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個朝代的官服都不一樣?

gygdtc


古代官服象徵著權利、地位、等級,實際上是一種符號,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

上古時代就有 “黃帝、堯 、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的記載。

按照符號學原理,古代官服有著指代功能 、象徵功能 、美學功能、情感功能。各朝各代的官服,跟統治者的喜好、出身、文化背景以及陰陽五行有關,每個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朝代披上自己的符號,自己的標籤。

秦朝信奉陰陽五行,水德至上 ,其官服使用黑色。

漢朝劉邦草莽出身,剛開始不甚講究,重大祭司活動時,沿用秦朝的黑衣大帽。到了漢武帝時才改變了官服顏色,推行袍服。

唐朝乃盛世,包容萬象,自由奔放,圓領袍衫,官服文化十分發達 ,首創了官服的分色制度。

宋朝跟唐朝相背離,官服追求質樸之風,簡潔、單一,顯得十分保守、復古。

元代就更不用說了,蒙古族入主中原,官服推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 ”。

明朝在推翻元朝,極力排斥胡人官服,恢復傳統補服,但等級更為森嚴。

清朝出身滿族,堅守自己的服飾的習俗。


悅讀名品


首先,我們要知道官服作為衣服的一部分,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服,代表著權力和等級。

夏商時期,古人以皮、革、絲、麻等材料,製作簡易的衣裳。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人們以上衣為天,下衣為地,顏色為上玄下黃,代表對天地的崇拜。從此,衣冠制度開始發展並且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周朝規定總共有12種花紋,如龍紋、山紋、華蟲紋、藻紋、火紋、米紋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紋飾,諸侯可以用龍紋以下的紋飾。士族可以選擇藻紋和火紋,大夫只能用米紋。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

漢朝承襲前朝官服寬袖束腰但是略有不同。為了體現等級差異,漢朝官服以“組綬”(絛帶和繫於前腹或側腰的彩絲綬帶)區別官職。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宋朝等級森嚴、穿著講究。官服以紅色寬袖裝為主。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上嚴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到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文官的補服繡有飛禽,武官的補服繡有走獸。清朝的官服是長袍馬褂的樣式,文繡飛禽,武繡猛獸。

可以說官服文化是朝代變遷的見證,更是歷史文化的沉澱。






開開心心就挺好


誠邀!

話不多說,直入主題:

其實官服的發展也正是時代的進步,每個朝代的官服都是集大智慧所產生的;

從黃帝堯舜到大清朝不難看出服飾的穿戴極為嚴格,平民白衣,官兵烏衣,當官的官服,皇帝的龍袍;

每個人在什麼社會的位置,有多大權利,在服飾上能夠清晰的提現出來;

官服的多變也正是中央集權的體現,社會等級的不可逾越;





如初991


官服作為衣服的一部分,是政治的需要,又是身份的象徵,更是權力等級的區分。歷史上,各個朝代都十分重視官服體制,產生了影響深遠的官服文化

夏商時期,古人以皮、革、絲、麻為材質,製作衣褲。在顏色上,上玄下黃,代表對天地的崇拜

周王建立了冠冕制度。對冠帽、上衣、腰帶、長裙、鞋子都有詳細的禮制。採用花紋裝飾,總共有12種花紋,如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等,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紋飾

秦朝百官以黑色為主,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身著綠衣,以官帽區別官職。官服寬大袖口上繡著華美的花紋,莊重大氣,肅穆精細

唐朝時期以大、寬著稱,官服也不例外。唐高祖李淵頒佈了著名的“武德令”,規定天子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等14種服飾,規定明黃代表天子,淡黃專指太子,其他人不得使用黃色,否則會被處死刑。

明朝時期,官服發展到了高峰時期。明朝的官員,以烏紗帽配圓領袍作為官服。圓領袍前後各有一塊“補子”,因此,這款常服也稱“補服”。文官的補服綴以飛禽,武官的補服綴以走獸。不同的禽獸代表不同的官職

清朝的官服採用長袍馬褂的形式,總體延續明朝補服樣式,文繡飛禽,武繡猛獸。清朝官服最大的變化是官帽,級別不同,頂戴各異。一品紅寶石、二品紅起花珊瑚頂戴、三品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頂戴、四品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頂戴、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頂戴、六品硨磲及白色涅玻璃頂戴、七品素金頂戴、八品起花金頂戴、九品鏤花金頂戴

從夏到清,不同朝代,體現了深遠的文化內涵。官服見證了幾千年來時代的進步,也是中華歷史的瑰寶,更是華夏人民智慧的結晶。






樂天談史


各個朝代的服飾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隨著朝代的變更而演變。現在,歷史的車輪已經到了21世紀,如果我們一味地認為:我們的大漢民族服飾就是好,如果我們的國民還要穿著唐宋時代的大袖寬袍到國際舞臺上出頭露面,未免太不合時宜了。民族服飾的興衰,真實而全面的記錄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我們只要記得曾經有過的衷心之喜和徹骨之痛;我們只要注重歷史,著眼現在,努力奮鬥,不但我們的服飾會緊跟時代的潮流,我們的國家也一定會繁榮富強。

三皇五帝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們穿獸皮麻布,

1:夏商時代以上衣下裳為主,並且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2:周朝制定了“周禮”,完善了衣飾的等級制度。西周的款式仍以上衣下裳為主,

3:秦朝男女穿三重衣。他們穿著多層且包得嚴嚴實實的古代長袍,每一層都要露出領子來。秦朝崇尚黑色,

4:漢朝推翻了“暴秦”,但服裝樣式基本沿襲,只是顏色與裝飾豐富多了。漢朝中後期“絲綢之路”開通,各民族、各國交流活躍,衣冠服飾日趨華麗。

5: 三國兩晉時期。當時的盔甲戰袍精美異常,

6:南北朝160多年,立國的倒有9個。這一時期北方民族與中原漢族都掌過權,胡漢服飾進一步融合,增強了服飾的實用性。

7:隋唐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鼎盛時期,各民族、各國交往廣泛。受北方胡服的影響,初唐衣裙流行緊身窄小。中唐以後,服裝中加強了華夏傳統審美觀念,衣裙樣式越來越寬大。

7:五代十國只有50多年,主要的功能是方便打仗和逃亡。

9:宋朝宋裝簡潔流暢,色彩明快,有規有矩,不事張揚。

10:元朝代。元代最主要的服飾是蒙古的“質孫服”——冠、衣、履從上至下都用一種顏色,很單調。

11:明代男子一律蓄髮挽髻,穿著唐、宋傳統的寬鬆圓領袍衫,穿長統襪、淺面靴。

12:滿清入關後,清朝的服裝大部分是按統治者的意思去設計的,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實用性,


KETER超生活


5000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不勝數,應從哪裡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員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製上或刺繡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製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候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經過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從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裝。秦始皇對舊禮制進行了徹底破壞,使得到了漢代初年仍沒有統一的禮服、制服。 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頭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來區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員佩帶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要佩帶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被嚴格執行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後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製。唐武德四年,頒佈衣服詔,規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它4種冠服。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裡,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襴衫為主,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宋朝統一全國後,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佈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的幞頭。唐代的軟幞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幞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幞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並峙,所以遼國的官員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官員分南北兩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後晉服式。它由圓領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後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佈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官員服飾的特點,只是比較簡單一些。皇帝的祭祀禮服採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官員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賢冠;公服採用襴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上,下令中書省規定服色等級,嚴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繡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規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誌,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幞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簷,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簷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誌。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繡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繡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鬆,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代的官服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鷀,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天翊傳媒


5000年的服飾花色繁多,變化萬千,數不勝數,應從哪裡說起呢?我們就從在中國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成為貫穿數千年來禮儀制度主要成分的帝王官員禮服談起。 商周時期的禮服,代表當時最高級的服飾式樣。衣服有長及足部的長袍,也有分為兩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緊口、領子緣有寬邊,以對襟為主,也有偏衽的式樣。裳是長齊小腿的裙子。腰間束帶。腹前懸掛一塊長方形的"黼黻"。當時沒有褲子。只在小腿上纏繞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腳上穿各種質料制的鞋子。頭上戴的,是貴族男子專用的冕、冠、弁等"頭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們要加穿各種獸皮製成的皮裘。貴族的禮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別是白色的狐裘,極為珍貴。貴族們為顯示禮儀,就在毛裘外面罩上絲織的錦衣,叫作"裼"。有時在裼衣上還可以再加上一層外衣,叫作正服,這是在重大禮儀中穿的禮服外衣。 西周宗法禮儀制度的形成,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用不同的服飾。 周代的帝王禮服由袞、冕、黻、帶、裳、幅、舄、衡等服飾組成。袞,是繪製上或刺繡有各種圖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頂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懸掛的長方形織物。帶,指用皮革製作或絲線編織的腰帶。裳,是下身穿的長裙。幅,又叫邪幅是纏在腿上的布帶。舄,是金線和紅線編織的厚底鞋。衡,是用來固定冠冕的頭飾。 帝王禮服的裝飾品和專用花紋,大概也是從周代開始有了具體規定。帝王的服裝花紋共分成12種。如有龍紋、山紋、華蟲紋、宗彝紋、藻紋、火紋、粉米紋、黼紋、黻紋。這些花紋,只有在天子的服裝上才會全部出現。諸候們只能使用龍以下的紋樣,士用藻紋與火紋。大夫的服裝上可加上粉米紋。 經過動盪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廢除了原有的六種冕服,僅留下一種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時使用。因為秦人根據五行學說認定自己符合水德,水與黑色配合,所以秦代尚黑,從帝王到平民都穿用黑色服裝。秦始皇對舊禮制進行了徹底破壞,使得到了漢代初年仍沒有統一的禮服、制服。 西漢的官服,只不過是一種長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頭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來區分官職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員佩帶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開始,官員們就要佩帶綬帶。這種官綬制度在漢代被嚴格執行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帝王百官的禮服官服基本上沿襲漢代的式樣,直至隋唐時期才有了一個重大改變。隋唐的帝王官員禮服制度也是十分完備的,形成了個等級森嚴的等級制度。 隋開皇年間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後將它定型,唐代則因循了隋代的定製。唐武德四年,頒佈衣服詔,規定了皇帝的服裝共12種,其中冕服依照周制定為6種。群臣的禮服有10種。大臣們穿禮服時,除冕以外,還使用其它4種冠服。這些冕服只在盛大的典禮中穿。在其它的日子裡,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統一規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見時穿的服裝,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員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與朝服基本相同,但更為簡便一些。常服以襴衫為主,是一種圓領窄袖,左右開衩的長袍。 在隋代末年,隋煬帝下令用顏色來區分官員和平民的衣著,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員分別用紅、綠兩色,小吏們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許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黃袍。 宋朝統一全國後,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頒佈了新的服飾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梁數做了改變,由二梁開始,直至五梁。到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官員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官員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代開始,官員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代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頭的幞頭。唐代的軟幞頭在宋代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官員最常戴的是直腳幞頭,腦後有兩根直尺一樣的腳,水平伸出。開始較短,後來越伸越長,甚至有一丈長。至於低級吏員和皂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腳向上彎起的交腳幞頭。 遼國在北方與北宋並峙,所以遼國的官員服制就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遼代官員分南北兩班,太后和北班契丹大臣們穿用契丹本族的服飾,而國王和南班漢族大臣們使用漢服,就是沿循唐代官服制度的後晉服式。它由圓領長袍、玉帶和褲、靴所組成。 繼遼國之後在北方興起的金國,自天眷三年正式宣佈冠服制度。這種制度較多吸收了唐宋時代漢族帝王官員服飾的特點,只是比較簡單一些。皇帝的祭祀禮服採用通天冠、絳紗袍;朝服是淡黃袍,腰束烏犀帶。官員們的朝服為紅色大袖羅衣、紅羅裙、戴進賢冠;公服採用襴衫。 蒙古族入主中原後,建立了元朝。在元代中葉,元仁宗在保持蒙古人固有衣冠的基礎上,下令中書省規定服色等級,嚴格了衣冠服飾制度。在唐宋官服式樣的基礎上確定了和它們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後,帝王官員的服飾制度達到了最完備、最繁縟的地步。帝王服裝上增加了團龍紋,這是明代才開始形成的禮儀制度。龍紋成了帝王的專用徽記。這種繡龍的帝王常服,是明代皇帝最常穿的服裝,是明太祖在洪武三年正式制定的。除了織有金盤龍紋的圓領窄袖黃袍外,還有折角向上巾,玉帶和皮靴幾種成分。明世宗嘉靖七年,曾經規定了一種皇帝的新常服,叫燕弁服,由烏紗弁帽、玄色袍、玉帶和白襪黑履組成。明代給每級官員都設計了一種動物圖案作標誌,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綿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一塊,這種就是補子,這種官服就叫補服。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法令規定:文武百官的朝服都沿襲唐宋朝服的式樣,外穿紅羅上衣、下裳和蔽膝,內穿白紗單衣,足登白襪黑履,腰束革帶和佩綬,頭戴有梁冠。官員的等級通過冠的梁數和綬帶的不同紋飾表示。明代官員們在重大朝會的場合要穿公服。公服由展腳硬幞頭和盤領寬袖長袍組成。袍服的顏色根據官品而定。 由東北關外的女真民族建立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的官服突出了滿族的民族特色,徹底改變了延續幾千年的漢族官服面貌。這些服式的滿族特色突出表現在冠帽、馬蹄袖、袍褂和長褲上。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簷,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簷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誌。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繡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繡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鬆,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 清代的官服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鷀,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爬向山頂的羊


朝服象徵政權的等級區分,是權利跟地位的象徵,從原始人身上佩戴飾物來區分地位一樣,朝服的樣式就代表了國家的治理體系。新朝代推翻舊朝代的理由跟原因,自古以來無外乎宣傳舊朝代昏庸無道,盤剝百姓從而逼迫人們不得不造反,所以造反是順應天意而為,新的朝代建立了,治理體系上需要跟以前的朝代有本質的區別,所以,服裝的轉換最直接,也最能讓百姓看到,也最直接有效的執行新的統治樹立權威。


厚澤智庫—大愛無邊


每個朝代的官服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果一樣那就不好區分朝代了。

朝代的更替,社會也在發展,服裝的材料也隨著時間不同而改進。

秦和漢的服裝差別不大。

唐 、宋、明都是漢族執政,區別不是太大。元、清是少數民族,說以官服也符合他們民族的特點。


夢想努力樂觀


首先每個朝代的統治者都不一樣,大街上那麼多汽車,不同品牌的車子你有見過車標一樣的嗎?制服就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解放軍和國民黨軍服還不一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