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这首诗写晚登三山眺望京邑而勾起的无限愁绪。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南岸,山有三峰,南北相接,故名“三山”“京邑”,即指萧齐京城建康。这首诗究竟写于何时,现在通行的注本多不加说明。从诗中所流露的情绪看,很可能也是出守宣城途中之作。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谢朓

《文选》李善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引《水经注》云:“江水经三山,又湘浦(一作幽浦)出焉。水上南北结浮桥渡水,故曰板桥浦。江又北经新林浦。”可见,三山就在板桥附近长江南岸。诗人此次去宣城,从建康出发,经新林浦,至板桥,然后系舟登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当成于此时。“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湔”即漏水,发源于陕西蓝田县,浇经长安,过灞桥。澜,又作“霸”。“涘”(si),水岸。汉文帝的陵墓在长安东,名霸陵,故王粲《七哀诗》说:“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河阳”,县名,故城在今河南孟县西;“京县”,指西晋京都洛阳。潘岳《河阳县作二首》说:“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文选》

谢朓这两句诗,显然是以王粲离别长安,潘岳离别洛阳时的情景来喻托自己离别京邑建康时的心境。王粲诗说:“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道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他离开长安是因为军阀混战,不得不到避远的荆州去避难。潘岳诗说:“昔倦都邑游,今掌河朔徭。登城眷南顾,凯风扬微绡。”他离开洛阳,出任河阳县令,实因“才名冠世,为众所疾”,故“负其才而郁郁不得志”。谢朓离开建康,到时京城不远的江南大郡宣城去任郡守,本来不是什么贬黜,他当时颇受齐明帝萧鸾器重,连他自己也承认“受恩高宗(明帝庙号)”。但他心情为什么这样抑郁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对京都有感情吗?前面已经说到,萧鸾入滋并不名正言顺,谢朓的政治处境是十分尴尬的。这首诗虽然写的是对京邑的依恋之情,但其中深藏的政治苦闷,还是隐约可见的。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谢朓

“白日丽飞亮,參差皆可见。”“丽”,附着“飞甍”,腾空飞耸的屋檐;“参差”,形容屋檐商低不齐。这二句写站在三山顶上企望建康城内,只见阳光照在腾空而起的屋宇上,高高低低,历历在目。写的是远望,映入眼帘的当然只能是城内最显目的建筑物;不可能看得更细,如果连街道市容都写到,那就不符合视觉真实了。

“飞甍”的“飞”字用得有神,生动地写出了屋宇高耸的气势。“丽”是附丽,亦兼有明丽的意思。腾空飞起的屋宇,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显得十分壮观。“参差”虽是形容屋宇的高低错落,亦有众貌纷陈,多姿多彩的含义。总之,这两句诗,突出地写了建康城内壮美繁富的远景。“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绮”,锦缎。“练”,白绸子。“覆”,盖。“杂英”,杂花,野花;“芳甸”,洋溢芳香的郊野。这四句诗是写建康城郊春日黄昏的美丽景色。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白日丽飞亮,參差皆可见。

实际上,诗人登望的三山亦包括在这个范围内。这短短二十个字,从视觉、听觉、嗅觉诸方面写出了建康城郊江山秀美的生动图景。“余霞”句:太阳已经落山,夜幕即将降临,这时晚霞映照江天,一片一片地铺展开去,宛如色泽鲜艳的锦缎,令人心旷神逸,浮想联翩。这是仰视江天所得,下句“澄江静如练”是说,清澄的江水,静静东流,好象一匹白练。这里,“澄”、“静”、“练”在感觉上是配合得当的,因为江水只有“澄”(视觉上的清澈)才可能“静”(听觉上的静谧);否则,如果江水奔腾呼啸而去,那就没有清澄可言了。况且,也只有既“澄”且“静”,大江在暮色苍茫中才会映发耀眼的白光,宛如一匹白练,在建康城边飘然东去。这二句写江天暮色,精巧细微,生动真切,虽无一字直言其“暮”,然而字字透出江天傍晚的特有景色来。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澄江静如练

诗写得这样美,但画面的色调是清新流丽的,并不象谢灵运那样惨淡经营,施以重彩浓墨。故人们品评谢朓山水诗时,往往以“清丽”(萧子显)、“清发”(李白)、“清绮”(陆时雍)、“清俊”(沈德潜)称之,这正是谢朓山水诗呈现出来的画面待征,也是诗人追求的理想美学境界。李白对谢朓这两句诗十分倾慕,曾于金陵城西楼吟诗道:“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沈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上二句写江天向晚之景,下二句则写郊野春色了。“覆”字极言喧鸟之多,“满”字极写杂英之众。上句说春洲被喧鸟盖住了,下句说芳甸无处不长满野花。将春郊傍晚时分的景物写得绘声绘色,使人感到热烈、饱满,富有生机。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霞散成绮

“余霞”二句表现江天之“静”,“喧鸟”二句则从“喧”、“爱”、“满”等字中透出“动”的生气来。这一静一动,互为映衬,确有相得益彰之妙。“去矣方滞淫”等六句:上面六 句描写建康城内、城郊的景物,这六句则是直抒胸臆了。“方”,将;“滞淫”,久留,王粲《七哀诗》云: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怀”,想念;“罢”,停止。“佳期”,返回京邑的日期;“怅何许”,怅望多少日子。“霰(xIan)”,雪珠。“鬟(zh)”,黑发。这六句诗写对京邑的依恋,大意是说:去宣城而久久地在三山停留,思情萦怀,连欢宴也作罢了。至于归乡之期,那该怅望多少日子啊,实际上是归期难测,怎不催人泪下!大凡有情之人,谁不因思乡而望白了头呢?写对故乡的深情,缠绵悱恻。


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情景交融,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

宣城

这六句与前六句在诗思上是前后连贯的,前六句写京邑内外的美景,流露出对故乡的深情厚爱;正因为如此,后六句写离别的依依之情,才不会是无源之水。这种因果关系,使得该诗在写景和抒情上显得和谐、统一。这大概也是这首诗能够流传远久,广为后人称赏的原因之一。

作者介绍:我是“陈晨爱睡觉我”,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