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的本质:痛苦与无聊

人生像钟摆,在痛苦与无聊中来回摇摆。——叔本华

人由于内心不同“自我”之间的冲突,以及一生中在愿望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生与死之间不断感受到的冲突,而处于可悲的境地:要么在为过去的事伤心、难过、懊悔,要么在为未来的事担忧、紧张、害怕……

生活的痛苦与无聊无处不在。

痛苦是一种情绪骤然的袭击,无聊是人与生俱来的细菌。人们没有能力去探讨痛苦本身,只知道痛苦而不知道品味痛苦。

创作的本质:痛苦与无聊

对于痛苦,人们大都选择逃避,尽量不去触碰。无聊更长久,更贴身。处于无聊之中的人总想摆脱无聊。而创作者却选择拥抱痛苦与无聊,细细品味它们。因为人一痛苦、一无聊,创作者的机会就来了。

判断一部电影有没有票房爆发的可能,一个简单、粗暴但是有效的衡量标准,就是看这部电影中是否存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满或痛苦,这种不满或痛苦又能否在电影中得到有效的解决和释放。

创作大众电影,在本质上与任何一种商业思维一样——让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体验更好地抵达人们的需求。

创作的本质:痛苦与无聊

大众电影只有满足观众的内在需求,才能获得巨大成功。只有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有机会更精准地锁定观众的需求,满足观众的需求,甚至超越观众的需求。

这其中,摆脱痛苦与无聊,则是人长久以来的刚性需求——到电影院沉浸在富于激情的体验与梦境中,暂时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痛苦与无聊,不就是观众最想要的吗?无论是在工业时代还是在网络时代,这种需求从来都没有变过。

回到观众这个本源,痛苦与无聊就是创作的出发点。

创作的本质:痛苦与无聊

每一位成功的大众电影创作者,其所做的一切,无非以此为指导,要么有效地颠覆痛苦,要么有效地解决无聊。

许多成功的商业电影创意都是基于对人的痛苦或人内心深层的无聊的解决。可以这样讲,无聊是电影创作的驱动力,痛苦是电影创意诞生的精神土壤。

创作者就是要在人们的不满与痛苦中,看到创作的可能。这种不满与痛苦的指数越高,你发展一个有效的电影创意的机会也越大。

创作者在走向对人性链条考察的过程中,必然走向成熟。

创作的本质:痛苦与无聊

一直都有人在担心,电影会被游戏和VR或其他什么新技术取代,因为许多行业都在新技术的胁迫下迅速没落。但从痛苦与无聊这一角度来看,只要你能够准确找到人们当下的痛苦与无聊之处,并且在电影中帮他们很好地解决了,那电影这个行业就不会没落。

本文摘自刘立春著《在观众灵魂深处编码——电影编剧实操手册》第一部分:戏剧性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