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终于等到春节假期,有时间在家可以好好静下心来看书。平日里都忙着应付工作和照顾家人,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阅读一本书。昨晚睡前把在床头一直搁置的《人间失格》拿出来仔细看了一遍。说实话,这一次阅读让我突然对主人公叶藏有了新的理解和同情。

《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人间失格》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根据自身的经历所撰写的小说,主要介绍了大庭叶藏从幼年到青年再到壮年的经历,作者宰治不仅巧妙地将自己的一生穿插在作品中,更大胆地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剖析他的内心世界。但在我看来,《人间失格》更多的是讲述的是一个高敏感型人格的孩子因为童年时期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一直对纯粹的爱不断追求,最终走上自毁的道路。

《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高敏感型人格

与生俱来的高敏感型人格是他悲惨一生的根源

高敏感型人格并不是性格疾病,它是由内向型人格发展而来,只是一种生理特征。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都有这种特质。高敏感型人格有的是天生的有的是后天环境造成的。

伊尔斯·桑德在著作《高敏感是种天赋》中说:高敏感型人格拥有发达的神经系统,他们感知事物席位的差别,并对信息进行更深的加工。高敏感型人拥有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他们从外部接受和感知到的信息,会触发大脑里各种概念想法并建立连接。

桑德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在除夕夜,高敏感型人在看到璀璨的烟花划过夜空并不会觉得快乐,而是觉得噪音巨大。他们会觉得耳膜被刺穿,神经被震动,甚至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觉得不安。作为高敏感型人格都会厌恶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冲突。

叶藏是一个天生就是高敏感型人格的人。在《人间失格》中,叶藏对自从小内心世界是这个么描述的:

当我还在襁褓的时候,我的伤痕便已赫然出现在我的一只腿上,随着长大成人,非但没有治愈,反而日渐加剧,甚至扩展到骨髓深处。

在特别幼小的时候听到人们说“人不吃饭就会饿死”,就会感觉惶恐和不安;每当受到他人谴责或者怒斥时,透过他人面孔仿佛看到了比狮子和鳄鱼更可怕的动物本性;他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于世间所有人的幸福观格格不入,并且因此在夜里发狂,呻吟不止,精神发狂;尽管从小被人认为生在幸福之家但自己却觉得自己生活在地狱里;无法与他人交谈。

叶藏的高敏感型人格源于天生,但这并不是疾病,甚至可以看成一种天赋。太宰治就是就是那种具备高敏感型人格的人,所以在文中他用极其刁钻但又深入骨髓般笔法解构着世人的面目和人类的本性,因此叶藏才能如此悄无声息地入侵读者的心灵。

《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童年时期父母亲情的缺失 ,不得不采用“丑角精神”来获得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的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系,激发起他为人民服务的热情。”但叶藏却是一个小时候对父母和周围人产生恐惧,长大后几乎没有朋友,整日浑浑噩噩,曾被女人包养和靠酒精毒品度日子。为什么他长大会变成这样的人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从小父母的亲情缺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正常的关系。

叶藏小的时候,父亲常年在外地(东京)工作,很少回家。即便他回到了家也是一副十分严肃的表情,让人不敢靠近。叶藏也从未提起与母亲的相处。由此可推断出,在叶藏的童年时代,他是家庭情感缺失的孩子。等到他读中学就去外地求学,更没办法体会到家的温暖和父母陪伴的爱。

乔治·贝尔格说:“一个父亲远胜过100个教师”,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代表男性力量。一个男子从小缺乏父亲的陪伴,内心就是软弱 没有主见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代表慈善与温和,教会孩子良善与美德。

从小缺乏父母陪伴与爱的孩子,容易敏感脆弱,不懂的如何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不信任人,内心疏离。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渴望被爱与理解,犹如花朵渴望阳光和雨露。正因如此,叶藏才会说:

于是,我想到了一个招数,那就是搞笑,这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尽管我对人类满腹恐惧,但怎么也没有办法对人类死心。

《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叶藏的“搞笑”来取悦他人,其实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丑角精神”。

“丑角精神”指的是以扮演“丑角”来取悦别人,隐藏自己本来的面目,博得他人好感,获得自我存在感。比如,他会在夏天的时候,穿着毛衣;在操场课上故意摔跤博得大家一笑。不可否认,他的聪明和小心机确实为他带来了理想中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得到了大家关注的叶藏还是觉得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选择死亡呢?

因为叶藏的“丑角精神”是在绝对固守自我的内心世界,隔断与现实的联系下发生的,因而“求爱”只是一个外壳,实质仍然是为了隐藏真实的自我一个隐藏自我,难以信任他人的人,是无法与他人建立起坚实可靠的情感。所以,他是孤独的,哪怕是与交情较深的堀木,他后来也是承认他们之间只有“利用”的关系。所以,叶藏的“丑角精神”注定是失败的,“求爱”也是失败的。

《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逃避心理”带来自我破坏,信仰丧失最终走向灭亡

阿奎纳曾说:“宗教使人信仰上帝,不是把上帝作为他的对象,而是作为他的目的。”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逃避心理”,指的是青年人没有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遇到挫折容易产生厌世心理,从而借助宗教寻找心灵慰藉。叶藏信仰基督,就是企图用来填补自己与世人之间的鸿沟。

叶藏是个追求完美与纯粹的人,早年敏感且洞悉人性丑陋面目,仍然对世人怀有一丝爱意,企图通过“丑角精神”获得纯粹的爱。但是失败后,他便将心灵的寄托交给了基督教,通过自我破坏——在神面前接受审判和惩罚,从而让自己达到超脱。《达芬奇的密码》中,有一个叫塞拉斯的白化病人,他平日在大腿上绑着带刺的苦修带扎进肉里,经常脱的一丝不挂用一根带有锋利的金属倒钩刺的皮带鞭笞自己。他认为:人生而有罪,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耶稣的救赎,同时用来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耶稣所受的肉欲之苦。他们都是企图通过自我精神和肉体的折磨,达到自我灵魂的升华。

书中,这么描述叶藏的想法:

我甚至对神也充满恐惧。我不相信神的宠爱,只相信神的惩罚。我觉得,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为了接受神的鞭笞,而俯首走向审判台。

叶藏对神的乞求是不是乞求宽恕,死后去天堂,而是为了得到神的惩罚,让自己精神更加接近神性的光辉。叶藏以绝对理想追求者的身份崇拜着基督的完美,将自己所渴求世人纯粹的爱转为对基督的崇拜的爱。他不断乞求神的惩罚,以便使自己在神的惩罚中不断升华,最后由一个“人间失格者”过渡到耶稣式的英雄。越接近基督,也就意味着自我破坏愈加惨烈,越是丧失作为人的资格。

正如,法国作家纪德说:“我因鞭笞自己而感到喜悦,喜悦自己的无处逃避——其中有莫大的骄傲,在身处罪恶时。”

即便叶藏自我破坏再厉害,无限地努力接近他所谓的神性光辉,他依然是痛苦,因为他对基督是寄托并非真正发自内心的信仰。书中描述他的自杀,表面上因为生活窘迫觉得活着没意思便萌生和妓女一起跳河自杀的念头;又或者是因为妻子遭人玷污,自己觉得无法忍受带来的痛苦,吞食安眠药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一次次尝试“自我”与“世人”的和解失败后,对基督失去信心,认为只有通过死亡,通过肉体的消亡结束内心的纠葛。

但当几次寻死失败,肉体和精神也几近被折磨的殆尽,所以文章最后,叶藏认为“只是一切都将逝去”。这一次,他将真真正正放弃了寻找“人间之爱”,只剩一具肉体。

《人间失格》:从心理学三个层面分析,叶藏一生的悲剧,究竟因何

《人间失格》中,叶藏由于先天的高敏感型人格,加上从小父母对他的亲情缺失,只能企图通过“丑角精神”获得他人纯粹的爱。在求而不得的情况下,便寄托到到宗教上,用自我破坏的方式进行自我救赎,想换得内心的片刻安宁。可惜的是,宗教终究无法填补他内心对人间纯粹爱的渴望,父亲的去世让他最后的一点期望也落空了。最终,叶藏也仅剩下一具肉体苟活于世。

罗曼·罗兰曾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都变成黑夜。”看完《人间失格》最后一页 ,我慢慢合上书,脑海里出现一个身处于黑暗中苦苦祈祷渴求阳光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