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同樣的玩具,孩子還要買,家長該不該買?

2020藍天白雲


如果家裡已經有一樣的了,我不會再買。怎麼哭鬧都沒用,我會告訴她不買的原因,如果聽不進去還要哭就讓她哭,陪著她,不再說話。或是試著給點吃的什麼轉移一下主意力。如果去同一個地方,比如公園,每次都要去玩具攤買玩具的話,我就直接明確的告訴她們,來公園是要玩的,如果每次來都要買一個玩具,那下次不來這個地方了。

我前幾天去公園,已經成功的讓她們沒買玩具了,之前是每次都是買一個小玩具。首先過去的時候我是先讓她們在家裡挑好了一個自己的小玩具帶過去,在她們已經見到那個玩具攤,但是還沒走到的時候我就先跟他們說,我們今天不買玩具,因為我們已經有玩具了。後來她們會在玩具攤一遍又一遍地看,看完了之後回來我就跟她們說真棒,我們今天沒有買玩具,做得真好,下次還來這裡玩。

只要多重複幾次,相信孩子會明白你的心意,就不會再用哭鬧來達到自己想得到玩具的結果。一定要堅持住自己的立場,不能因為孩子哭了覺得在外面面子過不去就放棄原則。但是在哭的時候也要讓他知道媽媽在這裡陪著你,並且也知道你在哭,還知道你在哭的理由,可是我們家裡已經有了,所以就不買這個玩具。

---------

我是全職媽媽,我每天用視頻記錄 分享中西結合的養娃育兒趣事,歡迎點贊與關注。





歡樂雙胞胎日常


如果是一模一樣的,就不要買了,沒必要。如果孩子不依不饒,非要買,那就買一個不同款式的吧,而且還要讓孩子知道兩款區別在哪,各自特點、性能、優劣等等,讓他們知道,世上好東西有的是,各自都有長短,既培養了他們判斷的能力,又增長了見識,使其不侷限於一個事物。我兒子小時候就喜歡汽車玩具,只要出新款,我就買(同樣品牌,不同款式,各種性能,他都研究的頭頭是道,關鍵是價錢不貴,10多塊錢),培養了他對汽車的興趣。大學學的是產品造型設計,大四那年參加起亞汽車全國設計大賽,得了銅獎(其餘得獎者都是研究生),我覺得小時候他對汽車的興趣愛好,是他以後取得成績的關鍵因素。所以家長對待孩子的“無理要求”要正確引導,不能一棒子打死,往往興趣愛好正是所謂的“無理要求”,那就看家長如何引導了。個人淺見,供參考。


塘邊蘆葦


我家的孩子也會有同樣的問題,不是大人想買不想買的事,是孩子她們要買,你覺得玩具是同款但他們不是這樣想的,前幾天兒子拿了套卡牌和我說這個卡牌怎麼樣怎麼厲害,我因為忙來了句我看都是一樣。他一聽我這句纏著我解釋卡牌哪裡不一樣,我不聽還不行,硬拉著我坐著好好聽他說半天。女兒的芭比娃娃更不用說,大的小的不下十套,每回出去她還要買,我說你那麼多芭比娃娃為什麼還要買,她說它們不一樣。所以我現在一般對孩子的玩具是不是同款不討論,孩子們他拿自己的零花錢錢買,我實不管不了那麼多。孩子的想法很單純,不是我們大人能看懂的世界,慢慢長大就好。只要你喜歡的東西孩子不一定喜歡,慢慢習慣就好。


晴天135904058


買,我孩子小時候,就喜歡合金汽車,每次出去,都會給他買,買回來玩幾次就不玩了,家裡到處都是各式各樣的汽車,後來大了就不要了,現在12了,天天和他爸聊汽車知識,我啥也聽不懂,孩子喜歡就要支持他,我一直以來就是在注意孩子的興趣點在哪?大了也有個方向培養,畢竟逼著孩子學不感興趣的,還不如讓他好好學自己喜歡的,將來的工作也是自己的愛好,上起班來更舒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牛牛媽是任寶寶


肯定不該買,但是要講究用正確的方法告訴孩子“不該買。”

並在平常的生活中建立孩子良好的財商。

如何用正確的方式,告訴孩子不該買

1.肯定孩子的想法

“媽媽知道你想要這個玩具。”

2.用溫柔的語氣,表達你的想法

“可是媽媽認為家裡你有很多類似的玩具,而且你總是玩了一會就把它們擱置一旁,媽媽很為那些玩具感到可惜,也覺得很浪費。媽媽之前整理屋子的時候就發現,你不玩的玩具特別多,我收拾了兩大箱子。”

3.和孩子商量,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我們來一起想個辦法,媽媽不用浪費錢給你買這個玩具,你又能接受“我今天無法得到這個玩具”的這件事呢?”

這樣提問,我覺得有的孩子會說,那我自己賺錢買,有的孩子可能會說,我去讓誰誰誰幫他買,有的孩子會繼續打滾。

我們來簡單分析下這三種情況的處理方式。

  • “那我自己存錢,自己買!”

能說出這句話的孩子,說明平時家長的教育是非常棒的!孩子的思想很獨立,也很有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家長回家後,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如何能比較快地存到錢。潛移默化增加孩子的財商思維,同時如果孩子真得存夠了錢,去買這個玩具(很有可能那個時候,他已經不想買那個玩具了),他會知道這是自己存了多久的錢,來之不易,買之前會更慎重,買了後,也會更珍惜。

  • “哼!我叫爸爸或者奶奶或者外公給我買!”

說出這句話的孩子,一般知道在家中,總有一位家長會比其他家長更寵愛他。

媽媽這個時候需要做得就是回應一下,表示你明白了。

然後一定要在孩子做出這個行動之前,(孩子很有可能回去就被其它東西吸引而忘掉這件事),把這個情況告訴孩子口中的誰。告訴他們如果想為了孩子好,讓孩子擁有一個良好的財商思維,你們不能妥協!

  • 孩子根本不聽你說得話,對你發脾氣,撒潑。

孩子出現這個情況,只能說明,他以前經常用這個方法取得勝利。所以,這一次,你絕對不能讓他再用這個方法取得勝利。

你首先要做得事是——冷處理,別說任何話,別做過多的表情,在孩子旁邊靜靜等著他這場情緒風暴過去。

你不要覺得這樣做浪費時間,長遠來看,這是在節約時間。孩子會因為這件事,而明白撒潑打滾,發脾氣沒有用了,必須得和媽媽平靜溝通才能解決問題。

孩子冷靜了,你再繼續使用上面的步驟,先認可孩子的情緒,然後引導孩子和你一起想出大家都能雙贏的解決方案。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財商

不要覺得和孩子談錢很俗氣。建立孩子的正確的金錢觀很重要,這樣才能幫孩子製造抵禦誘惑的盔甲。讓我們的孩子以後遠離“裸貸”“賣腎買蘋果”這些可怕的事情。

  1. 告訴孩子錢從哪裡來

不要只是告訴孩子錢從銀行來,錢從提款機來,錢從爸爸媽媽的錢包來等等。

帶孩子參觀你工作的地方。讓孩子知道,錢不是大風颳來的。得到錢需要爸爸媽媽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

2.讓孩子明白,錢的價值

很多孩子的眼裡,1塊錢和10萬塊一樣,都是錢。

所以你看最近不是有很多小孩偷拿爸媽的手機,花幾萬甚至幾十萬打賞網絡主播嗎?或者充值遊戲幣。而且這些家庭還並不富裕,這些錢甚至是這些父母辛辛苦苦攢下的血汗錢!

其實讓孩子明白錢的價值,很簡單。

就是讓孩子多去體會,不是隻要他想要,他就能得到的經歷。

可以帶孩子去市場賣東西,賣一些他自己做得手工,舊圖書。然後把這些物品標價標得老高比如一萬起價,看孩子能賣出去嗎?然後標價改到很便宜比如五毛,一塊,看一看賣出去的概率是不是要高很多。

3.和孩子一起制定預算表

出門前,和孩子一起制定預算表,幫助孩子明白哪些東西是必需品——我們現在必須要買的比如衛生紙,牙膏等。哪些東西對我們長期有利,比如書籍,課程。哪些東西我們只是圖一時新鮮,比如類似的玩具,多餘的拖鞋等等。

然後和孩子一起寫下等出門要買的東西。

並讓孩子和你互相監督,有沒有買不在預算表上的東西。

擁有一個良好的財商很重要,畢竟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節流要比開源容易,不是嗎?

我是Cici,一位在早期教育領域工作了快8年的早教老師,特別喜歡這個行業和孩子,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CICI的口袋早教


關於孩子提要求的話題,以下三點供參考

第一,滿足需求看年齡

三歲前孩子缺乏安全感,要儘量滿足,保證他有足夠的安全感,才有利今後的發展。三歲之後,要三次滿足一次。尤其是六歲左右,建立規則最佳年齡,“懂事”與否就在這個時候,如果你教育的好,就是個懂事的孩子,如果沒教育好,接下來的十年,甚至一生都會為這個事情而操心。

如果你一味的滿足孩子,會很難建立規則感,孩子沒有敬畏心,就會讓孩子誤認為“天下我有”,“只要我哭鬧就能達成”,“只要我父母同意,我就可以獲得所要的東西”。孩子習慣後,等上了學或者上了社會,有一天碰到一件事情,即使父母同意,即使父母答應,但是也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就會有失落感,痛苦或者暴躁,對人生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情緒先行

碰到孩子無理要求不慌不怒不急。人都是想要有獲得感,想要有存在感。孩子也一樣,看到什麼想要,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孩子不是神,我們也不是神,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想要卻得不到的,所以你不滿足孩子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不責罵也不愧疚,帶著孩子離開現場,到一個安靜的地方,不生氣,不打罵不離開,呆在他身邊,說明“雖然沒買,但是媽媽還愛你”,但是確實不能買,確實有原因,講清楚,講明白,讓孩子處理好情緒就沒問題了。如果孩子足夠想要,唸叨了好幾天。過一段時間或者等生日的時候,或者是等什麼節日時候我們再來買。

延遲孩子的滿足感,但是規則感一定要建立。

第三,溝通意識

碰到事情就哭鬧,或者不說話,或者發脾氣等等都是沒有溝通意識,缺乏溝通能力的表現。趁機一定跟孩子說好,傳達給他觀點,“有事一定要講,要說服別人,要溝通,不是說你哭鬧冷戰或者發脾氣就能解決問題”,不正當的方式永遠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堅決不能慣著。

總結,適度滿足,正確引導

另外,提醒廣大家長,教育孩子一定要找準時機,利用一切機會教育孩子是做父母的職責。

以下20個時機可以參考

遇物而誨,遇事而誨,遇功而誨,遇敗而誨,遇難而誨,遇懼而誨,遇熱而誨,遇趣而誨,遇潮而誨,遇變而誨,遇新而誨,遇閃而誨,遇欲而誨,遇問而誨,遇情而誨,遇殊而誨,遇客而誨,遇遊而誨,遇勞而誨,遇機而誨

希望有所幫助[祈禱]


大索老師


您好,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家裡有同樣的玩具,孩子還要買,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問題。到底該不該買呢?我覺得這個得分情況。


一、依玩具而定有時家長覺得差不多的玩具,可在孩子的眼裡卻有著大不同。


比如說奧特曼,你知道這是一個龐大的奧特曼家族嗎?他有賽文奧特曼、傑克奧特曼、羅索奧特曼,布魯奧特曼……據說有100個。如果孩子想要集齊所有的奧特曼……


芭比娃娃玩偶:除了我們知道的芭比外她也有一堆朋友和家人,什麼雅絲蘭、貝兒、歌蓮、戴娜、珍妮花、夏莉、伊莉等等,當然還有她的男朋友ken。到底有多少個娃娃我也不知道在媽媽眼裡感覺長得都差不多,只不過是換了件衣服。


對了,我這裡還沒有說她們的配飾,一句話就是:女人,打開衣櫃永遠都是沒衣服可穿的,除非那件是新的。這句話用在我們的女兒身上也是一樣!


如果孩子想盡可能收集一套,是不是可以考慮給買一個?說到這,我摸了摸我乾癟的口袋……

二、讓孩子給我講道理,說服我

孩子想要玩具,我覺得肯定有他的想法和理由,如果他有足夠的理由能夠說服我,我覺得我願意給他買這個玩具。

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和父母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在有問題發生時有效的、合理的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


如果孩子給我撒潑打滾,胡攪蠻纏,絕對不會給他買。

三、家長不給你買,你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買

我的孩子有自己的零花錢,他可以自己支配。當這個玩具他讓我給買,如果我拒絕了,我首先會告訴他拒絕的理由,並建議他如果真的想要可以用自己的零花錢買。

這個過程中就自然的引導孩子合理利用零花錢。零花錢是自己一點點攢起來的,平時不能亂花。但當在你特別想要一件東西的時候,你手裡也有錢,你就可以擁有它,因為快樂比金錢更重要。

四、 同質化太嚴重的玩具不要買,和孩子一起開發它的新價值


我家小孩有很多拼插積木,有段時間他看到新積木還要買,我沒有同意。看到他有點不高興,我就故意把他的積木全都倒出來,自己拼。

我拼了一個長長的圍欄,又把他的一堆塑膠小動物找來。“哇!今天我們一起去逛動物園,好開心呀!”“看這是長頸鹿,那裡還有大象”。我的自娛自樂成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隨後我們又嘗試了不同的玩法,於是舊玩具又有了新生命。

大人都是喜新厭舊的,何況是孩子呢?所以我覺得如果有一樣的玩具孩子還要買,到底該不該買,我覺得需要父母和孩子商量著來。

我是禮納,關注育兒,走進家庭,隨手關注@納小孩。對這個問題你怎麼看,歡迎在留言區一起討論哦!


納小孩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買玩具也方便了,不想讓孩子受委屈了。所以很多時候只要孩子要家長就會給買,尤其是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的時候。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存在。到收拾的時候和你們家一樣,能收拾到好多同樣的玩具,甚至有些玩具都沒有玩過幾次,就長大了不能玩了。

根據我的經驗,不買也是可以的,因為孩子想買玩具的心理基本有以下幾種,

1,當孩子有了一定的玩具之後,他很多時候要玩具並不是真的很想要那個玩具,而只是看到了玩具店裡有那個玩具一時興起,覺得應該好玩就央求大人去買。

2,或者是孩子看到了別的孩子在玩那個玩具,就也想讓你給他買一個,然後自己可以自豪的說我也有一個。

3,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獎勵,家長應該給買一個玩具。

4,自己的玩具天天看,看膩了,需要一些不一樣的滿足一下好奇心。假如不給孩子設限制,孩子可以隨意買,你會發現。孩子永遠覺得自己的玩具不夠,就像女人永遠覺得自己的衣服不夠一樣。

知道了孩子的心理之後,我們就知道首先是需要給孩子買一些玩具的。如果孩子有了一些玩具之後再要求買玩具,尤其是家裡已經有的玩具,就可以看看孩子是什麼原因要買。

如果孩子是一時興起要買,就用別的他感興趣的事情轉移他的注意力,比如好吃的,好玩的,動畫片等等。

如果孩子看到別的孩子有,自己沒有。就告訴他你有的玩具別的孩子也沒有,別的孩子也沒有哭鬧的要買。

如果她覺得需要獎勵,那你告訴他獎勵不一定非要是玩具,可以是繪本,好吃的。

如果覺得自己的玩具太無趣,玩膩了,可以告訴他,爸爸媽媽可以把他的玩具施加魔法變成不一樣的玩具,但是需要孩子幫忙,問孩子願意嗎?根據我的經驗,孩子都願意,因為孩子都很好奇是怎麼做到的。網上有很多改造舊玩具的視頻,文章可以拿來用。

另外要制止孩子隨意買玩具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要時刻告訴孩子一條,我可以給你買玩具,但是我要看下是不是合適,不一定非要從這裡買,要不你再苦再鬧也沒有用,還是不會給你買。前幾次他可能會哭鬧,你不用打也不用罵他,只是在他哭的時候告訴他上邊的那條。他哭過之後沒有得到玩具就會明白你說的是真的,以後就不會隨意買玩具,會等著你給他買。


我是厚積,一位育兒作者,也是一個正在教育自己寶寶的爸爸,喜歡把積累的育兒經驗與育兒小知識和大家分享,給您有用靠譜的育兒乾貨!持續獲取育兒知識,就關注一下,如果您覺得有用,也分享給您的朋友吧!


厚積


家裡已經有非常多玩具,孩子還是想要買,在考慮我們應不應該買前。我們還應該思考一個問題。孩子不停的想要買玩具,是因為孩子真的缺少玩具,還是孩子缺少一些別的東西?比如,我們的關注。

面對孩子哭鬧要買玩具時,我們需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在商場看到玩具想要買,我們不同意時,通常都是直接拒絕孩子。然而這樣的結果,往往就是孩子哭鬧發脾氣,父母生氣惱怒。


而這樣的結果,只是孩子與父母陷入了權力爭奪。孩子想要用哭鬧,逼迫父母同意自己的訴求。父母堅決自己的原則,讓想讓孩子知道,我不同意就是不可以買,想要維護作為家長的權威。

雙方的焦點集中在權力爭奪,雙方並沒有溝通解決是否要買玩具的問題。


當孩子哭鬧要買玩具的時候,我們不妨先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說:“這個玩具確實很漂亮,我看著也很喜歡。但是我們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了,今天不可以再買玩具了。”


孩子的情緒被我們接納後,才會去思考是否要買玩具,不是與父母進行權力爭奪。而且一旦我們認同孩子的情緒。孩子得到父母的關注,往往會更加願意接納父母的建議。

玩具太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教育心理學教授凱茜·茜爾娃。對3000名年齡在3-5歲之間的孩子。進行長期的跟蹤調查統計發現。父母花更多時間陪孩子,閱讀、玩遊戲的家庭。孩子擁有的玩具更少,而且孩子對購買玩具的慾望更低。同時,孩子的情商和智商水平更高。


凱茜教授認為太多的玩具,會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因此孩子不能專注的,玩玩具以及學習,導致孩子對已有的玩具和學習缺乏興趣。


家裡太多的玩具,需要消耗孩子的心智取選擇玩什麼。玩具多反而成了孩子的一種負擔。如題主說的,“現在的孩子,不像我們小時候,一個玩具能玩很久,還很珍惜玩具。”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琳琅滿目的玩具,並沒有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快樂。反而成為孩子的負擔,不如玩具少的孩子玩的開心。太多的玩具超出孩子的需求預期,從而降低孩子的興趣和探索慾望。

如何科學地給孩子選擇玩具

1、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孩子渴望與建立父母親密的關係。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玩具和電子設備,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孩子的首要目的是獲得價值感與歸屬感。”而這主要來源於父母的關注。

2、孩子需要豐富多樣的物品

嬰幼兒心理學的陳忻博士說,“其實,只要給寶寶提供豐富而多樣的物品就好,並不一定要買大量的高級玩具。”

豐富的物品就來源於,我們的生活用品,適合孩子的玩具不一定是昂貴的,關鍵是看孩子是否有好奇心,願意去探索。有時家裡的一個包裝袋,就可以讓孩子玩一下午。

我在家有時會給女兒舀一碗米,女兒非常願意去抓沙子,體驗沙流從手掌流經過的。而且會去探索用各種容器去盛米,倒進倒出玩的不亦樂乎。

3、避免給孩子選擇強刺激的玩具

0~6歲的孩子,喜歡角色扮演、假裝類遊戲。這類遊戲,對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所以,給0~6歲的孩子,選購玩具應儘量避免聲光玩具。聲光玩具的強刺激,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導致孩子與其他人交流的意願減低。不利於親子關係和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

而且這類玩具玩法單一,孩子確實探索的慾望,不利於孩子想象力的發展。


橙爸寄語

孩子真正需要的並不是玩具,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孩子渴望與父母的一起時的快樂時光,渴望被父母重視。


橙爸聊娃


我個人認為不應該再買。小孩子對待玩具第一個可能是真的喜歡,如果再要同樣的玩具就可能是慾望的慫恿。

無論男孩子還是女孩子,應該從小培養他們的消費觀,正所謂從小看大三歲看老,從小培養好的習慣會讓他們收益一生。有的父母可能是從小窮怕了,所以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給孩子最好的,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如果是讓他們接受好的教育,給他們的人生做正確的引導,那這樣的父母一定是好的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在物質上滿足孩子,只會激發孩子的貪慾,讓他們不會感恩,不懂得珍惜。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不得不佩服我的姑父,他和姑姑當初帶著剛滿一歲的表弟到大城市去打拼,那時他們是多麼艱難,舉目無親什麼都要靠自己,但是姑父哪怕再難也要讓表弟讀好的學校,接著小表弟也出生了,他們一家四口正是窮並著快樂著。因為每逢暑假我都去他那玩,為什麼他們在大城市租的不大甚至有些擁擠的房子,我還那麼喜歡去呢?當時我內心的想法現在忘記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喜歡他們家的那種氛圍。兩個表弟從小到大,沒有什麼特別貴的玩具,但是他們一直很快樂,性格也很開朗。記得小表弟還在讀大一的時候,我已經踏入社會參加工作了,放假的時候他來我家我帶他去買鞋,當時我堅持了半天他挑了一雙200多的耐克,但是看得出來他心疼的不得了。現在兩個表弟都參加工作了,大表弟去了首都一個研究所研究機器人,小表弟留在了他爸媽所在的城市,他們現在都拿著高薪,但他們依舊很簡樸。他們幫父母買了住房和門面房,因為姑姑姑父是做生意的,有了自己的門面房,就可以說他們老年生活就無憂了。

當我現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我才能真正理解當年姑父的做法,當今的社會發展太快,淘汰的也太快,想要培養將來經得起風浪的孩子,首先得讓他三觀都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