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毫无疑问,《82年生的金智英》是一部现象级的电影。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每一部现象级的作品都必定具有堪称冲击社会舆论的话题性,这部电影同样如此。伴随着原作而来的两极分化的评论,韩国社会女性困境的凸现,无论是在争议性还是在探讨度上,都将这部电影推上了风口浪尖。

缓慢的的叙事平平无奇,展现的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韩国女人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却让无数观众感同身受,加上孔刘郑有美两位戏骨级主演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把握,这部电影被引入内地后,一度势如破竹,引起了大范围的关注,甚至囊括第72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等质量大奖的《寄生虫》取得并列高分,共同跻身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评分最高韩国电影提名行列。截止目前,在近25万观众的检验下,豆瓣评分综合8.6,均星四颗半,在第一批观众们的好评如潮的影响下,闻风而来的观众层出不穷,19万人将其加入了自己的影单。

作为一部改编自女性主义色彩鲜明的小说的电影,《82年的金智英》在娓娓道来的女性日常生活中,恰到好处地剥离了原著中广受争议的女性主义倾向的部分,并没有重点突出“我拒绝”这种刚烈的常见女权斗争过程中,而是在平缓如流水一般的叙述中描绘了金智英所经历的生活,在常见中展现不寻常,在心理疾病般的人格分裂中打破理所应当,巧妙地规避了女权主义的说教和激烈,在共情与叙述中

观影群体带来着最温和的反思。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平静的生活中,藏满了不被尊重的磕磕绊绊

金智英,就像这个名字一样,女主人公是韩国八十年代出生的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女性。

注:据韩国一项统计调查显示,在1982年出生的女性当中,“金智英”是最常见的名字。在街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就会有很多人同时回头。

跟无数同龄人一样,金智英在既定的轨迹上越长越大,从学校毕业,出社会,组建家庭,有个体贴的老公,然后生子,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照顾辞职回家,过上了全职妈妈的生活。

生活的轨迹仿佛早就被写好,正如整个社会趋势一般,平静的湖面下是无数像她一样生活着的女性。
就在这样平静的生活下,金智英却慢慢感觉到了窒息。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为了照顾孩子和这个家庭,她付出了自己在职场上的所有打拼,却依旧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

好不容易有空推着孩子出门买一杯一千五百韩元的咖啡,却被身后排队的女白领不屑地叫作“妈虫”(以带孩子为由逃避家庭的资金责任,依赖老公的工资生活的女性)。

她纠结很久、放弃很多才终于下定决心成为的“全职妈妈”,成了别人口中的“妈虫”。

她委屈地问自己老公,“老公,我难道连喝一杯一千五百元的咖啡的资格都没有吗?……我又不是偷老公的钱来用,我赌上自己的性命把孩子生下来,甚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工作、梦想,只为了带孩子,我却成了他们口中的一只虫,你说我接下来该怎么办?”

付出不被看到,甚至被认为理所应当,更可怕的是那些来自同性的不理解和恶意,都成了她在生活中无法挣脱的网。

陪老公回婆家,她一个人忙里忙外不得片刻空闲,老公想来帮忙却被婆婆叫回去,老公的姐姐回家婆婆却让她在家里多歇歇,她在厨房沉默了很久,听着外面一家人的欢声笑语,突然觉得自己的存在格格不入。

被毫无尊重地对待,被理所应当地付出,成了压垮她的无数稻草中的一根,所有的隐忍和情绪终于爆发,就是在这样一种近乎怪诞的情境下,我们终于发现了她的心理疾病。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如果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谁又愿意借助他人之口发声

在影片一开始,老公带着一段视频找到了心理医生。

视频里的人,是金智英,却又不是她。在视频中,她的语调和口吻变得截然不同,有时候是她的母亲,有时候又是学生时代的学姐,但无一例外,都不是她本人。

当她在厨房忙里忙外,婆婆却和小姑子在外面谈笑时,她沉默地低下了头,突然毫无预兆地说,“亲家公,恕我冒昧,有句话我还是不吐不快:只有你们家人团聚很重要吗?我们也是除了过节以外,没有别的机会可以聚在一起好好看看三个孩子。最近年轻人不都是这样吗?既然你们的女儿可以回娘家,那也应该让我们的女儿回来才对吧!”

客厅瞬间一片寂静,婆婆和公公抬头看着一贯温顺贤惠的媳妇,满脸惊愕。

如果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谁又愿意借助他人之口来为自己发声呢?然而可惜的是,身边乃至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正视她历经心理煎熬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哪怕是贴心善良的老公,不也偶尔在她提出想要去工作的时候让她在家里多休息一段时间吗?

原来带孩子,是所谓的“休息”吗?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困住女性的,永远是生活,相比之下,男性所受到的桎梏,在总体而言要远远小于女性。

然而可悲的是,对这两种付出而言,由于男性的先天性所具有的能够满足物欲的优势,女性的付出总是被扭曲为“本分”,尤其是女性本身所抱有的这种心态更为令人叹扼。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女性获得自由之本:从他人目光围成的地狱中学会认识、接纳自己

没有任何人愿意成为家庭的附庸,每一个贤惠能干的母亲,曾经都是心怀梦想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年轻人。然而日积月累的生活,渐渐让每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被划分了社会学意义上的性别。

西蒙娜·德·波伏瓦在自己的女性主义经典著作《第二性》中表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

从原始社会开始,由于先天性的体能弱势,这种区别于强壮者的被去势者自然而然成了后半段加工者,也渐渐沦为了强者的附庸。从附庸的角度来说,社会所赋予女人的命运是婚姻,而婚姻生活中近乎惯例赋予女性的料理家务又让女性无限地远离自身。

正如电影中金智英终于再也忍不住的反驳一样,“你不是说叫我不要老是只想着失去吗?我现在很可能会因为生了孩子而失去青春、健康、工作,以及同事、朋友等社会人脉,还有我的人生规划、未来梦想等种种,所以才会一直只看见自己失去的东西,但是你呢?你会失去什么?”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失去职场,失去社交,失去话语权,直到失去自我。女性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都留下了痕迹,越是无所不能,越是被视为理所应当,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她其实碰不到任何真正需要她的任务,在这种忙碌中反而更加受到孤独和枯燥无味的生活折磨,最后自我否定和自我毁灭。

为了将自己从这种孤立无援中解救出来,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的加固必不可少。其中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取得一份自主的工作,拥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只有自主的工作才能保证女性有真正的自主,只有真正的自主才能让她们从容应对这个世界的偏见与漠视。

也因此,在影片中,我们对她最大的善意大概就在于,在故事的最后,金智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开始在小区一家面包店做兼职,她也终于正视自己的心理疾病,选择去勇敢接受和改变。

《82年生的金智英》:若能得到尊重,谁又愿意借他人之口发声?

故事讲到了最后,这却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这个强调多元化与个人魅力的时代,《82年的金智英》的出现,毫无疑问为社会掀开了过去从未被意识到的“隐性不公”。这种不公不只是存在于女性这一群体,男性同样也面临着。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或许应该是给每个人提出了看待问题的更新更细的角度,也给他们提出了关于什么才是“活出自我”的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个美好的希望一样,“将来一定要少点难过,少点痛苦,少点疲累,不再忍气吞声,要勇敢地为自己发声。”不仅是对于女性,也同样适用于男性。而这个希望的期许,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