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京沈高铁修的那么慢,技术和客流是主要因素

技术因素导致一再延迟开工

我们先来看地形图

为什么京沈高铁修的那么慢,技术和客流是主要因素


北京市北面的燕山山脉可以说是地质环境及其复杂。地处地震带上不说,又是北方最大的溶洞地貌……处理难度甚至远胜于西面的太行山余脉……

偏偏京沈又走了这条横穿燕山的路,承德沈阳这段其实没难度,顶多承德到赤峰麻烦点。350公里的标准其实很好建。但是扔到北京承德段就要了亲命了。全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北京往外走的铁路连京包都能提速,唯独京承,京张这两个铁路打死提不了。京张百年老路就不提了,京承铁路可是上世纪50年代的产物啊,上不去速度完全说明了这条线有多么艰难……(隔壁的京通线更是选择了敢为天下先的滦平那条道,复线和电气化基本没戏)

积累了西部高铁的经验,才开始建设,西成客专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客流因素难以维持


为什么京沈高铁修的那么慢,技术和客流是主要因素

京沈高铁路线图

我们再来看另一条通道。


为什么京沈高铁修的那么慢,技术和客流是主要因素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按照这样的路线,会走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葫芦岛-锦州-盘锦-鞍山-沈阳。

现在路线为北京-承德-朝阳-阜新-沈阳。客流少,而且山多,沿线人少,再加上现在的路线沿途经济不太好。如果秦沈客专没有建设的话,京沈高铁会选择这条线走的。

地理过于偏北


我们知道京沈高铁开通后,北京至哈尔滨最快4.5个小时,平常的车估计5个多小时。这个距离不具备高铁的优势,再加上东北的地理位置,所以,这条铁路对促进东北三省的交流有意义,接入全国高铁网,客流也不会很多。东三省以外的人,除了内蒙古和河北唐山、秦皇岛等地,进入东北基本以民航为主,所以东北地区的民航比较发达,临近的河北、山西和内蒙2000万以上的机场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