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光:疫情防控呼喚中西醫匯聚創新

徐建光:疫情防控呼喚中西醫匯聚創新

徐建光,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骨科學(手外科、顯微外科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上海市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醫學會會長、上海市醫師協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改革與發展專委會主任委員。

2020年的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將中國推上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在這場戰鬥的開局之初,黨和國家就非常重視中西醫並重。2月18日鍾南山院士團隊公佈了有關中藥可以減少病毒進入細胞並減少炎症風暴的研究結果。從最近發佈的一系列臨床治療情況來看,中醫藥對於新冠肺炎的療效是明顯的,尤其是對於輕症患者。然而,回顧近兩月來中醫藥在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應用依然存在著一定的滯後性;在重點疫區中醫藥的治療參與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僅停留在30%左右;中醫藥抗病毒的基礎與臨床實證研究尚顯薄弱,對其作用機理的獨特性挖掘不到位。這些也反映出對於加快中西醫匯聚創新、形成中西醫優勢互補的迫切性。

一、對中醫藥和中西醫並重的認識要從“精神層面”上予以正視

中醫藥是在中國傳統哲學的孕育下產生的醫學科學。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但是古老的中醫智慧並不會隨之消亡,最起碼能為我們徹底攻克重大疾病提供寶貴的研究思路和“時間窗”。譬如這次新冠病毒對於機體器官損傷最大的還不是病毒本身,是感染後繼發的“炎症風暴”,可以看出僅僅謀求對病毒的“抑殺”就過於侷限了。更何況抗病毒藥物的篩選、研發更是還有一定週期。現在對於中醫藥應用的輕視和不屑一顧,表面上看是對中醫藥的整體防治方案缺乏全面的認識和有效的論證,但深層次是對於中西醫並重這一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工作方針和基本國策缺乏真正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我們既要從精神領域層面去解決對中醫藥概念的認識問題,還要從制度層面去解決中醫藥傳承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而對中醫的科學定位正是“對中醫藥概念的認識”上首當其衝的學術問題。我們往往只看重“最先進”的技術,而忽視了自然的規律與人體的複雜性。

二、中醫藥傳承與現代化發展要儘快補足守正創新的短板

當下我們對於中醫藥學科發展模式和評價機制無疑都需要一場新的革命。中醫藥現代化與產業化的“源頭”來自於最鮮活的臨床實踐,但是就目前中醫藥發展的現狀來看,往往僅停留在“跟隨”與“模仿”西醫學現有的醫療和研究範式上,缺少符合中醫學自身特點的“迭代”與“自創”。中醫西醫之間彷彿還存在著“語言”隔閡。西醫藥院校學生對於中醫藥的學習也流於表面形式。與此相應,我們給於傳統醫學學術發展的空間也不充分,重大科研攻關偏於追蹤“熱點”和權威風向,對基礎理論與文獻研究的關注度不夠,中醫藥理論的創新往往淪為無本之木。

近來被關注的中醫“五運六氣”理論,本身蘊含著深刻、樸素而又科學的哲理,但長期以來我們還只是靠幾位有興趣的專家,且研究關注的重點也是對於古代理論體系本身的整理,一些推理預測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相比之下,同樣對於多因素、多緯度、高難度複雜問題的分析,美國科學家就曾利用衛星的遙感圖像技術來預測地球上什麼時候會爆發流行病並在做出科學預警。近期有關抗“疫”中醫理論的探討空前活躍,但這些鮮活的討論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卻很少出現。很多中藥對抗擊瘟疫病證有獨特的功效,但現行的中醫藥臨床與傳承教學中卻很少被考慮。此次對於中醫傷寒、溫病學理論的討論很熱烈,但觀點的共識與聚焦不夠。一方面反映出我們中醫藥教育本身的開放性,以及教材和課程教學內容的學術豐富性必須要有大的改變。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主要是傳統的“六經之旨”與“當世之務”的結合不緊密,研究的現實性、針對性不強。所以,當務之急需要優化中醫藥發展的“生態環境”,“正本清源”與“開拓創新”要齊頭並進,尤其在支持中醫藥特殊人才成長和加大科技投力度方面要儘快補足政策短板。

三、要大膽突破機制約束促進中西醫的匯聚創新

中西醫學科的匯聚首先需要打破目前學科分置的壁壘,這裡就需要有明晰的政策引導來促進高水平的中醫藥大學與西醫頂尖院校(乃至世界一流綜合性院校)的緊密型戰略合作,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真正誕生一些從0到1的原始重磅創新突破,在“新醫科”建設的新徵程中唱響中醫西醫交叉匯聚的最強音。要創建高等教育“特區”,瞄準生命科學發展前沿,以建設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為目標,以凝練學科方向為主線,匯聚起一批具有寬廣胸懷、前瞻眼光、紮實功底的優秀人才,形成一批國內外公認的中西醫領域臨床診療技術創新和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教育領域要突破人才培養現有管理模式,中西醫拔尖人才聯合培養也要有切實可行的保障機制。

中西醫匯聚創新也離不開產教融合大格局和創新業態的構建。另外還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先機,將其與中醫藥特有的非線性思維與高度個性化的特質相融合,加大醫學人工智能學科與專業建設,提升中西醫研究臨床轉化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