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疫区将为中国马产业带来新机遇

新冠疫情在中国的新增确诊病例已降为个位数,除湖北省和境外输入外,全国其他省市已经连续多日零确诊新增病例,举国上下,特别是武汉地区的全民隔离终于见到了成效。虽然国内复工复产已开始逐步恢复,但这个开年“居家不外出,到哪都隔离”的滋味相信让每个人都有了难忘的切身体会。

其实在马业内早已有更升级的国际通识预防体系和应对机制,那就是“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

马匹在国与国之间转移都需要“隔离”

动物之间也会爆发传染病,目前人类发现的马属动物传染病主要有:马传染性贫血、马流感、马鼻疽、马腺疫、马动脉炎、马鼻肺炎、马蹄疫等等,所以马匹在国与国之间流动时需要满足动物检疫规定。

无疫区将为中国马产业带来新机遇

例如在国内购买进口马匹时,从国外进口的马需要经过多重检查。首先需要进口企业提出申请,并申办检疫许可证。得到审批后,办理马匹进出口的企业派出境外检测人员约见对方国家兽医,并一同在境外的牧场进行检疫、验血、隔离,待确认临床检查结果均符合要求后,才能够进行运输。当马匹运至国内后,不能在第一时间直接进入国内的马场和俱乐部内,国家质检总局规定进口动物必须在到达我国入境口岸后,进行30天-45天左右的隔离检疫。

如同新冠肺炎防疫隔离期对于人员流动和复工复产的影响,马匹的地区流动如果只通过隔离措施进行防疫需要“大费周折”,检疫流程复杂,隔离时间漫长,会给马匹运输、参赛等正常活动增加更多不确定性。如果遇到赛马有频繁的参加不同国家比赛的需求,更将是障碍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疫区”应运而生,在做好保障防疫工作的基础上,为马匹在国际及地区间进出及进行训练和比赛提高了效率。

无疫区保障马匹“进得来、回得去”

”无疫区”全称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是指在某一确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马属动物疫病,且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马属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地域。

建设“无疫区”,其目的是为了控制马属动物疫病和/或促进国际贸易,是保障国际参赛马匹“进得来、回得去”的重要措施。有了无疫区,既能有效防止马属动物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又能缩短马匹流通隔离时间,是国际认可的通行的做法。

无疫区将为中国马产业带来新机遇

中国在马匹无疫区建设方面的空白,曾影响多个重大赛事。最为遗憾的当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马术比赛。由于中国大陆当时不是国际动物组织(QIE)的成员,因此国际上对于中国大陆动物防疫工作抱有疑虑,担心各自身价不菲的赛马抵达北京参赛后,会因检疫问题而无法返回,最后将马术比赛场地转移至香港。

无疫区将为中国马产业带来新机遇

2018年7月,在CHC杰士马主俱乐部合资公司伊泰大漠马业的助推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启动仪式暨中期评估推进会圆满举行,这也标志着伊金霍洛旗成为国家农业农村部继广州从化之后第二家批准建设的马属动物无疫区。

之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各项工作一直在稳步推进。去年10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的刘荻萩博士还专程率队来到鄂尔多斯开展马匹疫病专项监测采样工作。

无疫区将为中国马产业带来新机遇

伊金霍洛旗无疫区是鄂尔多斯马产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地理位置上也占尽优势,能为我国形成南北呼应的马业国际流通贸易布局。如果国内第二个无疫区建成,将会增强中国国内马匹的国际流通,将为中国育马事业带来机遇;将加速更多国际名驹融入中国赛马业,将让中国成为一个更好的马文化商业及推广平台;也将为国内马匹引入优良的国际血统提供更多便利,进而促进赛马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国家农业农村部直属单位——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首席科学家、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专业委员会委员郑增忍对鄂尔多斯无疫区寄予厚望:

伊金霍洛旗无疫区承载着草原牧区传统马业振兴的民族重任,肩负着中国现代马业‘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从竞技赛马向商业赛马发展模式转变的历史担当,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新冠疫情已经波及全球,在众志成城、期盼早日战胜疫情的同时,相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也在更多人心中愈发清晰。中国马业的未来发展也应当以此为鉴,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与国际进行更紧密的联系,共同应对挑战、迎接发展机遇,同时提高防范机制与效率,加快推进无疫区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