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當向南陽府——量比劉寬與政成蒲鞭


為官當向南陽府——量比劉寬與政成蒲鞭

河南南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陽古城內保存著我國目前惟一完整的府級官署衙門——南陽知府衙門。它始建於南宋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歷經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歷史時期,共歷199任知府。現存明清建築100餘間,整個建築群佈局嚴謹,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是封建社會留下的一個完整的郡級實物標本。

為官當向南陽府——量比劉寬與政成蒲鞭

南陽府衙內現保存著大量的古代楹聯匾刻,有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中可以一窺封建社會的“官德文化”,其呈現的為官之道,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在南陽府衙的二堂內,左右各懸一匾,一為“政成蒲鞭”,一為“量比劉寬”,包含著為官者當寬仁愛民的“人本”思想。

為官當向南陽府——量比劉寬與政成蒲鞭

據《漢書》記載:劉寬,字文饒,東漢弘農華陰人(今陝西華陰)。劉寬有一次乘牛車外出,遇到有人丟失了牛,亂胡指認劉寬所駕車之牛乃其所失。劉寬沒有與之爭辯,將牛給了那人,自己走了回去。沒過多久,丟牛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便趕忙將劉寬的牛送還回來,連連叩頭賠罪:“非常愧對您的寬仁,願任憑您處罰。”劉寬說:“事物都差不多,所以容易有誤。又煩勞你把牛給我送回來,為何還要你道歉啊?”州里人們都很欽佩他寬容不糾的度量。

為官當向南陽府——量比劉寬與政成蒲鞭


東漢延熹八年,劉寬任南陽郡太守。他仁愛寬恕,無論公務如何繁忙,言語神情總無急躁。劉寬一向認為,若只用刑罰治理,百姓就會為逃避刑罰而失去羞恥之心。當有屬下有過失,劉寬只是用蒲草做的鞭子以示刑辱,而終不施嚴刑。每當有了功績,就推讓給下屬。有時出現天災禍亂,則引咎自責。巡視鄉里時,常在鄉間客肆中停歇,總是延請飽學之士給百姓講解經義。看見老年人,就用農耕和鄉土之類的話來撫慰他們;看見年輕人,就用孝順父母、順從兄長的教誨來鼓勵他們。人們被他的道德和行為所感化,社會人心向善。

為官當向南陽府——量比劉寬與政成蒲鞭

有一次劉寬招待客人,派僕人去買酒。等了好久,僕人才醉醺醺返回。客人忍不住罵道:“你這畜生啊!”僕人羞慚退下。劉寬趕緊派人去探視。他對身邊的人說:“他作為一個人,被罵是畜生,還有什麼樣的汙辱比這更厲害呢?所以我擔心他受辱而尋短見啊。”

劉寬的夫人想試著讓劉寬發怒,一次待他穿好官服準備上朝的時候,讓侍女端來一碗肉湯,故作不小心打翻到劉寬身上。官服被湯汙,劉寬依然沒有怒色,而是對侍女說:“燙到你的手了嗎?”劉寬寬宏的氣度和雅量令人折服,世人都稱他是忠厚尊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