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古代名医著作、理论汇总

以下为网络收集,请勿现实实用。欢迎建议、评论、收藏、关注

“神话”炎帝神农:上古时代人

神农亲尝百草,发明草药,为人治病,被尊为祖国医药的创始者

1、扁鹊:春秋战国人

扁鹊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善于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名闻天下,后在咸阳因遭秦太医李醯妒忌而被杀害。

2华佗:三国人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曹操治疗头风遭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

3、张仲景:汉朝人

其所著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4、李时珍

历经27年,完成了192万字的著作《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有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

5、孙思邈:唐朝人

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并记录,,终于完成了《千金要方》晚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25位古代名医著作、理论汇总

古代医学的智慧


6、皇莆谧:汉朝人

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着,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我国第一部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该书除了论述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还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

7、葛洪:晋国人

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著有《神仙传》《抱朴子》

隐居罗浮山炼丹,内擅丹道,外习医术,研精道儒,学贯百家,思想渊深,著作弘富,他不仅对道教理论的发展卓有建树,而且于治术、医学、音乐、文学等方面都有成就

8、钱乙:宋朝人

我著名的儿科医家: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其一生著作很多,有《伤寒论发微》《婴孺论》《钱氏小儿方》《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9、朱丹溪:元朝人

医术高明,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素问纠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论辨》、《外科精要发挥》遂尊之为“丹溪翁”

10、叶天士:清朝人

别号南阳先生,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著有《温热论》

11、薛雪:清朝人

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但他于湿热证治特称高手,所著《湿热条辨》即成传世之作,于温病学贡献甚大

12、许胤宗:南北朝人

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一生诊脉用药,独具特色

13、甄权:约.隋唐人

甄权于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一生行医。又精通养之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著有《针经钞》《脉经》、《针方》《明堂人形图》《新唐志》等

14、崔知悌:约.隋唐人

崔氏治病不仅采用丸散膏丹内服一法,而且又采用外治及其他物理疗法。最著名的即《灸骨蒸方》。

15、鉴真:唐朝人

以下36种药草都是鉴真带往日本推动使用的:

麻黄、细辛、芍药、附子、远志、黄芪、甘草、苦参、当归、柴胡、川芎、玄参、地黄、紫苏、丹参、黄芩、桔梗、 旋覆花、苍术、知母、半夏、芜花、栀子、五味子、黄柏、杏仁、厚朴、和厚朴、肉桂、杜仲、唐木瓜、大枣、蜀椒、 花椒、吴茱萸。

16、李珣:唐朝人

著有《海药本草》以引述海药文献为特点,据现存佚文统计,全书收录药物124种,其中96种标注外国产地。如:安息香、诃梨勒出波斯,龙脑香出律因,金屑出大食国。此外书中记述了药物形态、真伪、优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制药法、禁忌、畏恶等

17、韩保升:五代人

将《新修本草》增补注释,尤其是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

18、医和:春秋战国人

仔细的解释了“蛊”病的各种含义外,他还使用了阴阳、四时、五行、五声、五色、五味、六气等等中医病因学和诊断学的概念,对后世中医有关的理论发展和普及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病源”的病因学说,“六气以阴阳为纲,而淫生六疾统于阴阳”,被后世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者

19、淳于意:春秋战国人

更注重日常的养生,主张生命在于运动,要多活动以保持血脉、筋骨、肌肉的协调

20、王叔和:晋国人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21、陶弘景:南北朝人

主张治病应因人之虚实、男女老幼、苦乐荣瘁而异。著有《本草经集注》、《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尤以《本草经集注》最为著名。首创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等分类方法

22、巢元方:隋朝人

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分67门,1720论,是中国第一部专论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书。如于传染病,认为是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可互相传染,当预服药以防之

23、王清任:清朝人

在《医林改错》中订证了古代解剖学中的许多讹谬,一部以实体解剖绘制人体脏腑图形的书。对人的大脑也有新的认识。正确地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如果脑子出了毛病,就会引起耳聋、目暗、鼻塞甚至死亡。他认为“气”和“血”是人体中的重要物质

24、叶桂:清朝人

著作《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

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

25、吴有性:明朝人

全国瘟疫横行,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提出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