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文 程橙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18部入圍第70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電影這幾天紛紛在電影節進行了展映,而評分逐漸開始公佈,阿貝爾·費拉拉的新片《西伯利亞》憑藉1.3分目前墊底,而此前獲得3.1分的、由克里斯蒂安·佩措爾德執導的《溫蒂妮》分數被超越。

伊麗莎·希特曼的《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憑藉3.6分暫列榜首。

為什麼這部講述兩個女孩跑到紐約去做人流手術的電影竟然能夠逆風而上,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當17歲的奧圖姆望向鏡子裡的自己時,明顯感受到了自己身形的變化,她去了懷孕中心確認心中的疑惑,令她恐懼的事情成真了,她懷孕了。

而這家懷孕中心的材料上只有鼓吹生育和領養的資料,奧圖姆得不到任何她需要的幫助。由於未成年,在奧圖姆生活的地方,她沒有父母的同意醫院不會為她做人流手術,因此她不得不另想辦法。

奧圖姆對於自己的困境不敢聲張,一直守口如瓶,但是她的表親兼閨蜜斯凱拉卻一直在她的身邊默默支持著她。

奧圖姆獲得了一家布魯克林診所的地址,為了讓自己逃離困境,她和斯凱拉一起踏上了清早前往紐約的大巴車。當她們踏上旅程才發現,一次是根本不可能完成墮胎的,而她們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兩夜,卻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建立起了一種堅不可摧的友情。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導演伊麗莎·希特曼對於年輕人困境的表達讓她形成了個人風格。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2013年,導演的處女作《感覺就像愛》被《紐約客》雜誌評選為2010-2019十年間最佳影片之一。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2017年,《沙灘鼠》為導演捧回了聖丹斯電影節的劇情片導演獎。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中的婦女生殖權利和獲得醫療保障的問題早已被討論多年,而這部電影的緣起則是2012年時,愛爾蘭的28歲牙醫薩維塔·哈拉帕納瓦爾之死而引發的。

當她被送進Galway的一家醫院時已經開始有流產跡象,並且伴隨的併發症和病情不斷惡化,但她要求緊急墮胎的請求不斷被拒絕,直到她感染膿毒症,並於2012年10月28日死亡的時候,已經是她第一次請求墮胎後的一週。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薩維塔·哈拉帕納瓦爾之死引發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很多人自發悼念併為她發聲


在調研過程中,希特曼發現,一些女性會選擇旅行到墮胎合法的國家進行墮胎,她讀到了一本安·羅西特的著作《愛爾蘭隱藏的散居地:製造愛爾蘭-英國“地下墮胎之路”,1980-2000年》,該書用大量的口述事實描繪了一條悄悄運送愛爾蘭女性去英國進行墮胎的系統。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航空交通的日益廉價和英國法律的修正,進入21世紀以後,愛爾蘭女性可以在一天之內往返於愛爾蘭和英國之間,完成墮胎。

2018年,愛爾蘭最終將婦女墮胎合法化。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紐約時報》報道愛爾蘭墮胎合法化文章


“我心想,這是一部我很想看的電影:一部關於女性所走的這些不為人知的旅程的故事。”在最初的大綱裡,希特曼將故事地點定於愛爾蘭,而她最終放棄了這個選擇,將故事的地點放在了美國。

雖然1973年羅訴韋德案確立了女性在妊娠頭三個月有終止妊娠的權利,但隨後,最高法院便裁決,允許各州限制女性墮胎。隨之出臺的各州法律和墮胎診所的關閉意味著,更多女性不得不走更遠的路才能獲得墮胎。

希特曼在網上發現了一些細節,“有資料顯示,有女性前往紐約市墮胎,她們晚上會在長椅上睡覺。(因為)這個城市成本太高了,她們無處可去。”

希特曼在賓夕法尼亞州進行了實地考察,那裡的墮胎限制導致女性必須越過州界,去鄰近的紐約和新澤西州接受人流手術。

她前往該州的一些小城鎮,去探訪了那裡的女性有哪些生殖保健服務。那裡的懷孕中心並不倡導女性進行人流手術,反而建議她們自己養或者為孩子尋找領養父母。

希特曼甚至親自體驗了一把這些懷孕中心的流程:進行懷孕測試、與在那裡工作的女性交談。她寫了第二稿大綱,但是她自己卻在此時懷孕,導致她暫時將這個電影項目放在了一邊,之後她去拍攝了《沙灘鼠》。

《沙灘鼠》在聖丹斯電影節展映期間,正巧是特朗普總統宣佈就職和Women's March運動如火如荼舉行的時候,希特曼參加了聖丹斯的Women's March遊行,並且想起了那個被自己擱置的項目,決定重新撿起來。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Women's March運動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她與三位女性結下了不解之緣——製片人阿黛爾·羅曼斯基(《月光男孩》製片人)、莎拉·墨菲以及BBC電影總監羅斯·加內特——她們都致力於幫助希特曼完成這部電影。


基於前期充分的調研,希特曼決定將兩個主角的家鄉建立在賓夕法尼亞州中部的煤炭地區。

“賓夕法尼亞州中部距離紐約只有兩到三個小時的路程,卻有一種時光倒流的復古感,我對這些採礦小鎮著了迷,這些小鎮幾乎是臨時設立的,隨著煤炭的騰飛而發展,但現在礦井已經關閉了,這些小城鎮就孤零零地被丟棄了。”

希特曼此前的賓夕法尼亞之旅很大程度上幫她塑造了主角的性格,讓她們變得有血有肉,“我從小鎮上的女性身上獲取了很多的靈感,她們是做什麼工作的,她們的興趣是什麼,就算是我們不能在電影中提這些小鎮,但是那種真實感是我創作上需要的。”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女主角奧圖姆就是一個在便利店兼職收銀員的高中生,電影中並沒有明說與奧圖姆懷孕的前情往事,只有少數幾個場景提供了她的家庭生活的一瞥,電影通過大部分關於奧圖姆本人的細節來表現這個故事和人物。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我們和奧圖姆獨處的時間很重要,因為我們要和她孤獨的行動產生聯繫,而我希望觀眾能夠在電影中感受到她內心的故事和黑暗。”

奧圖姆的閨蜜斯凱拉和她一樣,也是一個在便利店兼職收銀員的高中生。斯凱拉的性格開朗又善解人意,她很敏銳地感受到了她的表姐奧圖姆需要幫助和關心,而當奧圖姆最終向斯凱拉承認自己懷孕,斯凱拉立刻幫她聯繫去紐約做人流手術的事宜。


當這對小閨蜜到達紐約後,她們的旅程向著她們從未想過的方向發展,她們好不容易找到了從曼哈頓港務局到布魯克林診所的路,卻遇到了更大的挫折,她們所期望的快速旅行變成了在一個陌生的、令人生畏的城市裡度過兩個晚上。

等待預約問診的時間裡,在街道、地鐵站、火車和其他公共場所裡遊蕩,這兩個年輕的女孩拖著行李箱,不知該去哪,同時面臨著許多安全問題。


早在2012年,希特曼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曾在路上看到過弗拉尼根的演出,便找到了弗拉尼根發佈在網上的唱歌視頻——

“我們被西德尼的視頻迷住了,這些視頻捕捉到了一些真實的東西,這是一個十幾歲女孩經歷心碎和脆弱的過程。於是我不斷跟製片人強調,我們選的奧圖姆應該像西德尼這樣。”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但弗拉尼根顯然是個純粹的音樂人,對演電影一點興趣都沒有,一口回絕了希特曼的邀約。


但希特曼仍然沒有放棄,堅持要和弗拉尼根通話,而經過那次通話,弗拉尼根開始改變主意,而當看完劇本後她答應了,“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劇本,我很感激它專注於人物和個人經歷,而不是試圖發表冷冰冰的聲明。”


弗拉尼根表示,“奧圖姆有強大的內心,所以很多時候她選擇緘口不言,但是斯凱拉一直嘗試讓她打開心扉,她一開始有點抗拒來自表妹的關心,因為她想要自己悄悄消化掉這一切,而且她很有決心一定要把事情解決。”

飾演斯凱拉的演員塔莉亞·萊德則是通過面試入選的。

她是個舞蹈演員,她和弗拉尼根還是老鄉,而她的氣質恰好和弗拉尼根互補,這種互補正是導演尋找的。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2019年3月至4月,《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在紐約拍攝了24天,在賓夕法尼亞拍攝了5天,完成了29天的拍攝。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導演希特曼在拍攝現場


布魯克林是希特曼的主場,她的很多電影都是在這裡拍攝,而主角的設定很多都是在這片地區長大的。

很多關於紐約的電影多少帶著浪漫的成份,帶著或大都市或小資情結的氣質,但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和她此前拍攝的電影不同,奧圖姆和斯凱拉這兩個女孩完全是外來人,她們來紐約是有特殊原因的,跟浪漫搭不上邊。

“我們看到的很多電影裡都是外來人到了紐約,愛上了這裡。但事實上,不是所有人都會愛上這裡,因為這是一個很難駕馭的城市。而這就是我想要捕捉的。”希特曼表示。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導演希特曼在拍攝現場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海報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導演希特曼在拍攝現場


希特曼在賓夕法尼亞州選擇了沙莫金小鎮來做兩位主角的家鄉,而兩個製片人花了很大力氣確保在這座小鎮的拍攝順利進行。

製片人阿黛爾·羅曼斯基表示,“由於(劇本中)把小鎮描繪成了觀念比較保守的地域,要獲得沙莫金地區拍攝的配合是一個挑戰。但他們最終還是歡迎了我們,並且非常慷慨地幫助我們找到了很多拍攝地點,比如便利店和學校。而正是這些地點,讓我們感覺到奧圖姆從小長大的地方是怎樣的氛圍。”

2019年美國時間5月14日,一項新的墮胎法案在美國阿拉巴馬州議會得到了通過——而這個新法案被稱為美國當今最嚴苛的墮胎法案,該法案表示,除非出於挽救孕婦生命的需要,墮胎才被允許,而“非法”實施流產手術的醫生刑期最高可判99年。

而今年又正好迎來了美國的大選年,無論是導演希特曼還是其他主創,都希望這部電影在這個時機上映,能夠引發社會的許多討論和思考。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本屆奧斯卡幕後鏈接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喜歡,就點個 “在看” 呀~

為了墮胎,兩個女孩跑到紐約,沒想到經歷了驚恐倉皇的兩天連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