史記》書中所展現的司馬遷追求的理想與信念

李陵畫像

公元前98年,因為李陵投降事件受到牽連入獄,並且慘遭宮刑,出獄後,司馬遷發憤著書,最終歷十四載,終成書《太史公傳》,即《史記》。全書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間,共記述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其中更多的是作者本身的精神體現,以及道義追求。

成一家之言

在司馬遷決定修史之初,實際是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的遺志,繼承父親太史令之職後,秉承史家傳統賦予的神聖使命與切實責任,從歷史長河中吸取教訓,維護統治政權的長治久安。而在因為李陵之事遭到懲罰之後,司馬遷的身體與精神皆遭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唯有通過發憤著書來排解心中的苦悶。並且通過自己對天地萬物以及人事興衰的研究,抒發自己的獨到見解,以及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追求。

《史記》書中所展現的司馬遷追求的理想與信念

司馬遷畫像

在古代,讀書人強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宮刑對於司馬遷可謂奇恥大辱,但是作為太史令、作為史家之人,擔當精神使他不可能逃避,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說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要將過去的歷史統一而來,抒發自己的見解。再現歷史進程,總結千年歷史成敗興盛的經驗教訓,為當下的統治者提供決策。《史記》採用貫通古今的寫作方式,形成了區別於先秦時期史家記事多采用散文的方式,通過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世家、列傳五種體裁,保證了敘事範圍廣泛,展示了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畫圖,上到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小民,將不同階層的人民容納其中。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總體風貌。

《史記》一書最有文學價值的是人物傳記,對人物的描寫生動且不失偏頗。司馬遷在編排人物傳記時生動地體現了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脈絡。例如項羽雖然沒有正式為帝,但是確實秦漢末年的主宰者,因此被寫入本紀。

而孔子雖然不是王侯,但是其功績很高,因此列入世家。司馬遷的安排是對歷史事實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邏輯的歸納,而非生搬硬套。同時司馬遷擅長因果關係的探索,對歷史人物的命運等進行了大量的探索,使得文章沒篇都有自己的靈魂各不相同,而非千篇一律。

充滿靈魂的人物刻畫

司馬遷在《史記》中描寫的人物來自不同階層,上自帝王將相,下至市井細民,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共涉及人物四千多個。甚至連許多下層人物也寫入書中,包括刺客、遊俠、商人、方士等,所收人物非常廣泛,而且描寫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而且在描寫人物時擅長將人物的個性與共性一同描寫。

在描寫人物各自性格特徵時,從他們的家庭出身、文化教養、社會經歷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從而通過人物的出生經歷來推斷其性格的形成,為人物性格的形成發展做了鋪墊。例如樊噲早年以屠宰狗為業,所以才有了鴻門宴時的表現。魯莽,不懼生死。而且在描寫人物各有的風貌和特徵時,同時也表現出某些共性。例如韓信、劉邦、蘇秦等知恩圖報,以德報德的品德。

以及知恩圖報的昇華,士為知己者死,例如豫讓、聶政、荊軻等人。司馬遷在刻畫人物時共性與個性相得益彰,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飽滿。採用多維透視的方法,使人物顯露出多方面的性格特徵。通過多側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過分讚美,也不過度批判,使人物顯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徵,血肉俱全,豐滿立體。而且是通過多個文章篇幅來展現,既在自己的傳記描寫,也通過其他人的傳記進行體現。

《史記》書中所展現的司馬遷追求的理想與信念

項羽

例如項羽在專門的《項羽本紀》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寫,同時也在陳平的《陳丞相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皆有對項羽的描寫。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項羽,既愛人禮士,又妒賢嫉能;既殘暴,焚燒咸陽,坑殺俘虜,又仁愛,關心百姓部下疾苦。這樣的描寫使得人物形象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底蘊,而且非常真實,人物具有靈魂,而不是枯燥無味。

鐵肩擔道義

司馬遷對《史記》內容的描寫畫面宏廓、意蘊深邃,將大多數的人物傳記都在宏偉壯闊的畫面中展開,使得人物事件豐富卻不混亂。對歷史規律和人物命運進行深刻的思考,發掘本質,最終把握必然規律。來警示帝王,維護統治。

《史記》書中所展現的司馬遷追求的理想與信念

《史記》書影

因為信仰使得司馬遷最終以頑強的意志堅持立德、立言、立功的崇高理想,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相關聯,發憤著書而成《史記》,以數千年的歷史興衰變化,找尋興亡規律,來警惕帝王,提供安邦定國之策。從而實現自己一統社會政治的理想。而且司馬遷將先秦文學的傳統進行繼承和融會,並加以改造融入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使得《史記》成為我國紀傳體史學的奠基之作,同時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

《史記》書中所展現的司馬遷追求的理想與信念

漢武帝畫像

而且在對人物的描寫中,司馬遷採用辨證的思維方式,不論是失敗者、成功者,帝王將相、市井小民,都給予同等的地位,既不過分讚美,也不因為是失敗者便惡語相向,而是不斷地總結,從中總結規律,探究興衰變化。司馬遷在《史記》中闡述了自己的仁政理念。希冀君主仁政愛民,以德治國,推舉賢才,國家絕非一人之天下,而是萬民之天下,要想長治久安,就要仁政愛民。為統治者提出了眾多安邦之策。

總結

《史記》作為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其地位和影響是深遠的,《史記》中所弘揚的人文精神成為後代作家爭相模仿的旗幟以立德、立功、立言名留青史的入世精神;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捨生取義、赴湯蹈火的勇於犧牲精神;立志高遠、義不受辱的人格自尊。這些成為歷代史家人員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

史家人傲骨錚錚,不畏懼強權,不媚上欺下,在司馬遷這裡得到了最好的闡釋。無所畏懼的擔當精神,不僅僅是對當時史家人精神的繼承,更是後人繼往開來不斷追求學習的根本,對後世有著巨大的教育、引導和激勵作用。


《漢書·藝文志》

《史記》

《漢書·司馬遷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