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革军┃说常识


魏革军┃说常识


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路上车辆、行人一下子多了起来,这是经济生活秩序恢复后的新变化。倒是虚拟世界略显沉静,不像往日活跃。


这一段时期,由于物理空间所限,网络平台交流格外热闹,热点一个接着一个,各种交流碰撞激烈,一致的赞美、一窝蜂的批评甚至群殴此起彼伏。这丰富和填补了人们在非常时期的精神生活。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自由表达意见,传播正能量,释放负能量,也是社会稳定所需要的。危难时期,涌现了一些特别的事件,容易诱发情感的爆发。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现象。


但是,一些事情的逐步明朗动摇了一些原有的观点和看法,也需要我们反思和矫正。这必然涉及到常识问题。这不是一种贬义表达,它是中性的,对每个人都是如此,我们必须为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负责,并培养自我纠偏的能力。这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在走向成熟、走向包容开放过程中应当提倡的品质。


一个理性的社会应当具有常识,英文叫common sense,一般是指一个生活在社会中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具备的基本知识。我们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大体是这个意思。常识也指那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社会规律、经济规律、自然规律,要求人们积极适应和发现,否则会受到历史的惩罚。


也有人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常识,认为常识是理性的(rational)、逻辑的 (logical)、明智的(sensible)、可行的(practical)且具有判断力的(sound judgement)。这样看来,常识的要求还是很高的,也有相当的约束力。


事实上,常识常常作为一个好的术语和名词受到尊敬和追捧。我无意中发现,国外有很多公司是以“commonsense”命名的,涉及到服务业、技术行业等,我猜测这其中的寓意是为消费者和客户提供理性的友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各种需求提供符合常识的解决方案。


对于很多事情我们是否能够按常识作出判断?很难一言以蔽之,现实表明一个人即使受到很好的教育,有丰富的阅历,也很难做到何时何地都符合常识。从人们对热点的评论和跟帖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既与我们的价值观、知识层次和成长环境有关,也与政策导向、信息可得性、情感俘获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有过于相信和高估自身判断的倾向。强调常识,并非消灭不同的认知,而是为了增加共识和对差异的理解。


当然,常识通常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价值规范和思维定式之上,有其局限性和时代性,也并非总是进步的包容的,在社会经济文化逐渐多元情形下,它也常常被用来维护既定的秩序与格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向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常识。这部出版于1776年1月的著作,倡导独立、平等,为英属美国殖民地的独立大造舆论,被视为一部具有革命性的作品。当阅读这本书时,我坦诚它让我对常识的认知是一种颠覆。不仅在思想领域,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常识的突破,金融科技的颠覆式创新给金融业带来的影响便是有力的佐证。看来常识本身也有局限性,有时对既有常识的颠覆意在为建立新的常识创造条件。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常识的变化。


说了这么多,我无非想说,当面对众口一词褒或贬时,不要盲目轻信别人,也不要过于相信自己。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