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人的風骨

富平人的風骨


富平位於陝西關中渭北臺塬,古屬雍州頻陽之地,北依頻山,南面荊山,左抱順陽,右擁漆沮,三山四水,虎踞龍盤,頗有王侯之氣!生於斯長於斯的富平人,民性敦厚,風骨凜然。誠如《孫志》所言:“民有先王遺風,勳業節義,接踵前修,敦厚力本……尚忠義而樂恬退,躬孝友而敦樸實。”風骨指人頑強的風度和剛正的氣質,此乃人生追求的最佳境界。富平人的風骨可概括為:勳業節義、尚德清廉、剛正不阿、敢於擔當。縱觀富平先賢,風骨垂範者比比皆是。

富平人的風骨

勳業節義,淡泊名利退隱者,首推秦大將軍王翦。王翦(古頻陽人)事奉秦王嬴政,文韜武略,能謀善斷,堪稱良將。橫掃趙燕魏勇冠三軍,伐楚平百越功高蓋世,勳封美應侯。然老將軍居功不自傲,伐楚回師旋即辭官歸隱得以善終,堪稱淡泊名利而樂恬退之楷模。

富平人的風骨

尚德清廉,仗義諫言者,當屬梁甫、楊爵。明洪武間應天府(南京)知府梁甫,赴任攜妻騎驢,為官八年,清樸如寒士,所得俸祿悉數賑濟災民。致仕回鄉時,夫妻仍一人一驢,清廉之節操,堪稱高潔。明嘉靖間御史楊爵,為官“不蓄馬不衣帛不攜妻子,篤志做天下第一等人,做天下第一等事。”為國為民仗義諫言,上疏五事皆宗社大計。帝不為所動,反而將楊爵下獄七年,慘遭酷刑斃命,令人扼腕痛惜!康熙帝題贊“關西夫子”,世代敬仰。

富平人的風骨

剛正不阿,敢為民請命者,當屬孫丕揚、王象天。明萬曆間吏部尚書孫丕揚,為官剛正不阿,彈劾權貴屢被罷官,仍矢志不怠。巡撫保定拒為權貴建坊憤而辭職,掌管都察院或吏部“挺勁不撓,百僚不敢以私幹”。萬曆十五年陝西大飢,富平蒲城同官等縣採石(俗稱闆闆土)為食,孫丕揚體恤百姓,進石數升於帝,得以賑災減賦,為民請命之德,世代傳誦。又有清順治間臨漳知縣王象天(富平人),到任後訪得“漕米溢額”、“磁所協濟”、“涉糧浮寄”三大苦案,民不堪其苦怒不敢言。王象天不畏豪強權貴,敢於為民請命,寫下《鄴下苦案跋》上奏朝廷,歷經坎坷“三大苦案”得以剷除,臨漳百姓感念其恩,遂立祠肖像褒揚之。

富平人的風骨

國難當頭,勇於擔當者,當屬張青雲、李盡心。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廣州危在旦夕。四川川北鎮總兵官張青雲(富平人)奉命率四川兵2000餘人馳援,守禦廣州西炮臺。英寇來犯,張青雲督率將士拼力抵禦,炮臺遭敵艦猛烈炮擊,將弁皆勸張青雲撤離炮臺隱蔽,張青雲怒斥道:“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況我輩受國恩深重,宜同心戮力,敢言退者斬!”言罷即手執火炬,點燃八千斤大炮擊沉敵艦,英軍落水死者不計其數。遂廣州保衛戰告捷,道光帝諭旨擢升張青雲為廣東陸路提督。此役,張青雲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大義凜然,凸顯了勇於擔當、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又如明嘉靖間本縣首富李盡心,崇德尚義,樂善好施,“凡邑中一切公私義舉,如城池、橋樑、河渠、書院、衙署、義倉,每罄資為之倡首。”每臨國難慷慨義捐,關中大地震捐萬金賑災修城,西北邊塞起烽煙捐二萬金支援前線,關中大飢又捐二萬金賑災救民世人稱奇!聖諭特加榮表賜光祿少卿銜,在南郭馳道建“天下義士坊”,以旌表李盡心尚義向善,造福桑梓之功德。

富平人的風骨

緬懷先賢,激勵後輩。近代賢者,亦層出不窮,恕不贅述。富平人的風骨昭昭然在目,接踵前修,學為好人,於國於民,於家於己,皆大有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