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肖玉广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肖玉广,男,195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美协会员,淮北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淮北收藏》杂志副主编,淮北市书画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淮北市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淮北市美协、书协会员等。

中国书法的学习,临习碑帖是唯一的途径。长期以来,在如何临帖的问题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人通过临习碑帖,对遇到的问题有些心得,表述如下。

一、临帖时临得象不象的问题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练习书法最初的阶段是临习摹写碑帖,这是任何书家学习的必经之路。书法五千年来,历经史前符号、陶符、甲骨文、金文、直至篆、隶、草、行、楷,不论是画于岩上、烧在陶上、铸在铜器上、还是刻在龟甲兽骨上、凿在崖壁上、书写:在木片竹简上、纸帛上等等,从象形到抽象,逐渐形成完整的、成熟的、唯美的体系,由实用而进入到艺术殿堂,终于形成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五千多年来,中国书法的形成、发展、成熟,其间积累多少人的智慧、汗水,丰富其笔法,创造其形体,等等。今天我们学习书法这门艺术,首先要怀着一颗崇敬的心理,进入书法这座艺术殿堂,溯根求源,探索书法的奥秘。这就需要初学者一絲不苟,虔诚致学,学习前人的经验,前人的方法、途径、智慧。既然是学习,就要虚心求学,从一笔一画开始,直至深入,要学得深、学得细、学得象,结体要象,用笔要象,手脑并用,才能得其要领。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学得象,临帖临得象,这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书法的用笔结体,以至一笔一画都凝聚着前人的智慧、心血、汗水,积累有几辈人,甚至几百年、上千年的书写经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背后的功夫,是用汗水浇灌的,只有通过临写,规规矩矩,力争临得象,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学有所得。“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临得象,学得象,才能知道自己的短处,了解前人的长处,找出差距,才能学得到知识,如果临写得不象,一笔一画,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又怎能得到前人书写的技巧、笔法,特色。临写得越象似,越有机会接近前人,亲密地接触,知心地对话,"碑帖老师”,前辈书家就会把自己的知识传授于你,这是密而不宣的诀窍。知己是贵,知彼是智。学不象就疏远了前人的距离,离传统而去,那就得不到前人的指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临习碑帖,学习传统书法,临不象,如何学得到前人书写的过程,要想进入书法艺术殿堂,必须学得象,才能取得进入的资格,否则,只能徘徊在艺术殿堂之外。不要怕临得象,临进去了,出不来,丢掉了自己,要坚信,自己是永远丢不掉的。中国武术、中国医学,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甚至是手把手的教,一步步地学,如儿童学走步一样,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最终走的最远的佼佼者都是踏踏实实的求学者,不但学有所得,掌握了师傅的夲领,也没丢掉自己。颜柳欧赵等大师级的书家,初学时,均是亦步亦趋地学,苦学成才,但最后还是自己。丢掉自己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学得不象,等于白学,不愿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是骄傲不虚心,二是怕丢掉自己,三是有其他想法。骄傲是学习的大敌,学习的敌人是骄傲自满,而要想学到知识,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怕丢掉了自己,更没必要,自己是谁,前辈大师又是谁,找不准位置,岂不糊涂,还没走路,就怕摔跤,那会永远不能走路的。要知道,你所面临的前人的碑帖,都是大师级的书家,碑帖是他们精神、智慧的结晶,向他们学习,起点高,是能够学到知识的。要坚定信心,坚定信念,不要听信误导、误传。学得象是难,学不象,随心所欲是易。但要有所进步,有所成果,要想进入书法艺术的殿堂,就要持之以恒地学。“学,则难者易;不学,则易者难。"当然,要有其他想法,玩玩而己,养生而己,那又当别论。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二、形与神关系的问题

形是由构件组成的结构形态,书法的形则是由点、横、撇、捺组成的结体形式。神是基于形体之上的精、气、神,书法的神则是字里行间、章法布局中的气韵节律。形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形体,神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所以,有形才能产生神,形是第一位的,是基础,神自形出,但又反作用于形,形与神相辅相成,统于一体。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的形,以汉字为基础,点、横、撇、捺,甚至书写的笔顺都按汉字书写规律。所以临习书法时,还要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律,在形体上、点画结构上下功夫。既然形为上,那么临碑帖时就要分析由点画构成的形体特点,临哪一家的碑帖,就要研究哪一家的形体结构特征,颜、柳、欧、赵,各不尽同。临要临得象,先要把构成形体的结体特点掌握了,神也就存在其中了。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以形焕神,是学习书法的正道。"皮不存,毛之焉附。”形如不象,不准确,神又如何显现。如临颜体不象颜体,那么,颜体的宽博伟岸、大气磅礴的神气如何体现。更有他说神为上,着眼点在神上,形无所谓,甚至书写时笔顺颠倒,故意调整笔画,以至字形东倒西歪,以此形体,形不正,神何安?观其庙堂之上,凡形象伟岸端坐者则神气壮严安祥,凡形象瞠目结舌者,则神气凶神恶煞。古之有测相术,凡五官端正,相貌堂堂者,神气则正气凛然,凡獐头鼠目者,神气则奸邪猥琐。心不正,则形不正,形不正,则神不正。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书法的形是第一位的,虽然神产生于形之上,但精妙的神能反作用于形,使形神采奕奕,光彩夺人,摄人神魄,这就是书法的绝妙处,也是书法的精髓。所以临习碑帖在把握形体结构准确的基础上,要开动脑筋,悟出其内在的神韵,以达到形神兼备,这也是临习碑帖的最终目的。碑帖的形是看得见的,肯下苦功,是能够掌握的,而碑帖的神则是看不见的,要抓住它,仅下苦功是不行的,这就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手脑并用。要悟出碑帖形体背后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临习碑帖,学习书法,要有悟性,这比掌握形体难度大得多。要把握住碑帖的神韵,就要多读书,了解碑帖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状况,作者本人的社会地位,知识结构特点,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等等,这碑帖背后的知识,对临习碑帖相当重要。如要临习颜体碑帖,那就要了解颜真卿的所做所为,当了解到颜真卿的英雄事迹,就理解了颜体为什么开张宽博,正气浩然,这就是颜体的个性特征,也即是包藏颜体书法的神韵所在。

神蕴藏于形之中,反作用于形,书法才得以彰显,以致于感染人。书法臻于完美的境界,神的作用甚至大于形,超于形,这就是形神互为作用的结果。至此,我们不可误入岐途,认为神重要而形无所谓。我们临习碑帖,初临必须形似,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要向深处探索,以求神似。当然这是一条艰苦的历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自身的修养,多下书外功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拉近与碑帖的距离,以求神似。但既使付出大的努力,我们要达到与碑帖,与前辈大师的神似,还是有距离的,为什么?那是因为神是来自前辈大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如果胸怀不大,境界不髙,是很难得到大师神韵的。如临写岳飞"还我山河"的书法作品,没有岳飞的胸怀气度,是很难达到其神韵的。这是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道理。我们也不可因此知难而返,自暴自弃,达不到就乱来,要懂得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的道理。实质上我们所说的书法的神,是自身的精神面貌,无论临习何人碑帖,都离不开自身的精神,"书如其人"是也。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形,再在自身修养上下功夫,书法的神采自然会焕发出来。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三、书法风格与特征的问题

风格即是事物的特点与特色,书法的风格即是书法艺术的特点与特色。书法风格、特征的形成是长期修养、潜移默化的结果。俗话说,“风格既人”。人的思想感情、知识修养、社会阅历等综合素质,是书法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己。”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人是活的,字是死的。人在书法学习、临摹、创作中是第一位的,起关键作用。所以学古人,临碑帖要先学得进去,学得象,才有所得。先取经,丰富自我,不要怕失去自己的风格、特征。自己的风格、特征是丢不掉的,想丢也丢不掉,这是先天的,与生带来的,也是后的积累、修养的。除非丢掉了自己的灵魂,否则,永远是我。宋代书法大家苏、黄、米、蔡,哪一个不学古人,简直是顶礼膜拜;哪一个不临古碑帖,临得可以乱真,但最终并没迷失,还是自己的风格、特征。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三人临巜兰亭序》虽都忠于原作,但风格各异。齐白石学画时,崇拜徐渭、朱耷、吴昌硕,并自甘为三家看门狗,虔诚至此,谁人能比,但最终也没丢了自己的风格,花鸟鱼虫独领风骚,成为一代宗师。张大千临摹石涛可以乱真,但张大千还是张大千。诸如此例,举不胜举,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付出汗水。见异思迁、异想天开等思想是学习的绊脚石。速成论、捷径论等,其实是功利主义。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学习传统,临习碑帖初学时,不要胡思乱想,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自己无目标、无主见、没信心、听这信那,未起步时先自绊脚,诸如此思想行为是学习的大敌,如何学有所成。热爱书法,有志于弘扬书法者,就必须心无旁骛,目不斜视,下功夫走向传统,走深,走远,不要怕出不来,不要怕失去自已的风格、特征。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当然,不临习碑帖,拿起毛笔蘸起墨能写字,也是自己的风格,但这不是书法的风格而是写字的风格。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特征,以自己的语言解读书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要急于求成,书法的风格、特征形成的越晚,就会越鲜明、越或熟。齐白石、黄宾虹等七十多岁后,艺术风格才渐趋成熟。博采众家之长,吐故纳新,需要时间的积淀。路要一步步地走,书要一本一本地读,目不斜视,要走正道、大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功夫不负有心人。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四、书法与写字的问题

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人的思想情感作用于外界事物、社会生活而塑造的形象,反映一种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书法则是人的思想意识作用于汉字而重塑的汉字形象。而写字则是以汉字笔画规律书写出汉字的字形。二者有联系,但有质的区别。例如临碑帖,初学时一笔一画,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忠于原碑帖,这就是临习阶段的写字,但这一阶段是书法学习不可逾越的阶段。字写象了、写熟了,间架结构,用笔技巧掌握了,就会不满足于现状,有了自我书法意识,进而产生出创新与创作的慾望,如果抛开照本临写,以意为之,此时就己上升到书法层次上了。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临习碑帖,初学阶段也就是写字的过程,此阶段临写的过程,受碑帖结构笔法的束缚,临写时是被动的,不自觉的,但这又是必须的,不可逾越的一个书法学习的过程。有些人认为,我有汉字笔画的基础,没有必要去临写别人的碑帖,这样多不自由,只要我会使毛笔,随心所欲,就能写出书法作品。其实不然,不临习碑帖、不学习间架结构规律,不学习用笔技法,就无法理解书法到底美在何处?为什么能够感染人?如何书写出登堂入室的书法作品?要知道,沒有二十年以上书法学习功力,就很难登堂入室。临习碑帖,是走进传统,探索书法的奥秘,学习前辈大师的书法技法,这是上下五千年的书法积淀。自身的生命有限,精力有限,只有临习碑帖,学习传统,向前辈大师要技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实现自身的能量。有些人认为:于右任的草书结构那么简单,金农的有些书体就如儿童写得一样,弘一法师的书法也不咋的,等等,直接学他们的,其不省事。如此认为,那就错误了。要知道,于右任、金农、弘一法师都是从临习碑帖,在传统书法学习上下过苦功夫的书法大家,都是真草隶篆皆精,经历过正规传统书法学习途径的。哪一位前期临习碑帖的作品都非常优秀,后期的书法作品则是他们个性特征鲜明,己臻化境的书法作品。

临习碑帖的写字阶段,正是为书法学习的准备阶段。"技进乎于道",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如果不踏踏实实地临习碑帖,不学习传统的书法结体技巧,总认为一切皆可儿戏,那只会写字,永远进不了书法的殿堂。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五、入帖与出帖的问题

入帖指临碑帖一段时间后,掌握了碑帖的间架结构、章法布局、用笔的特点,而不断进行深入探索的学习阶段。出帖则是指在入帖的基础上,熟炼掌握了碑帖的结体、章法、用笔特点,作者的书写规律、性格特征等,并能以自己的书写语言,解读碑帖的内容,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入帖是被动的,忠于原碑帖,受碑帖的束缚,出帖是主动的,在吸收原碑帖精华的基础上,冲出原碑帖的藩篱,走出一条自我创新的途径。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临习碑帖,首先要入帖,有人认为,入帖容易出帖难,其实入帖同样很难。初临习碑帖时,并没有入帖,而是比葫芦画瓢,写字而己,临习一段时间,熟悉碑帖的一切特征规律,就如交朋友,开始只是感觉,感性认识,待认识一段时间后,对朋友进一步深入了解,朋友的脾气性格、知识阅历等了然于胸,这就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待到大事大非面前,朋友的所作所为,才能真正的了解认识朋友。临习碑帖也如此,不但临写碑帖,还要熟读碑帖,通过碑帖,了解作者,分析研究碑帖的各项特征,临其形,得其神,形神兼备,才可入帖。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小猫钓鱼式的临习碑帖,不要说入帖,就连门也沒入,谈何学习。又有些人误解,临进去,出不来,也就是说,能入帖,但越陷越深,很难出帖。这其实说明了一个问题,你所临习的碑帖,都是传统碑帖的精典范本,作者都是大家、大师、宗师级别的,其知识、胸怀、思想境界等立于高山之颠,我们临习了一段时间,就想超过他们,可能吗。只有下苦功夫,拜其为师,同其对话,深入了解他们,才能学有所得,不要怕进去出不来,自古以来,进去的多,出来的少。孔子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而有成就者颜回而己。只要你付出了,出不来,但得到也不会少,元代赵孟頫临习二王等前人碑帖,实质上也没出来,但他入的深,入的透,有自己的特征,虽没超过前人,不也成就为一代大师吗。出不来,是自己的问题,不能与其比肩,低一点也行,这是正常的,如果人人都进得去,出的来,象跑步一样,那是不正常的,是开玩笑的。有的进去三两步,怕出不来,赶快返回,皮毛没得到,就自以为出帖了,有的看到大门,森严壁垒,徘徊不定,知难而退,乱抹乱画,却能自成一家,简直拿传统的书法,开国际玩笑。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入帖就如蜜蜂采花的过程,而出帖那就是酿造蜂蜜的过程了。中国书法,通过五千多年的建造,己成为辉煌的大厦,我们通过学习,能够为其添砖加瓦,也就心满意足了。绝不可学点皮毛,自以为是,另起炉灶,在书法的大厦旁搭个窝棚,盖个小庙,拉大旗作虎皮,自立山头,自称为山大王,大师自居。更有甚者,以创新者自居,打破传统,上窜下跳,玩特技,玩杂耍,哗众取宠,上房揭瓦,破坏书法大厦。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定会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进入新时代。"笔墨当随时代。"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定会有大智慧者出现,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使中国书法出现新面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以上所述的几个问题,是临习碑帖中所遇到诸多问题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而且是争议较多、误导较多、难以分辨的几个问题。书法学习,临习碑帖是初学者的唯一途经,也是有志于弘扬书法的一生必修之课。

肖玉广:有感于书法临帖中的几个问题

书法学习,临习碑帖是自觉的、主动的,在爱好书法的前提下,才能耐住寂寞,不厌其烦,以苦为乐,才能学深学透。至于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层次?只有自己去把握。当下经济发展,物质充盈,名利面前,谁能止步。中国书法自诞生始,上下五千年煅造的品性就是文人气质,远离名利,洁身自好,修养人身,服务社会,这是历代书家修成的正果。如果学习书法的目的有悖于此,你欺骗它,它也会欺骗你,使你迷茫,使你心浮气燥,使你误入岐途,使你骄傲自满等等,以致徘徊在书法殿堂之外,无缘享受书法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