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曾待孔子不薄,但子贡为什么断定孔子不会帮卫出公?

小仙仙贤


卫国国君确实待孔子不薄,特别是卫灵公。相传孔子周游列国刚到卫国时,卫灵公就许给孔子“奉粟六万”的待遇,相当于鲁国大司寇兼国相级别的俸禄。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孔子弃卫国而去,但当他再次回到卫国时,卫灵公依然不计前嫌跑到郊外去迎接他,《史记·孔子世家》有记载“卫灵公闻孔子来,喜,郊迎”。

当卫国国内发生动乱时,卫灵公之孙卫出公王位受到威胁时,子贡却断定孔子不会帮助卫出公一事出自《论语·述而篇·第十五章》,当时孔子的另一个的弟子冉有问子贡:“夫子为卫君乎?”,猜测他们的师父会不会帮助卫出公,子贡一开始没有直接回答冉有的问题,而是跑去问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即“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对此进行表态后,子贡得出孔子并不会帮助卫出公的结论,回头将此结论告诉了冉有。

可见孔子不会帮助卫灵公的这个结论,并不是孔子亲口告诉子贡的,只是子贡自己的推论,而他推论的依据就是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

孔子对伯夷、叔齐有什么看法呢?《论语》中是这么说的:“求仁而得仁”、“古之贤人也”,也就是说孔子认为这两个人追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称得上是古代的贤人了。众所周知,仁德是孔子所推崇思想主张中的核心内容,而贤人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仅次于圣人的理想人格,所以孔子将伯夷叔齐称之为有仁德的贤人,是非常高的评价。

孔子之所以对此二人有如此之高的评价,与伯夷、叔齐二人孝悌礼让、恪守礼教的人格操守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也是子贡断定孔子不会帮助卫出公的重要依据。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相比之下,孤竹君更欣赏小儿子叔齐,曾立遗命要将王位传给叔齐。但在孤竹君死后,叔齐却坚持要把王位让给哥哥伯夷,因为当时王位传承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叔齐认为伯夷比自己更应该继承王位,对此伯夷坚决不接受,认为若接受了便是违逆父命,伯夷推脱无果后出走到周国,叔齐随后丢下接受王位也出走去周。

相形之下,卫国国君面对王位则反其道而行之,在他们身上全然不见伯夷、叔齐式的孝悌礼让,有的只是不顾父子亲情、君臣伦常的相互争斗和厮杀。

卫灵公之子蒯聩因谋杀卫灵公夫人南子失败后离开卫国。公元前493年卫灵公薨,蒯聩之子辄即位就是卫出公,此时蒯聩欲重回卫国抢夺自己儿子的王位,卫出公命卫国士兵将蒯聩拒之门外,蒯聩夺位失败。公元前481年蒯聩与人密谋,胁迫他人弑卫出公,卫出公逃出卫国,蒯聩称王为卫后庄公。

卫国两代国君作为父子,竟到了这种兵刃相见的地步,已然刷新了普通人的伦理观念,对于推崇伦常礼教的孔子来说理应更不能接受,无论帮谁都是践踏礼教伦常的帮凶,更何况孔子对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伯夷、叔齐持如此肯定的态度,难怪子贡会据此得出孔子不会帮卫出公的结论。而从历史上来看,孔子也确实没有选择卷入这场争斗,证实了子贡的推测是符合史实的。


东方国学


良禽当择良木而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