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一詩表達了什麼情感?

曹老師帶你觀世界


柳宗元寫過兩首有名的種桔詩。

唐貞元二十一年,唐憲宗貶柳宗元為邵州刺史,後又貶為永州司馬。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閒職,柳宗元在這裡一干就是十年。就在是在這裡,柳宗元寫了一首《冉溪》:“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縲囚終老無餘事,願卜湘西冉溪地。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南園待成器。”

這首詩帶有著兩種情緒,一是憤懣,二是期望。柳宗元 21 歲考中進士,一路由校書、正字升至中央的郎官。



意氣風發的柳宗元積極參與改革,想改變中唐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政治局面。但是王叔文領導的這場改革,遭到了當時還是太子的憲宗李純為首的上層統治階級的反對,憲宗登基後,柳宗元被流放永州這種蠻荒之地,過著遠離政治的生活。

作於此時的《冉溪》以漢代樊重製作器物先種樹的典故,以“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 自勉,表達了當時柳宗元悲憤中卻不失積極進取,期待來日有所作為的想法,也從中可以看出仕途初次遭遇挫折的柳宗元,此時仍有為國為民的雄心壯志。

現實和柳宗元開了一個大玩笑。剛剛被起復的柳宗元,回到長安僅一個多月,還沒來得及在政治上大顯身手,又再次被貶到更遠的柳州當刺史。這次打擊對柳宗元的傷害非常大,十年煎熬等來的機會終成幻影。

柳宗元在柳州的第三年寫下了《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 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 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柳宗元雖然遠離長安這個政治中心,但至少與永州時期相比,這一次他是柳州最高行政長官,可以在這裡實施自己的政治理想。在柳州主政的日子裡,柳宗元“因其土俗,為設教禁,州人順賴”,同時大力發展農、林、牧業,使得柳州的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他也被當地人親切的稱為“柳柳州”。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就是柳宗元倡導發展農、林、牧業,並身體力行的證明。他在刺史府種了兩百株柑樹,春天的時候,他看到“新葉遍城隅”,不禁聯想到日後會結出的柑橘,又聯想到屈原《九章·橘頌》中的:“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之句,提筆寫下了這首種柑詩,表達了自己願意像屈原一樣愛惜象徵高潔的橘樹,不利用手中權力來謀取私利。

在柳州的柳宗元心中是不甘的,他總是問自己,自己這樣有著高尚情操的人,為什麼會呆在這荒遠之地?自己能再重返長安那個更廣闊的政治舞臺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嗎?柳宗元對未來充滿了迷惘,甚至開始擔憂: “幾歲開花聞噴雪,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 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他擔心自己也許一輩子都會在這裡,從柑橘開花、結果,看到柑橘成林。事實正如他擔心的一樣,柳宗元直至去世再也沒離開過柳州,這些柑樹就是他人生最後幾年的伴侶。

柳宗元的恐懼和擔心,也影響著柳宗元在柳州的詩風。雖然他仍懷濟世之心,時刻盼望能得到朝廷起用,但他的詩風不自覺中帶上了一股哀怨之氣。

柳宗元21 歲中進士,緊接著登博學宏詞科,在朝任集賢殿正字、監察御史裡行、禮部員外郎,命運給他的仕途鋪滿了鮮花。貶謫前的柳宗元沒有品嚐過人生的苦澀,也沒有經歷過政治的殘酷。

但“永貞革新”的失敗,為他開啟了一生的噩夢。反反覆覆的貶謫之路讓柳宗元的客寓意識逐漸勃發、加劇。

貞元二十一年,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還未渡過長江又加貶永州。元和十年初被詔回長安,但回長安不過月餘,又被貶柳州。



從元和十年到元和十四年,柳宗元在柳州渡過了人生的最後五年,再也沒有回到長安這個政治中心。這對“以中正信義為志,以興堯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為務”的柳宗元來說,是最沉重的打擊。

他渴望回到京城,再次施展自己的抱負。他不甘在柳州這個蠻荒之地終其一生,但他又對命運的安排無能為力。他只能在詩歌中反覆地宣洩著一個客居者的羈旅愁緒,低吟著一個異鄉人的思家之曲,做著重返長安的美夢。

在柳州時,柳宗元在詩歌中把自己稱為“縲囚”、“孤囚” ,這種情緒也使柳詩中常出現哀鳴的“羈鴻”和“羈禽”。此“囚”非真正意義上的囚犯,但對柳宗元而言,自己政治才能無從施展,就是真正的“羈囚”。

這種心理,讓柳宗元產生了遭到整個世界拋棄的痛苦感覺。而遠離故鄉和親友,導致柳宗元“孤寂”愁緒倍增。柳宗元在柳州常外出漫遊,“長吟哀歌” ,所寫的詩歌和山水遊記都瀰漫一種幽冷孤寂的色彩。



他也在詩歌中為世人塑造了一個孤寂獨行者的形象: “荒山秋日午,獨上意悠悠。如何望鄉處,西北是融州。”長安之於柳宗元,具有雙重意義: 那既是自己的故鄉,也是能讓自己施展才華的所在。所以故鄉也常常出現於柳宗元的詩歌中,他通過故鄉與柳州、過去之美好與現在之失意對比,寫出他心底的落寞與對故鄉的思念。

他有一首《種木槲花》寫道: “上苑年年佔物華,飄零今日在天涯。”就是通過長安美好的自然風光映出自己遠在天涯的“飄零”。

柳宗元似乎始終把自己看成是柳州的客居者,苦苦地等待著自己離開的那一天,帶著這種情緒,他自然無法真正融入到當地社會。他眼中的柳州,是個環境惡劣,民風野蠻之處,柳宗元盼望著“聖恩倘忽念地葦”,能早一天離開這個地方。

但是柳宗元心裡又隱隱感覺到自己也許會在柳州終老了。他在柳州所作的《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詩也隱約流露出這種擔憂的情緒。清朝文學家姚鼐評曰: “自傷遷謫之久,恐見柑之成林也。”可謂一語中的。

這首詩看上去故作曠達,但裡面卻難掩柳宗元的擔心: 自己的貶謫生涯也 許會很長,或許會一直在這裡,看到黃柑成林。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通過“坐待成林日”一句,柳宗元將心裡的恐懼和絕望心態說得非常隱晦。回鄉無望的柳宗元只能“客有故園思,瀟湘生夜愁”。當思歸的愁緒無法排解時,他就登山朝著故鄉的方向眺望,通過這種 方式來舒緩對家鄉及親友的思念。

柳宗元的詩歌現存一百六十四首,多以山水寓其謫意。另有二十餘首都有“種”、“植”、“栽”諸字,人們習慣用“種植詩”稱之。

這些詩中,無論是偏重於種植行為還是直接吟詠植物,都是表達柳宗元情志而作。在《冉溪》中,擔任永州司馬這一虛職卻不得干預政務的柳宗元,欲學樊重種樹待其長大以做器物,暗喻著進取之意。

而在《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掌握實權能善治一州的他,卻開始擔心自己滯留柳州太久以至橘樹長大。這兩首詩在對於樹木成長的期待與擔憂之中,足可見出柳宗元心境之變。

永州的憤懣而不失積極進取轉為在柳州的逐漸絕望,這或許是長期遠貶南荒的生活及朝廷對改革派堅決的打擊,已經讓柳宗元對重起之路慢慢不再抱有什麼希望。

但正是這種絕望,促使了柳宗元更加用心、用力地為柳州百姓謀福利,成為柳州人民千百年來一直懷念的“柳柳州”,這是柳宗元之幸,也是柳州人民的幸事。


歷史漫談君


公元815年,被貶永州長達10年之久的柳宗元,終於回到長安。但是,再次步入官場的他,仍然得不到重用,由於政敵的仇視,皇帝的嫉恨,柳宗元很快又被貶到更為偏遠的廣西柳州。這年,他已經43歲。


再次被貶蠻荒之地,柳宗元的心情不像初次被貶那樣壓抑和孤獨了。長期遠離朝堂,讓他的心逐漸冷下來。在柳州城西北角,他安家種樹,藉此打發時日。此時,他寫了一首律詩,來表述此時的心境。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這首詩看似平淡,內心卻不平靜,細讀之下能夠體會到柳宗元“寄至味於淡泊”的詩風,也能窺見他在孤獨絕望中自我開解的人生態度。

01:自甘淡泊,柳宗元學會了開解自己

柳宗元對種樹頗有心得,早期他在《種樹郭橐駝傳》中,就曾借種樹來表達為官治民的思想。他寫道“(種樹應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這樣才能保全樹木的天性,讓樹可以自然生長,最終能夠枝繁葉茂,果實累累。

被貶柳州之後,他親自在城西北角種了200棵黃柑樹,寄託了自己的理想和人格。“手種”二字,可看出他親力親為,對黃柑的珍重喜愛之情。春天到來,萬物萌生,手種的黃柑樹葉都發芽抽葉,此時他的心情既欣喜又快慰,一個“遍”字就能看出他激動之情。

黃柑枝葉繁盛,蓬勃生長,在蠻荒之地也能夠茁壯生長,這豈不是柳宗元倔強性格的寫照麼?

因此他盼望著黃柑能夠開花結果,想象著收穫的快樂。黃柑開花,他用“噴雪”來形容,寫出黃柑花的熱烈蓬勃;結果用“垂珠”,則寫出果實累累,讓人欣喜滿足的快慰之情。這一聯寫得生動蓬勃,可見作者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但是,應該注意,被貶柳州的柳宗元此時內心是壓抑且沉悶的。遠處他鄉內心的孤獨可想而知。他內心也不知道會在柳州困居多長時間。故而詩中連續用“幾歲”,“何人”等疑問句。難道能夠在此等到它開花結果麼?此可見作者內心的疑惑與不安。

02:神交屈原,柳宗元在詩中寄託高潔品質

柳宗元為何要種黃柑?首先當然是,此地氣候風土適合黃柑生長。

但是,應該看到,“橘樹”在傳統文化中有特別的含義。屈原在《橘頌》中寫橘“閉心自慎,終不失過”。橘在屈原心中就像堅貞不移的國士,雖然地處蠻荒,但是內心高潔自持,保留著堅貞和忠誠的品質。“深固難徙,廓其無求,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既是屈原性格的寫照,也是柳宗元內心世界的表露。

因此,柳宗元在詩中說“方同楚客憐皇樹”,他神交古賢,寄情於黃柑,把它作為自己的知音,也反襯出他此時的孤獨與苦悶。

但是即便在此境況下,柳宗元也安於現狀,不慕名利,淡泊悠然,故而他寫道“不學荊州利木奴”。

這是一個典故。據《三國志》記載,丹陽太守李衡,為官清廉,晚年在武陵龍陽汜洲種了數千棵橘樹,給子孫留作財產。他臨死時,給兒子說:“你的母親不讓我治家理財,故而我一生一貧如洗。我如今給你們留了數千棵橘,以後你們可以以此過活,不至於貧窮了。”

柳宗元在運用這個典故時候,點出“不學”二字,可見他種黃柑,既不為名利,也不想留給子孫做財產,僅僅是欣賞黃柑的品性氣質。如此,屈原和李衡正反對比,就能看出柳宗元看重的是品格而非名利。這樣就寫出了自己的襟懷。

03:看似平淡,暗流洶湧,柳宗元的悲劇早已註定

黃柑蓬勃生長,作者內心非常欣喜。所以結句說“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看著親自種植的黃柑蔚然成林,也能靠它來養老,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

但是,如果這樣看,這首詩就淺顯了。作者被貶柳州,不知何日才能夠回到長安。而“坐待成林”其實暗含一種擔憂,恐怕此生他不能夠回到長安了,此中“滋味”或許不是甜蜜,反而是苦澀了。

因此,清人姚鼐在評價結句時說:“結句自傷遷謫之久,恐能見柑之成林也。而詞反平緩。”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首詩,可看出更多深層含義。黃柑生於南國,“受命不遷,深固難徙”;而作者久處蠻荒,也像黃柑一樣適應了此地的風土氣候,但是作者的內心呢?柳宗元仍然希望能夠回到故土,希望能夠發揮他的才能,但是他像黃柑一樣被棄之南國,還會有出頭之日麼?

雖然他內心像屈原一樣高潔堅貞,不慕名利,不屑爭鬥,但是此刻,陪伴他的唯有一片柑林。此中的孤獨與壓抑,仍然在平淡詩句中鬱結不散。因此,這首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就像一枚橄欖,愈品讀愈有味。

值得一提的是,四年後,即公元819年,柳宗元因病在柳州去世,享年僅僅47歲。而那一片柑林,仍然蓬勃茁壯,生生不息……


滄浪讀詩會


有一天,柳宗元興致一來,他親自種點柑樹,種完之後,他有感而發,寫一首詩《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來抒發一下情緒,古代人活得很高級啊,抒發情緒全靠寫詩,不想我們,抒發情緒全靠罵人。

這首詩題目很簡單明瞭,就是說柳宗元啊,在柳州市城西,靠北的一個旮旯種了一些棵樹。

原詩是這樣的: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這首詩歌意思很簡單:我呀,親自種了大概兩百株黃柑橘樹,等到春天的時候,這個柑樹要發芽吐出新葉子了,到時候,這裡一片綠意昂揚,挺美。

我呀,要像屈原喜歡大自然那些花花草草一樣喜歡這些柑橘樹,我不要學李衡那傢伙,把柑樹當作木奴來掙錢。

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看到那些像雪一樣的白色的花朵,聞到那陣陣花香?也不知道到時候有沒有人來摘吊在樹上的那些累累果實呢?

如果讓我這把老骨頭活到柑樹成林的時候,我這個老人家還能有口福嘗幾口。

其實,柳宗元當年也不算老,剛過不惑之年,好吧,中年人的困境果真古往今來而皆有。

讀《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前三句似乎就是平鋪直敘,沒啥,最後一句,種樹就種樹嘛,為什麼突然就感嘆起了生死呢。

原來,柳宗元當時已然患病,身體大不如從前,感覺到了越來越力不從心。

畢竟,半生飄零,浮浮沉沉,幾次被貶,冷暖自知。

這大概就是柳宗元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感悟了:如果還能等到柑橘樹結果,一定要嘗上幾口。


牧影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可憐柳宗元可能都沒有吃到柑橘就病故了,讀來真是不勝唏噓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 唐•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親手種了二百株黃柑,春天來了,枝青葉翠,城西北角一片碧綠。我要象屈原一樣從心裡喜愛這美樹,不要學荊州李衡那樣來謀利。多少年後才能聞到它噴雪一樣白色花的清香呢?誰又能摘到它的累累碩果呢?等到柑樹成林時,它的滋味就能滋養我這個老人了。

柳宗元簡介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思想家。世稱“柳河東”、“河東先生”,又因官終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其散文和韓愈齊名,並稱“韓柳”;詩和劉禹錫比肩,並稱“劉柳”;田園山水詩和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合稱“王孟韋柳”。其文成就大於詩,有《河東先生集》存世;代表詩作有《江雪》、《溪居》、《漁翁》。

這首詩寫於柳宗元被謫貶為柳州刺史(815年)之後,在此之前,因為“永貞革新”失敗,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派政治集團除了“二王”一病死一賜死,另外的八個代表均被流放遠州,柳宗元已經在永州苦苦熬了十年;好不容易皇帝把他們詔回京城,結果又因為劉禹錫的一首《戲贈看花諸君子》“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惹龍顏大怒,腳還沒等站穩,就又被貶到柳州。

這首詩就創作於那樣的背景之下,分析其前因後果,至少表達了三層情感。

一“興功力,致大康於民”,造福一方百姓的政治理想。

柳宗元之所以被貶,是因為他看到了政治的腐敗官場的黑暗,所以才萌發了改革的願望,加入革新一派。他的理想是“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於民,垂不滅之聲”,被貶柳州後,他依然初心不改,積極造福當地百姓。那時候,殘酷的奴婢制度盛行,“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淪為奴婢”,但是柳宗元去了之後規定奴婢在債主家服役,可按時算工錢,以工抵賬,抵完就恢復自由;他還辦學堂推廣醫學;開鑿水井,改變了當地百姓飲用雨水和河水的不良習慣;他又積極組織開荒墾地,植樹種菜,發展生產,提高當地人的生活水平,改變人民貧窮捱餓的狀態。“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這二百棵柑橘,就是在那樣的背景之下他以身作則親手栽種的。橘樹四季常青,樹姿優美,可賞花,可聞香,可食果,不僅可以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柳宗元,是個合格的為百姓造福的好父母官。

二以屈原自比,顯示出其性本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可貴品質。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楚客”是誰?屈原啊,屈原的政治主張是“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而且他曾作《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荊州”又指代誰呢?據《水經注•沅水》記載,三國時荊州人李衡為吳地丹陽太守時,遣人種柑千樹,死前對兒子說他在州里有千頭“木奴”可用來謀利 ,把柑樹當作可以賣錢的奴隸。

柳宗元在這首詩裡提到“同楚客”屈原,就是間接地表明瞭自己的清高志向和不肯與那些貪官汙吏同流合烏的品格。又說到“不學荊州”,就是闡明自己種樹不是為了私利。

三表達了作者被謫貶的孤獨苦悶之落寞情感。

“除了被謫貶,還是被謫貶”,柳宗元這一生的仕途之路,謫貶的時間佔了大半,總是身處異鄉,親朋遠在千里之外,任是誰也難免苦悶。這點從他在柳州所寫的另一首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就能感覺得到: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月,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那種孤獨和感傷,如江水的九曲迴腸,無可排解;又如海天茫茫,無窮無盡。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其時柳宗元四十多歲,卻已自稱“老夫”,可見其心境之蒼涼;另外,橘樹二至三年開花結果,他卻有擔心自己看不到的意味在裡邊,是他自己知道自己身體不好,怕是不久於人世麼?

總結語

不知道他有沒有看到他親手種下的黃柑開花結果;來柳州第四年,柳宗元病故,47歲,純粹的英年早逝。透過千年的歲月風塵,再讀這首詩,體會其中的情感,還是讓人不勝唏噓……

留言: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歡迎指正!


hyg陌上花開


對柳宗元其人很是喜歡,也非常喜歡現在的柳州,龍形之地,“山青、水秀、地乾淨”,滿地綠色,遍地鮮花!

簡單介紹了柳州,那麼讓我們回過頭重點聊聊“柳柳州”(公元773~819年)。先回顧寫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只有瞭解歷史才能真正的深挖此詩的字面後真情實感,話不多說,開始:“柳柳州”時任柳州刺史時是他人生的最後四年,死於公元819年,四十七歲去世。他為人正直,為官廉政,政績卓著,給柳州辦了三件大事:其一釋放奴婢,其二設館倡學 ,其三興利除弊。今天只說政績其三:城內地少,城外開荒,植樹造林,美化城市。這首詩就是在植樹造林,美化城市街道時誕生。饒了一大圈有點累,下面我們把這首詩請出來,大家欣賞一下!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唐代:柳宗元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我親自種植黃柑二百來株,到了春天枝繁葉茂、枝葉青翠,柳州城西北角一帶一片碧綠。我是像屈原一樣喜愛這些樹木的,絕對不學李衡那樣把柑樹拿來謀利生財。要過多少年才能聞到那像雪般白色花的花香呢?又是誰來摘下那像垂珠般的果實呢?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材的那一天,也許我也要摘來嚐嚐它的滋味呢!

個人解讀及評價:

首聯:我親自種了二百來棵柑數,到春天枝葉青翠可以美化環境,給城市增加美感。

頷聯:我種這些樹的目的是為了“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為了這個城裡的老百姓能夠有柑橘吃,不是為了賣錢。

頸聯: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出雪白的花,能聞到花香四溢,也不知道誰能吃上這些果子?

尾聯:如果我還能活到結出果子的那一天,我一定會摘來嚐嚐味道,一定很甜!

為什麼“柳柳州”正當壯年,頸聯、尾聯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日暮黃昏,病疾纏身,自知時日無多,都可能等不到開花結果了!不久於公元819年仙逝,不過他至今仍然在柳州屹立,活在柳州每個民眾的心裡,青史留名。

解讀此文很是傷感;此詩表現了他一心為公為民,無私無慾,在人生最後旅程仍然想著為百姓做點事,想著後人,想著國家賦予的責任,此時詞窮不知如何形容……

大家有何見解,不妨聊聊…





木煜子


柳宗元的《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一詩表達什麼情感?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是聊宗元寫的七律詩。

全詩看似語調平緩,平淡無奇,卻隱藏著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人們隨著詩不斷往下閱讀,越發使人感覺全詩韻味深厚,越發感覺“滋味”妙不可言。借用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二)中句:“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 但讀者對此七律詩不斷鑑賞吟誦之時,確有“食橄欖”妙韻的滋味。

也正如,蘇東坡對柳宗元詩歌評價的那樣:“外枯而中膏,似談而實美”(《東坡題跋》卷二)。

為準確、較全面的理解這首律詩所表達的情感?除上面簡述概括律詩寫作特點之外,下面我們需要對全詩內容進行逐句的解析:

一、在解析律詩內容之前,先對律詩的標題特點作下解析:

1.《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標題,開宗明義,提綱挈領,直接表述:

①寫作時間:(暗語)自己在貶官之柳州之地時所寫。

②寫作的地點:“柳州城西北偶”。

③反映內容:“種柑樹”。

二、律詩內容:

下面借律詩的詩句分析,將所含內容一一道來。

1.首句:“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敘事泛泛寫來,看似淡如白話,實則隱藏深厚。

①開句借用:“手種”和“二百”實情和實數。

②下句借用:“新”和“遍”分別表達“新葉”和“繁盛”。

表達出詩人對柑橘的喜愛和重視,幾乎到了“瘋癲”的地步。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首句包含的內容:

①自己一下種了200棵柑橘。

②春天到來,城隅到處生長的柑橘樹上,長滿嫩葉,且十分繁盛。

③暗指詩人自已,興致勃勃,逐樹觀賞,遍覽城隅所有有柑橘樹的地方。

但讀者看到這裡,心中必然疑竇叢生,充滿疑問:“詩人為什麼對柑橘樹懷有如此深情呢?”

2.下面請看第二句: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此句詩人並沒有繞彎子,而是直接說出愛柑橘的原因。

(1)“方同楚客憐皇樹(皇樹:橘樹)”

詩人直抒胸意,說明自己喜愛柑橘的原因是:因讀了“楚客”(屈原)的《橘頌》而引起的雅興。

(2)“不學荊州利木好”

詩人情真意切,直接表達出:自己不會象三國時丹陽太守孝衡那樣,種橘樹是為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橫財。

我們從第二句的內容不難看出詩人:

①詩人推崇屈原,並崇尚屈原的精神。從內心深處神交這位古賢,寄情橘樹,悠然自得,不慕虛榮、不慕財利,追求淡泊的心地。

②屈原愛橘、憐橘,是認為橘樹具有“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和“秉德無私”的品德。詩人認為,自已雖遠謫炎荒,此情此心,對誰可表呢?所以他要學先賢屈原那樣

以橘樹為友,以橘為知音。

3.下面請看第三句: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詩人通過想象、自問,表達出自己矛盾的心情。

(1)“幾歲開花聞噴雪”

幼小的橘樹,要過多年才能看到它白花繁盛、聞到它的花香?

(2)“何人摘實見垂珠?”

什麼人能等到橘樹結果採擷呢?

我們從第三句的內容不難看出詩人:

①詩人通過想象:描寫出多年後,橘樹花香四溢,繁花似錦的景象。

②橘樹碩果累累,誰能看到這般美景和採擷橘樹的果實?

詩人通過對橘樹繁華似錦的熱鬧場景想象,襯托出眼前的孤寂景象,表達自己矛盾的心情

:難道自己要在這貶官的柳州之地,等到開花結果這一天嗎?

3.下面請看第四句(尾聯):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尾聯詩人本該順勢直抒胸意,抒發感慨,但詩人仍以平緩的語調錶達達觀的心情。

(1)“若教坐待成林日”

將來(如果)能夠等到橘樹長大成林那一天。

(2)“滋味還堪養老夫”

柑橘的美味,還能讓年老的自已滋養受益。

我們從第四句尾聯的內容不難看出詩人:

①通過想象,詩人描寫當橘樹成林的時候,自己已步入老年,那時自己可任意採擷成熟後的柑橘果實。並使自己得到柑橘果實的滋養。

②然而當自己採擷柑橘果實,帶來的樂趣同時,隱藏著詩人貶官謫居後的那顆不平靜的心情。

三、《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律詩表達的情感:

詩人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分別灌注到“楚客憐皇樹”和“荊州利木奴”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即做到形式上的對稱,又婉轉屈曲的表達了自己情感內容:

(一)、表達詩人對柑橘樹愛惜的情感。

愛惜柑橘樹的寓意:

1.自已貶官謫居柳州,前途未卜,但自己並不想沉論下去,依然堅守高尚的情操。

2.詩人以“楚客”屈原的愛橘、憐橘為榜樣,表達自已心存橘樹具有的“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和“秉德無私的品質。

3.詩人以柑橘樹為知音,表現出自已寄情橘樹,悠然自德,不慕榮利,追求淡泊的情懷。

(二)、表達出詩人對柑橘樹,矛盾複雜情感。

1.詩人因貶官謫居柳州,自己的政治包袱不易施展。想到自已若被解除謫居的生活,真要離開了柳州,對柑橘樹自然會難捨難分。

2.但想到現實中的自已,只能謫居陪伴橘樹到老,自已那顆不平凡跳動的心,又實難平靜。


沿流溯源


柳宗元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被貶柳州任刺使,至元和十四年(819年)病逝於柳州刺使任上,在柳州一共待了四年。此詩即作於貶官柳州時期。

柳宗元種了兩百株柑樹,來年春天他看到“新葉遍城隅”,不僅聯想到日後會結出的柑橘,並又由此聯想到“楚客”屈原。屈原自喻才德如橘樹,亦異於眾也。柳宗元以“楚客憐皇樹”之典除了表眀自己才德之美外,還有就是顯示自己的“異”,才能異於眾,遭遇也異於眾。

在詩中,詩人還講到了另外一個與柑橘相關的典故。柳宗元不但要“方同楚客憐皇樹”,還要“不學荊州利木奴”以種柑樹來謀私利。柑橘之典,一正一反用之,以顯其人格之高。可謂妙言!

此詩表達了詩人施展抱負卻寓絕望之情。

在詩中,柳宗元不禁向自己的心靈發問:這幼小的柑樹究竟要過多久才能開花?將來由誰來摘它果實?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裡呆到柑橘開花結果的一天嗎?

此詩在平緩的語調後,卻隱藏著柳宗元一顆不平靜的心。因為觸怒了當權者,當年剛到長安一個月的柳宗元,又再一次被貶離長安更遠的柳州當刺使。這一打擊肯定對柳宗元造成了更大的傷害。

此詩與柳宗元在永州所作的《冉溪》對照,二詩同寫種樹,但表現出的詩人心態卻已截然不同。前者作於永州,悲憤不失積極進取,期待來日有所作為;後者作於柳州,已然對重回京城表示絕望。

但或許正是這種絕望,促使了柳宗元更加用心、用力地為柳州百姓謀福利,成為柳州人民千百年來一直懷念的“柳侯”。

柳州柳侯詞。


寶叔視點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通過種柑一事,反映了作者任柳州刺史時的生活思想狀況,表現了他不同流俗的堅貞品質,同時也流露了久謫的哀怨。在寫作手法上,作者善於運用典故和比喻,形象生動,含意豐富。 詩題點明寫作時間是在貶官柳州時期。詩的內容是抒發種柑樹的感想。開頭用敘事語泛泛寫來:“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首句特別點明“手種”和株數,可見詩人對柑樹的喜愛和重視。次句用“新”字來形容柑葉的嫩綠,用“遍”字來形容柑葉的繁盛,不僅狀物候時態,融和駘蕩,如在目前,而且把詩人逐樹觀賞、遍覽城隅的興致暗暗點出。

《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全詩如下:

七律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柳宗元是一位親自種樹、並對種樹很有經驗的封建官吏。他任柳州刺史時,在自嘲詩中說“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對種樹的描述更具體:“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手種”,說明是作者親自種,後一句則描述了春天柑樹枝繁葉茂、一派碧綠的景象。這並非是詩人的藝術誇張,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對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種植樹木花草的事蹟均有記載。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首先,我們從詩題著眼,可以看出此詩寫於柳州,柳宗元為何會在柳州,被貶柳州並擔任柳州刺史。被貶很關鍵!

其次這首詩有一句很重要,理解了他就理解了這首詩的內涵。“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這句詩提到了兩個人,一個是屈原,一個是三國丹陽太守李衡,這兩個人在這裡都和橘子有關,但卻有不同。作者提到自己要像屈原一樣愛橘樹,鄙視了李衡想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通過頸聯和尾聯我們還知道,作者的內心其實很不平靜,不知道自己究竟還要謫遷多久。

最後這首詩表面寫橘,其實不過是借橘子反映自己任柳州刺史時的生活狀況,運用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表現了自己不隨波逐流的堅貞品質,但也流露除了作者內心對長久謫遷的哀怨之情。


侃談文史


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約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血,何人摘實見垂珠。

惹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此詩為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做,詩人在此期間所做的詩,透露著一種孤寂,同時又對再次出山充滿著嚮往,也散發出一種不甘如此的複雜滋味!

好詩能夠得到傳頌,肯定是觸及到讀者的靈魂深處,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又詩當時反應的情景和情感與讀者的經歷,感受發生了碰撞,以至於回味無窮,唏噓不已!中國社會發展至今,無論為官為商,追求事業,很少一帆風順,人在順境之中,無暇去各種情感的宣洩,最多一首大風起兮雲飛揚,今朝有酒今朝醉,一堆志同道合,追捧者觥觸交錯,通宵達旦,何等快意恩仇。

然而社會始終是金字塔結構,能走到頂端的人畢竟少數,大多數人爬到一定階段很難再上去了,甚至付會被平調,下貶,會鉅虧,或者破產。人在失意時,人氣就會慢慢散去,當年的賓朋滿座,變成了三兩知己互訴衷腸,更有很多人是對著月亮,梅花,楊柳,山水,述說自己的情感,願望。如似乎出現了孟浩然,晏幾道,柳永,柳宗元等詩人以物詠志,畢竟他們沒有微博這樣的平臺,即興發揮一首詩稿,刻在牆上,或被人手抄傳頌。

再回到這首詩,古代寫詩,基本都是以物詠志。通過寫景寫事,最終要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帶有一定哲理。柳宗元自己在閒暇時間種了兩百棵黃柑,春天到了一片碧綠。我要像屈原那樣喜愛這樹,而不是像李衡那樣把柑樹拿來當木頭賣錢。多少年才能聞到那雪白的花香,又是誰會來摘那沉甸甸的果實。如果讓我等到柑樹成林時,它的果實還是可以供養我這個老人的。

詩人用一個憐皇樹和利木奴,做對比,展示了內心寄情於大自然,不貪圖名利的淡泊。然而下半段筆鋒一轉,想象著柑叔開花,盛果滿滿的場景,熱鬧的場景反襯現實的孤獨,尾聯抒發感概,作者故意以一種調侃自嘲口吻敘述,若是將來樹木成林,自己親手摘著果實養老,其實也是蠻有樂趣的。然而大家心裡都清楚,真是守著柑叔十年,坐待成林對一個有著政治抱負的人來講,那是什麼滋味,那就品者自知了!

我想這首詩能傳頌至今,就是因為讀者能從詩裡讀出那種靜美,孤獨,怡情,湧動的複雜韻味。

說說我個人的感同身受吧,這次疫情也算是劃時代事件,在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一段特殊的記憶。它讓我們的時間和空間凝固了,尤其對於我這個過年在湖北農村度過的人,我彷彿回到了古代或者二十年後退休時間,想想真是很奇妙。為了打發無聊時間,我把小時候喜歡種樹的習慣撿了起來,老家後院有片菜園和樹林,我每天拿著鐵鍬去周邊橋上挖些野生的香樟和桂花等,種到自己山上,看著以前小時候種的樹,有的很粗,估計都有二三十年了,只可惜去年被父親幾百塊錢賣了,因此還責怪父親就是上面詩中的利木奴[呲牙],他和母親都無法理解當我看到自己兒時樹如此長成那樣粗壯時內心的一種欣喜之情。

上大學至今快二十年了,對老屋和後面的樹林和菜園有著深深的眷戀,這幾年回家頻率更低了,每次回去都會去老屋後面,有時凝視著某個地方半天,而且過年這段時間,感覺在老屋後面,時間過得非常快,總是無數次幻想以後退休了,就搬回老屋住。我在疫情期間,每天早上六點半準時起床,那時曙光剛現,挖完樹,回來種上,澆上水,砍除一些雜草雜樹,八點半回家吃飯,然後看書學習,下會象棋,看會視頻,下午砍柴,每天過得無比愜意,沒有工作的壓力,沒有酒局,沒有攀比,沒有政治。望著自己種的將近六十棵苗木,也許五年後梅花開了,石楠長高了,桂花香了,枇杷結果了,桂英枝繁葉茂了,正如詩中,我也想一直待下去,陪著這些花木,父母和家人一直過下去,然而這些事只能這樣去想想。

我們都處在社會體系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現實職責和追求,疫情期間,一方面也覺得慢慢的生活著,覺得挺愜意,沒有燈紅酒綠,也能過得愜意,一方面覺得又是備受煎熬,尤其對於我這樣的湖北人,其他同事又開始快節奏的工作生活著,那種無形的壓力如同一塊石頭壓在胸口。我還是工作奮鬥黃金時期,和柳宗元一樣,豈能願意一直守在老屋看雲起雲落呢?現在網上都在流傳,經過這次疫情,才發現原來不是工作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工作。一些所謂親戚朋友,酒局牌局原來真的不是那樣重要。

還是這首詩,結合這次疫情,讓你守著老家三個月,我們真的受不了,珍惜我們現在擁有的工作,家人,朋友,更需要珍惜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