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溃后为什么能快速统一,而不是长期分裂?

心无止境ghyo


秦朝末年,隋朝末年,元朝末年都发生过大规模动乱,但是很快动乱就结束了,并且又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

比如,秦朝在公元前207年灭亡之后,到公元前202年刘邦已经扫平天下,也就五六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新王朝的建立。

但有的时候就不是这样,西晋灭亡之后、唐朝灭亡之后都经历过长期的分裂和动乱。尤其是西晋灭亡之后天下迎来了数百年的动乱,从西晋灭亡的公元316年算起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已经过去了200多年的时间。


但如果从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算,到公元589年隋朝军队攻入健康城俘虏陈后主为真正统一天下,期间的动乱已经持续了将近300年了。

那么,当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到了末年迎来动乱的时候,为什么有的时候天下很快就再次统一,而有的时候需要经历数百年的动乱才会再次统一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组织结构还在,所以新王朝很快就能建立,而有的时候社会组织已经被打乱,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重塑过程,所以就慢了。

例如,刘邦统一天下并不是从零基础做起,他有两个基础。



第1个基础,汉朝制度继承的秦王朝,而秦朝的制度来源于从春秋开始逐渐形成的中央集权制。

其中比较典型的事件就是春秋早期齐国率先开始在管仲改革的影响下盐铁专营;战国初年天下各国纷纷置县。

而到了秦朝统一下之后,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法律、设立郡县制,并运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于是,一整套成熟的社会制度摆在了汉朝的面前。

刘邦只需要打败项羽之后把这套制度捡起来用就可以了。

第2个基础,分封制还在,并且也有中央集权的特色。

虽然当时的社会已经逐渐向中央集权方向转变,但是人们对王朝的认同感依然不够强烈。山东六国的老百姓仍然没有对秦王朝产生认同感,所以逆反心理极强。

好消息是,虽然还没有建立起大一统的思想,但具体到各诸侯国的旧地,人们对诸侯国领导下的中央集权制度却已经很认可了。

于是,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将函谷关以东大部分地区继续保持当地处于封国的状态。然后,在封国内部采取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以这种过渡的方式安抚了民心。



唐朝的经历也是如此,隋朝已经重新建立起了完整的被人们所认可的社会组织结构,当李唐王朝建立之后,只需要将几个大的反对者击败,然后天下就平定了。

反例是,有的时候王朝灭亡之后社会组织结构已经支离破碎,需要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时间就长了,最典型的就是西晋灭亡之后所造成的社会碎片化。

西晋的灭亡始于八王之乱终于永嘉之乱,本来永嘉之乱后社会结构还在,没想到又迎来了混战。

东汉以来,西边和北边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其中有的人在内迁之后被同化了,但还有很多人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于是,当八王之乱开始之后西晋国力大衰,匈奴人率先起兵,并且在南匈奴贵族刘渊的带领下在公元311年歼灭晋军主力。

公元316年,匈奴军队攻入长安城,西晋灭亡,于是迎来了长达200多年的大混乱。这种混乱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组织制度支离破碎,并且引起了规模空前的民族大迁徙。

比如,羯族人石勒建立赵国之后,羯赵政权将函谷关以东的数百万老百姓迁到关中地区,又将关中地区的数百万人迁到了函谷关以东,原有的组织结构荡然无存。

北方被前秦统一后才逐渐稳定下来,但多年战乱和文化冲突,难以形成统一的认同感和牢固的社会组织结构。

直到魏孝文帝改革,取得了大地主阶层的支持和各民族文化上的认同感,社会组织结构才重新塑造起来。

等到了杨坚建立隋朝,已经能够把经历了200多年磨合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结构直接拿来用了。同时,也让北方能够集中资源南下灭陈,统一天下。


所以,一个王朝灭亡后,动乱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社会组织结构还在不在,或者重新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组织结构需要的时长。


历史风暴


因为小农经济决定了统一是大势所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两个观点可以解释这种现象:1)任何事件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矛盾;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分裂与统一的本质

农民为什么起义?原因在于封建王朝土地私有制下导致的土地兼并。由于地主控制了生产资料,农民不得不因破产而逃亡,久而久之就具备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有了反抗统治阶级的企图。

当然,还有一些自由农民沦为佃农,但是佃农的受剥削程度远高于自由农民,这种建立在高压统治下的暂时稳定十分脆弱,仍然有导致起义的可能。

尽管统治者能够粉碎无数次起义,但终究有一次在统治者力量耗尽之后将其推翻。此时九州大地往往会陷入或长或短的分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汉、唐、明这样的王朝重新统一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分裂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分裂不符合历史潮流。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百战之后决出一个政治强人一统天下。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集体、统一才能保护和发展脆弱的小农经济,这是历史必然。

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统一更是深入人心,分裂不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也更不得人心。在古代小农经济的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必然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封建知识分子对历史认识不足得出的结论。这句话只道出了一段时间内的历史现象,但并不适用于整个中国历史。在理想的社会发展规律上,我国不可能再面对这种情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个结论,而不是论据,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笔者前面的回答就是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和经济基础作祟。


司文郎中


这是个大问题,三个朝代及其后续的大一统王朝,一个一个来说吧。

一、秦朝的速亡与汉朝的长久

秦朝是在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到嬴政统一六国时,秦朝的军功等级制度已经运行了上百年,这说明秦国是一个以开拓疆土和进行战争为核心战略的国家,有点军国主义的味道,这就导致了秦国整个国家一直在采用战时体制。

战时体制的意思是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围绕着打仗这个核心议题展开,比如实行物资管制、高税收、大搞防御性军事设施、普遍兵役制等,一个人口百万的国家长期这样绷着弦,一旦天下太平就很容易在顷刻之间爆发大量矛盾。那个时候也没有改革转型这一说,秦二世是个平庸之辈,自然完不成这样的重大任务。

还有一点也得注意:以残暴著称的秦始皇,并没有把六国的使臣赶尽杀绝,而是保留了他们的宗庙,这为秦朝的速亡起到了推动作用。项羽这种楚国遗臣还活着、还能供奉楚国的君王牌位,自然就有起兵的心思;


汉朝能够快速建立,主要原因有:

1.天下苦秦久矣,沛公起兵遂云集而相应;

2.反对分封制,深入探索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并且把六国那些遗臣该收买收买(张良),该打败打败(项羽),要知道项羽并不想当皇帝,而是想恢复到战国时代的制度。这明显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3.在2的基础上,刘邦制定了一条非常严格的规定:不能封异姓王!这就促使了西汉初年的社会稳定,加上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哲学,使得国家的经济得以在战后迅速恢复,而没有陷入大的危机。


二、隋朝的速亡与唐朝的长久

隋朝类似于秦朝,也是在战乱了几百年后重归大一统,但隋朝的建立依靠的是门阀。

什么叫门阀呢?就是魏晋南北朝时代,通过世袭制来做官,形成垄断社会资源的上层群体。

隋朝的建立依靠的是门阀,但隋文帝是个很有雄心的人,开科举而不是世袭来选官,这就得罪了门阀势力,要知道门阀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不可能一朝一夕就退出舞台,所以隋朝实际上还是一个被门阀统治的朝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也;

此外,杨广的暴虐也是出了名的,隋朝的徭役和赋税之沉重,堪比秦朝,杨广好大喜功,修运河,修宫殿,三征高句丽,把国库里的财产基本都用尽了,焉有不亡之理?


唐朝能够快速建立的原因:

1.天下苦隋久矣

2.以李渊为代表的关陇集团聚集了一群人才,同时有效地利用并遏制了门阀势力,从唐代开始,门阀势力逐步走向衰落,成为空有头衔没有实权的富家翁。


三、元朝的速亡与明朝的长久

元朝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朝代,他的灭亡主要是因为除了包税制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什么叫包税制呢?

元朝的国土面积太大了,古代通讯也不发达,管理十分不便,蒙古皇帝就在统治地区找一群土豪,让他们承包国家的税收,替国家收税。收到的税款事后按比例分成,除此之外国家根本不管这里。

有一句话说的很对:元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包税制下的无政府主义。

此外,蒙古皇帝进入汉地,从来都是以征服者的面目示人,他们从心眼里瞧不起汉人、

契丹人、色目人等民族,因此元朝面临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汗进了北京要不要汉化?

而蒙古贵族上下,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能拖就拖

后果就是要不要汉化,元朝官员吵了快一百年 ,从建国吵到朱元璋起兵都没吵出结果,就回漠北放羊了。

元朝皇帝从不穿帝王冕服,全都是蒙古袍加身,这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了吧?


明朝能够快速建立的原因:

1.包税制让地方豪强放飞自我,导致中央政府没法控制地方,天下遂大乱;

2.四等人制度让各族人民敢怒不敢言,只要一个火星,就能激起熊熊大火;

3.朱元璋是个不世出的奇才,他手下的徐达、常遇春等人,也是因缘巧合相聚。



托尼不带水的历史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历史大概经历的三个阶段:秦汉统一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隋唐宋元明清再次一统时期。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有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趋势,历朝历代在暂时的分裂之后都会迎来比较长的大一统时代。“合久必分”是世界上帝国史的必然趋势;但是,“分久必合”却是属于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现象。我们回到问题: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溃后为什么能快速统一而不是长期分裂?这无疑与中国古代的的“大一统”思想有着极大的联系。

“统一是中国的一种文化。”——魏斐德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称中国为“唯一延续至今的社会。”历史上,世界范围内的众多国家虽然古代存在着文明,但是文明保留的最完整、没有出现断层的国家只有中国而已,这些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这种思想一直指导着中国的历史走向:从“分”走向“合”。接下来,我们便一起了解一下这种思想。

对于“大一统”思想来源的探究

中国“大一统”思想,是中国历史上“自然而然”的现象还是具体条件的产物?

从早期文明来看,与其他早期文明相近,早期的中国(即中国内地)没有共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却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 但是这些特征不一定能够带来政治上的大一统。比如说印度文明、希腊文明、以及更晚的阿拉伯帝国等等,在经过短暂的统一之后,最终都走向了分裂。所以,“大一统”思想的产生应当与当时具体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自西周开始,黄河中、下流域已出现明显独一无二的统治中心。并且,自西周时代就对后世产生了“一统”的影响,如:当时共同的上层文化(礼制、青铜器陪葬、共同的文字、“雅言”)、“天子”观念、君权神授等。而西周的礼制,用金字塔来比喻的,金字塔塔尖的就是“天子”。

春秋战国时期,周的“天子”保存了象征意义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是失去了对于众诸侯的主权。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着“会盟制度”,其中公元前546年、541年的两次“弥兵”会议这些都是各诸侯为了改善“国际体系”而存在的。这时,“大一统”的局面还没有出现,但是卿大夫之类的上层阶级仍然拥有着共同的文化,并且文化范围还在继续扩大。

随着各诸侯之间争霸战的开始,使得各诸侯国中人民独特的民族意识开始萌芽,国内的凝聚力开始增强。古代的国家很简单,可能一个村、部落就可以构成一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众诸侯采用普遍兵役制,也就是说全民皆兵,比如你的村子离咸阳比较近,那你就成为秦国的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什么杀人?这个时候就是民族意识的初步萌芽。当然,战争带来的残酷性以及破坏性是极大的,给各国的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在种多国林立的局面下,只有解决“天下”问题,才能得到国内的稳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便产生了“百花齐放”这样的一个思想及其活跃的局面。虽说各家的思想都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天下”的统一。这里,我们就要说到士人的“天下观”。我们说:“知识分子不分国界”,当时的战国可以比作一个巨大的人才市场,在这个人才市场中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在彼此竞争的诸国中找到工作,他们没有狭隘的爱国主义,他们忠于天下,而不是忠于某个国家。在他们的倡导中,最终的理想目标都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不是说要维护某一个国家的独立。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局一焉。”《老子》“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孟子》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天子”“王”等概念,其中还给我们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天下只应有唯一的合法的统治者。所以,秦灭六国之后,完成了“大一统”,继承了诸子百家“四海归一”的理想,证明了秦的合法性。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群臣请立石刻铭,传为李斯书。在这块琅琊石刻上,碑文13行,今保留86个字;此碑主要内容是歌颂秦始皇成功盛德,但其中有一行是:“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大一统”思想的长远政治影响

“大一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正统”最重要的前提。能达到“大一统”的王朝都能够得到合法性的认证,无论是“暴政”的秦,还是征服了汉人的蒙、满征服者。纵观历史,我们来看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些割据政权都没有得到合法性的认可。


之后,随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登上思想领域的统治舞台,极大的规范了国民的思想认知以及维护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历朝代在分裂之后总能恢复大一统的局面,这些与当时人民的思想认知极度统一也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皇帝

小结

综上,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历朝代能够快速的从“分”走向“合”,与中国的“大一统”思想密不可分,这种思想自古便得到了士人们的认可,也是其穷其一生的理念,在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与完善之后,士人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统治阶级,大一统的思想深入人心。就拿当时的罗马帝国与秦来看,其建立时间相差不远,罗马帝国虽经历千年洗礼,但最终走向了分裂乃至沦落;而中国古代自秦以来,虽秦“暴政”二世而亡,但是很快边进入到了大一统的局面,可以说二者完全走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再看印度文明,孔雀王朝的建立虽然暂时的,使得印度走向了统一,但是最终也走向了分裂;又比如说当时强大堪比唐的阿拉伯帝国,整个国家有着,相同的语音、文化、信仰,但是最终也走向了分裂,现在还整天以“圣战”的名义发动战争,搞的那些国家的人民苦不堪言,流离失所。



正如诗仙李白所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政策,其中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更是影响深远。可以说,从秦之后,“统一”正式成为了中国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从心底都认同这种文化,中国人民自古以来便对“分裂”有着极大的厌恶情绪,“统一”自古便是中国人民的愿望。


青花瓷一般制作精美却又色泽淡雅,青铜器一样体量厚重而又造型独特,这是苏木看到的历史,愿与你一起共赏。
认准飞扬的专属logo,点关注,不迷路!


历史飞扬


纵观天下大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规律。

这其中还包括王朝兴衰不超过三百年的周期率。但不管乱多久,最终都能殊途同归一一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本题所提到的三个朝代又属于三个特例。

一,他们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后而重新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如秦、隋之前都是群雄争霸的割据政权。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其作为,包括政体和举措对后世影响也较大!如秦之郡县制、隋之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

二,但他们的寿命都很短,秦至二世而亡,隋至炀帝也寿终正寝,元朝稍长,也不过几十年而已。

三,他们有一个相同之处,紧随其后都是极具生命力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承秦制,两汉国运达四百年之久。唐袭隋规,兴衰过程也有三百年,取代元的明朝也坐拥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他们至所以能长治久安,正是刚建立不久的大一统的前朝为又一新兴王朝打下了统一的根基。已不存在乱世时的分裂势力。


晚亭与落霞同晖


秦末刘邦能够快速统一得益于秦始皇扫除了六国,车同轨,书同文,使大一统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及其重要,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思想离不开秦始皇的功劳。接下来的几场战争下来六国贵族也消亡殆尽,国家没了分裂势力,底层人民又希望和平稳定的生活,统一的国家自然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隋末其实天下并没乱,乱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势力,也就是关陇贵族。基本就三个势力相互角逐,一旦决出胜负,天下很快就会平定下来。而且隋朝跟秦朝一样,之前都是分裂动乱了几百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黎明百姓一样渴望稳定。

元末能够快速统一则得益于朱元璋的出色军事政治能力,还有当时的汉人复国情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朝代,也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不合理民族政策,汉人们一直谋划着复国,所以,农民起义的导火索点燃后,全国各地的汉人都迅速响应。此时的中国大地群雄并起,且各方势力谁都不服谁,按理说应该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的乱世,但朱元璋凭借杰出的个人能力,迅速兼并群雄,并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当然这与远超内部腐化堕落也脱不了关系。

总的来说,自从秦始皇让民众有了大一统的概念,中国就拧成了一块,中华大地就一山不容二虎,只能存在一个皇帝。无论是谁在乱世起事,只要不是奔着一统天下去的,那肯定就会被其他胸怀统一大志的豪杰吞并。


足下三尺


谢谢题主,我来回答。

个人觉得,这三个朝代的末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能够一统天下,避免长期分裂的历史必然,开创大一统的强大王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这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是,在诸侯混战中,通过长期的残酷战争,在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下,逐步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如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刘黑闼等几大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

这几大集团在行成的过程中,通过各自的精心治理和各种征战、统治手段,早就完成了对各种小集团的吞并或兼并,在各自内部建立了比较成型的统治,基本都拥有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和固定的兵源、财源,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治理机器。都有了比较成型的政治方略和军事思想,加上连年混战,人心思静。从整个天下大势来说,一旦出现更加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就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都出现了一流的谋臣和武将,这是形成霸权、结束战乱的必然前提。

如刘邦集团以张良、萧何、韩信这初汉三杰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李渊父子以李靖、李勣、长孙无忌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以徐达、李善长、刘基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这些优秀的人才,代表了当时最强的谋略能力和对战争的阅读把控力,并且都具备不世出的治理才干,不仅能协助打天下,更能协助治天下。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李渊父子、朱元璋,都有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格局和超然的驾驭能力,得以让天下英才尽收麾下。

如果没有优秀的主帅,再优秀的谋臣也只能徒叹奈何,再优秀的武将也只能成为一介武夫,再优秀的干才也只能成为世俗政客,不可能创建开基鸿业。

综上所述,就是秦末、隋末、元末虽天下大乱,但却能快速统一的根本原因。





陶蜀山翁


确实王朝末年,引起长时间混乱的的时代有不少,东汉末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混乱延续了300年。唐末混乱,五代混乱,宋也始终未能大一统,那么为啥秦末,隋末,元末没有大的混乱很快就天下承平呢?原因如下:

1.重要原因一: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很快就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等前朝将军团队掌控大局的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也就是说,虽然混乱,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是统一的,安定的。

2、重要原因二:少数民族势力没有发展到足以进入中原称雄。秦末,少数民族虽然也入侵,但是还没有到中原来建立政权的意识,只是抢掠。隋末,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也没有大规模进入内地,更没有在中原建立政权。元末,就是没落的蒙古,正等着被揍呢。

而东汉末三国,晋末,五胡内迁,建立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南北朝对峙。

唐末,辽夏金元以及诸多少数民族,吐蕃,回汻,吐谷浑等,所以,宋的运气不好,始终连幽云十六州都收不回。

3.重要原因三:主政者政治方针正确,以结束战乱为目的。天下也是思定是主流思潮,不像唐末,‘’’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很大市场。

4.次要原因:名王,名臣,名将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这不能算主要原因。






江涛涛历史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大部分时间都是基本统一的,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造成高度分裂的条件比基本统一的条件更加苛刻。要高度分裂,必须同时拥有多个实力强大的武装割据势力,这是统治者坚决不允许的。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势力强大的地方势力。后来项羽刘邦各自渐渐坐大,这才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一但一方打败另一方,自然就统一了。

隋末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有三只起义军分别是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还有一只江淮义军,但有实力的只有瓦岗军和河北义军。地方武装虽然多,有实力的却只有太原的李渊。

我们都知道,自古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只有两次,一次是项羽刘邦,另一次此时还没发生,是元末的朱元璋。农民起义一般都很难成功,归根结底因为内部领导人关系复杂,很难形成统一的方针,往往容易产生内讧,各自为政,而太原的李渊不同,他有完善的官僚等级制度,人人都清楚自己应该效忠于谁,所以李渊能够逐个收服各方势力,实现统一。

元末有三个主要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张士诚势力最小,不足与其他两人任何一个相抗衡。所以只要朱元璋和陈友谅一人获胜,就可以很快实现统一。


秦曰汉云


国家由乱而治、由分裂而到统一,首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在乱世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依存的基础是“义”

,个人的理想被无限放大,很难形成“忠”,无论对某一个人忠,或者对某一君主忠,个人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包含了物质利益,也包含了精神追求。这三个王朝之所以能快速统一,主要原因在于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逐步培养起了人心的凝聚力。

大汉

汉之前是秦,秦帝国统一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东周以后,中央政府早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到战国以后,上至各国的贵族到普通百姓,他们心里只有对自己小国家君主的忠心。即便秦统一六车以后,各国的遗老遗少还在想方设法反秦复国。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立即进行了文化的统一,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遭到了各国所谓贵族疯狂反扑。这种反扑再一次统一了认识,就是“反秦”!在大家共同反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了对汉的忠诚度。汉王朝在建立,一方面通过制度来凝聚向心力,培养对帝国的忠诚度。对于那些还可能存有反叛能力的力量进行了灭杀。所以说,

汉王朝能快速统一,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秦帝国基础上!

大唐

唐王朝的快速统一当然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隋王朝的基础之上。魏晋以后,天下迅速大乱,特别是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使汉王朝建立起的精神体系彻底崩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向汉文化体系靠拢,起到了逐渐凝聚人心的作用。西魏之后的后周,虽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但社会相对稳定,这说明人的思想基本具有了凝聚力,但仍没有消除个人为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无限放大。隋代周之后,虽大刀阔斧得进行改革,从政治制度上凝聚人心,培养人的忠诚度,但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原始的贵族阶级,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较为顺畅的上升通道。所以,造成了原有贵族的反扑,新社会力量的反叛,而这些反叛力量虽然表面上都打着反隋的旗号,但都有各自的政治诉求,没有形成凝聚力。

唐王朝在建立过程中,对原有贵族实行了彻底打击,完善了隋王朝的政治制度,为社会新阶层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统一并没有持久。

大明

大元是在建立的灭金灭宋的基础上。宋王朝虽然是一个军事疲软的朝代,但文化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文化实力强大,意味着国家认同感强,对君主的忠诚度也比较高,虽然也出现了一批卖主求荣者,但还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着,涯山海战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元王朝虽也建国近百年,但实行的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阂是无法消弭的。

所以明王朝在推翻元的过程中,很容易勾起中原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也就容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虽然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时反元力量的互相攻击,但这主要看谁更有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所以明王朝建立后,大杀功臣,起初就是对这些有军实能力和实力的将领的忠诚度的不信任。

所以,竹书木简认为:这三个朝代之所以能快速统一,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在人心中种下了忠诚的种子,以忠诚为荣,而不仅是为个人抱负的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