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绅是因为站错队,支持十一阿哥,而被嘉庆认为是大贪官的吗?

爱车E族3


因为政治站队而怀疑经济问题,难不成是嘉庆傻了,哪有这么推理的。嘉庆认定和珅贪污,那是因为和珅贪污是满朝文武包括乾隆都知道的事实。

和珅不会支持任何一个皇子,这是他多年的操守不会改变,更不会傻兮兮的揭乾隆的伤疤,乾隆可没有电视剧里的好脾气。

事实上和珅并没有政治站队,但他却是嘉庆眼中最大的政治隐患,所以被定点清除,这是嘉庆初期执政方面不成熟造成的自信缺乏和过分担忧,也是满朝文武争先构陷和珅的结果,所谓的“和珅勾结永瑆”就是这么来的,根本就是胡扯,永瑆的艺术造诣很高,官员们对他的墨宝趋之若鹜,侥幸得到仿似得了重宝一样高兴,这么算的话,满朝文武都支持永瑆喽?

和珅死后颙琰也曾问过直隶布政使吴熊光:大臣们都说和珅心存异志,有这回事么?得到的答复是:

凡是心怀不轨的人肯定要收买人心收罗党羽,和珅呢,满汉大臣几乎没有任何依附者(和珅为无论满汉所有官员所痛恨,都知道和珅这种作死行为早晚会被清算的。),就算心存不轨谁能听他的。

嘉庆又问:是不是办他办得急了些?

吴熊光说:不快速治罪,一群没见识的大臣又会兴起攀附之风,怕是会生出其他事端,办的快并无过患,因为前恩仁至义尽。

早先官员们对他的巴结不过是自保或出于牟利目的而已,和珅无党,非要说有的话那只有一个死党-福长安,也就是跪视和珅上吊那位,而且和珅看似处事圆滑,其实那只是对乾隆而已,对其他人他可是不管不顾兼之不屑一顾,自己合适就成,所以和珅的权重重到没朋友。

乾隆最痛的伤疤

晚年的乾隆帝最忌讳的就是大臣支持某一个皇子,他将这种行为定性为叛国、挑拨他们父子关系,所以满朝文武谁也不敢提,更何况支持其中一个皇子了,没有不透风的墙,如果泄露一丝风声,和珅也会倒大霉,因为皇子继统问题对乾隆的个人感情伤害很大。

①乾隆的执政前期虽然一直以康熙帝为榜样,但毫无疑问,在内心中他是想比康熙做得更好的,这源于他争强好胜且好面子的脾性,康熙帝当初想立嫡胤礽,可惜经过二次废立最终化为泡影,乾隆有此机会当然也想抓住。

②自后金成立至大清开国再到入主中原,没有哪位皇帝能够以立嫡的方式交接权柄,皇太极、顺治、康熙包括乾隆自己全是庶出,所以乾隆这方面的欲望比较强烈。

③虽然乾隆一生极力维护满洲族利益,但同时被深深的汉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虽然学习态度和欲望比康熙差些了,但文化水平肯定是不低的,这也是立嫡情结由来原因之一。

每天早上四点多爬起来就开念祖宗家训的乾隆也很传统,虽然其直言对秘密立储非常不屑,但还是未能免俗的沿袭传统,同时也要找回面子,说是只要皇子成长方面,品性方面没问题,他还是会主动宣布继统人选,昭告天下。

立嫡的起始在富察氏所出的永琏,名字是雍正所起,意义非凡,乾隆抱以厚望,“朕之嫡子,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到了乾隆元年,刚刚继统的弘历即秘密立储将永琏立为皇太子,可惜永琏刚满8岁就死了,为此乾隆非常伤心,执政初期勤勉异常的他竟然5天没有临朝,永琏的陵墓耗资高达三千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材料费,可见乾隆对这个皇太子的喜爱程度,同时也可以推断出乾隆丧子后精神方面的受打击程度。

永琮,大排行老七,永琏过世八年后,嫡皇后富察氏所出,因为永琏的离世,乾隆对永琮非常重视,怕母子折腾,连上元节都是在皇宫过的,而按照惯例,一直以来上元节都是在颐和园操办庆典。

永琮出生日期不错,佛诞日出生,而且他出生后,久旱后的直隶及周边地区甘霖大沛,两种寓意都是极好的,乾隆对这个孩子爱到无以复加,至于疼爱程度,怎么说呢,其他几个皇子算是捡的吧,但是在乾隆十二年除夕,二十一个月大的永琮出痘而死。

“得非本朝自世祖章皇帝以至朕躬。皆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岂心有所不愿。亦遭遇使然耳。似此竟成家法。乃朕立意私庆。必欲以嫡子承统。行先人所未曾行之事。邀先人所不能获之福。此乃朕过耶。此朕悲悼之余。寻思所及。一并谕王大臣等知之。”

这是乾隆的自责,把过错算在自己身上,说是自己想做先人没能做到的事情,获取先人未能获取的福泽,所以因愿招祸,这是他的过失,告诉王大臣的意思无非就是深刻反省之下,让王大臣们做个见证,以示自己的忏悔之意。

从入殓到安葬历时九个月,动员上万人参与,不过这次花销相对较少,因为永琏的陵墓当初修建的是陵园,新陵建好后,永琮可以直接安葬。

富察氏去世,嫡子继统梦断

两个孩子的去世,富察氏的悲痛不下乾隆,加上体弱多病,心力俱疲,终也撒手人寰,彻底梦断的乾隆一改以往宽仁,处死、降职、惩戒满汉大臣一百多人,礼部无错也被找茬整治,在惩戒大臣(相关富察氏葬礼和礼制方面)时,刑部量刑过宽,也遭贬斥几乎连根拔起。

从那时起,乾隆不再执着于嫡子继统,即便是继后辉发那拉氏的永璂也不行,通过这些极端行为,可以看出乾隆伤痛已到极致,后期选择颙琰实属无奈之举,训政期间对颙琰的高度防备,可见端倪。

和珅的一贯操守

和珅为何能做第一权臣,全是因为知进退,懂逢迎,对乾隆的话坚决执行到底,加上超强的记忆力,经常给乾隆搞钱用于个人奢侈消费、巡游所以才受重用,乾隆的眼毒,和珅索贿、受贿他都知道,当年和珅弹劾其他大臣贪污的时候,乾隆就揶揄和珅,你不也贪污么,这是宫里宫外朝堂上下人所共知的“秘密”。

乾隆的忌讳,和珅全知道,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比和珅更了解乾隆,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不敢戳乾隆的痛处,他可不想成为乾隆所说的叛国、挑拨父子关系之人,而且这类事忌讳占先,如果和珅开了先例,朝中被压制的册立太子的呼声再次响起的话,即便受宠如和珅虽不会死,也会活脱一层人皮,倒大霉是肯定的,乾隆可没有电视剧里的好脾气。

永瑆算个啥

可以说因为永瑆的毛病,他早早就彻底失去了继统的机会,他是八个和珅外加二十个阿桂都扶不起来的存在,和珅怎么会暗中支持永瑆呢,不可能的。

永瑆功于书法,满朝文武都能为求得他的书法而感到荣幸,皇子身份只是一方面,但主要原因还是永瑆的书法真的出类拔萃:

“永瑆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论者谓国朝自王若霖(澍)下,一人而已。”

乾隆虽然非常喜欢他,但也早早就知道永瑆不是做皇帝的材料,因为永瑆的吝啬和他的书法一样,举国闻名,他的嫡福晋是富察·傅恒的女儿,娇生惯养长大的,嫁给永瑆后好处没捞到,反倒是被永瑆强行霸占了所有嫁妆,一个亲王福晋吃不饱穿不暖,家里的马死了,也不问是怎么死的,是否有病,全家吃马,避免浪费,刻薄寡恩至此,乾隆亲自批评教育都不好使,而乾隆又不傻,谁当皇帝也轮不上他。

和珅支持永瑆么?问题是和珅貌似不傻:

①不敢也不愿揭乾隆伤疤。

②永瑆不具备一丝继统的可能。

③和珅唯利是图,即便把永瑆扶上宝座,以永瑆的吝啬,和珅连汤都没得喝,这不符合他的贪婪本质。

④看似机密,其实满朝文武,连带朝鲜方面都猜出颙琰继统,所以乾隆公布太子人选的时候,吃惊的大臣一个也没有,和珅怎么会忤逆乾隆的意思去暗助永瑆这个吝啬鬼。

那和珅为何会倒霉呢?

这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政治问题,二是个人恩怨。颙琰听信了大臣们所谓结党的弹劾。

要知道,乾隆朝无人敢弹劾和珅,真站出来挑事的都被默摈革职了,一来二去官员们自动封口,谁也不想找那份不自在,但自嘉庆元年起,画风渐变,新君新气象嘛,在嘉庆耳边抱怨和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早就忍不下去了。

嘉庆帝是怎么说的呢:政务方面还要仰仗和相管理呢,你们可不能轻视他,当时连嘉庆帝都不敢乱说乱动,可见一斑。

大臣们为何痛恨和珅?跋扈、私利。

象王杰一样直怼和珅而不倒霉的没几个,算是个异数:

“一日,和珅执其手戏曰:“何柔荑乃尔!”杰正色曰:“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珅赧然。”

王杰的手白白细细的,和珅抓过他的手看着说:“与《诗经》里所说的指若柔夷何其相似”,王杰则正色说:“王杰手虽好,但不(似你)能伸手要钱。”

但朝堂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象王杰那么得宠,普通官员怎么办,想办事又没钱?和相那边过得去么,这还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一应供奉都要有“两手准备”,有乾隆的就有和珅的,官员们的孝敬大多算是两份,到了乾隆末期,养廉银制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了,官员们的钱还不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的,官员们孝敬两份,那百姓就得缴纳两份。

这就完了?督抚、地方官员上供那是要有结余留自己花的,层层加派,百姓负担何止加倍。

给和珅银子官员们愿意么?当然不愿意,谁不知道钱揣在自己口袋里好,有多少人孝敬,就会有多少人嫉恨和珅,他还能好得了么。

这就是和珅的愚蠢之处,嘉庆元年起,乾隆训政期间,因为身体、头脑都不堪政务重负,所以和珅被拔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和珅的权势远超颙琰,颙琰心理能不妒恨么?自己可是亲儿子,被一个家奴骑在头上。而且和珅利用乾隆的多疑,命令粘杆处四处打探消息,颙琰的身边也被埋了钉子,而且是明目张胆那种,就让你颙琰知道,这是我的人,就是盯着你的。

再加上和珅在乾隆面前高嘉庆的黑状,造成帝师朱珪的大学士泡汤、拿嘉庆帝找乐等等,前几天刚写过,在此不多赘述,这些个人恩怨也造成了和珅的凄惨下场。

多讲一句,和珅是否倒霉谁说了都不好使,什么势力也都没用,就是嘉庆想让他死,其他人所谓的攻讦,就是个形式,就像论罪二十条一样,皇帝觉得他该死他就死了,觉得无所谓的话,和珅专权几十年也没事。

“先递如意”,也就是提前通信,预祝继统为什么这么遭恨呢?嘉庆隐忍归隐忍,但在他眼里和珅不过就是个奴才,“先递如意”什么意思,我能继位是你和珅的功劳么?明天宣布你今天递爪子有意义么,你算什么东西。当然,表面上不能这么说,只能诠释为泄露军国大事。

简单地说,首席军机阿桂活着都动不了和珅,死后他的从属势力就能?一样不行,刘墉、王杰更不行,都是借着嘉庆的大势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

王公大臣的攻讦行为,其实算是暂时充当了嘉庆的专项文秘,整理一下罪名材料,找不到罪名单论贪污也得死,提前递爪子也要死,四个爪也不行,贻误军机也要死,其实乾隆后两年身体真不行了,和珅怕乾隆看见直接挺过去,这里面又没什么好处可捞,完全是为了乾隆身体考虑,皇帝觉得该杀,那就杀了,皇帝觉得该奖,好处大大的,一句话的事。

如果和珅别太作死,嘉庆又有充足的执政经验的话,考虑乾隆的面子(大部分钱都进了乾隆腰包,弹劾和珅贪污就是找皇帝麻烦)和珅其实也就是籍没充军的事,没有任何势力,也没结党,威胁不大。


古今通史


没有这回事。

和珅自至至终都从未站队十一阿哥永瑆,这都是现代人自作聪明的脑补。嘉庆与和珅的交恶另有原因。

事实上,和珅根本不知道谁是乾隆心仪的继承人——乾隆早在嘉庆13岁时,就把他秘立为太子了。

和珅倒台时,嘉庆给他定了二十大罪状,有一条是这样的:

朕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珅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漏泄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

九月初三日,乾隆公布皇太子的人选是谁。和珅是在九月二日知道的,所以跑去巴结嘉庆。

既然和珅根本不知道谁是已经被秘立的太子,他支持十一阿哥有什么用啊?

和珅这种人精,他深知结交皇子是乾隆的大忌,绝对不会明显巴结谁。即便是要交好皇子,他也只是会和十一阿哥、十五阿哥都搞好关系。

太子是秘立的,谁也不知道是谁。支持其中一个,肯定得罪另一个。这种蠢事和珅怎么会做。

和珅倒台是另有原因的。

和珅的最大靠山是乾隆,他的最大政敌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桂。在乾隆晚年,阿桂、和珅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和珅有乾隆这个靠山,所以非常稳当。

但是,命运给和珅开了个玩笑——十五阿哥永琰对非常信赖和尊敬,这种信赖就像是乾隆信赖他一样。

可以说:和珅赢了现在,但是阿桂赢了未来。

阿桂一直把希望寄托在嘉庆身上,而嘉庆对阿桂的尊重也延续到了亲政后,他重用的大臣都是阿桂的门生故吏。

和珅落败,问题不在皇子身上,而在阿桂身上。


HuiNanHistory


和珅之所以被嘉庆杀掉,是因为他得罪了嘉庆。我们都知道乾隆在60岁的时候,他就退位了,然后新即位的人就是嘉庆皇帝。

可是,在这期间乾隆也仅仅是不当皇帝了,但是,国家的大事还是在他的手里抓着。嘉庆只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已。

乾隆不放权,嘉庆当这个皇帝当然是不开心的了。

这时候嘉庆就要知道为何乾隆不放权,这一查才知道都是和珅在捣鬼。

比如嘉庆登基当皇帝的时候,和珅不让乾隆把玉玺给嘉庆。后来是纪晓岚和刘墉他们两个人找到乾隆,说这个天下,哪里有没有大宝的皇帝呢?

乾隆想想也对,就把玉玺给了嘉庆。

但是,乾隆仅仅是让嘉庆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天下的大事还是他乾隆自己说了算。

可是,那时候的乾隆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

可以说这时候的乾隆,已经开始犯糊涂了。因此,很多事情都是他身边的和珅给处理的。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朝中的官员都知道有太上皇和和珅,不知道有皇帝嘉庆。你看嘉庆这个皇帝当的是不是很傀儡很窝囊。

嘉庆当然要把这一切罪过,都给怪罪在和珅的头上了。

这不是在乾隆的葬礼上,嘉庆就直接把和珅给抓了,这说明嘉庆早就对和珅忍无可忍了,只不过因为乾隆在,他不好动手而已。

和珅也知道自己和嘉庆的关系不好,但是,他觉得以自己今日的地位和影响,嘉庆是断然不敢杀他的。

在和珅看来,自己最惨也就是被罢免一切职务回家养老。

不得不说和珅对自己的结局看得太过于乐观了,事实上嘉庆是想要他的命。不过嘉庆还是看在他侍奉乾隆不错的份上,给了他一个体面的死法。让他直接上吊而亡了,和珅死后,嘉庆还抄了他的家。


史学达人


恐怕并非如此。

十一阿哥永瑆与和珅并没有十分特殊的关系,他的福晋是傅恒的女儿,而傅恒与和珅实际上是政敌。永瑆虽然聪明,是清代最著名书法家之一,但为人吝啬刻薄,又沾染上许多汉人书生习气(比如他是清朝皇子中第一个有别号的),这些都不为乾隆所喜,甚至差点连累了与之赠答唱和的十五弟永琰(后来的嘉庆),因此早在乾隆立储前就没有人押宝给他,他本人也有自知之明,从无非分之想。

永瑆和嘉庆一直是走得比较近的,嘉庆在被立为储君前受到乾隆最严厉的一次斥责,就是因为在题赠酬唱时称呼永瑆“镜泉兄”,让小心眼的乾隆得知永瑆偷偷给自己起了他最不喜欢八旗子弟起的别号。嘉庆亲政后,永瑆不但被安排在军机大臣行走,而且还因为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攻打皇宫之役立功(和后来的道光一起持枪大战隆宗门的就是他这个皇叔)受到褒奖。

他为人有时候比较糊涂,曾经让秘书代他写和皇帝御诗,在“称名惶恐”时竟然连自己名字都写错,原本让人代写和御诗就有不小罪名,“称名惶恐”写错自己名字,碰上挑剔的皇帝给弄个“大不敬”都无话可说,但嘉庆的处分却只是让永瑆自己去处分那个秘书。

由此可见,嘉庆对这个十一哥始终信任、亲昵,并没有把他当作什么曾经争夺储位的对手——顺便说,因为永瑆太抠门,嘉庆还特意赐给他一座像样的大宅,这座大宅不是别人的,正是从和珅那里抄家没收来的。

和珅在乾隆晚年对立储的基本立场,是反对立任何人为储君,坚持让乾隆“万寿无疆”,实在反对不了,再怂恿乾隆“扶上驴,送一程”,以太上皇名义继续执政,同时对新储君恩威并施,为乾隆百年之后打伏笔——我们看到,乾隆晚年和珅正是这样做的,先反对立储,反对无效后就说服本来也没打算全退的乾隆继续管事,同时一面给嘉庆递如意讨好,一面竭力利用乾隆余威对嘉庆敲山震猫,目的是警告后者不要小觑自己。在乾隆生前,他的诸多计谋全部实现——但乾隆一死就一切反转。

顺便说,和珅并非“被认为是大贪官”,他就是个大贪官——尽管未必有官颁罪状里写得那么贪。


李厚何


和珅肯定是贪官。

但他的家产不可能“价值白银数亿两”,他绝对做不到贪污相当于全国财政年收入十倍的钱财。

事实上清史记载也没有那么离谱:

诏宣布和珅罪状,略曰:“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大罪一。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大罪二。乘椅桥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大罪三。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於各路军报任意压搁,有心欺蔽,大罪五。皇考圣躬不豫,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大罪六。皇考力疾批答章奏,字迹间有未真,和珅辄谓不如撕去另拟,大罪七。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大罪八。上年奎舒奏循化、贵德二厅贼番肆劫青海,和珅驳回原摺,隐匿不办,大罪九。皇考升遐后,朕谕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大罪十。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在其家教读,保列卿阶,兼任学政,大罪十一。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大罪十二。所钞家产,楠木房屋僣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大罪十三。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大罪十四。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馀,多於大内数倍,大珠大於御用冠顶,大罪十五。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於大内,大罪十六。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大罪十七。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大罪十八。通州、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与民争利,大罪十九。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大罪二十。”《清史稿·和珅传》

和珅的问题不在于站队,而是乾隆在位六十余年(退位后仍然掌握实权),好大喜功肆意挥霍,其实已经搞得国库空虚,嘉庆没法追究父亲责任,需要有一个替罪羊,好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身上。


真正鳄鱼不哭


站错队是一个方面!有清一朝,旧皇时代的遗留下来的权臣,都很少有能善终的。如顺治--多尔衮,康熙--鳌拜,雍正--隆科多和年羹尧,嘉庆--和珅。

但,和珅与多尔衮、鳌拜、隆科多和年羹尧不一样,和珅虽是权臣,但并没有像前两位那样拥有威胁到皇权的能力,嘉庆除掉和珅,更多像是为了立威(权利)!就如同他的祖先,康熙和雍正一样,借用和珅的脑袋来震慑朝堂。而后来查到和珅家中的财富,定义和珅为贪腐,高度估计是搂草打兔子。

和珅能敛财,才是乾隆对他青睐的根本原因,也是他的千万家财的来源

若是从《清史列传·卷三十五·和珅传》上的描述来看,早年的和珅并非是贪官,反而是一个清廉的忠臣,对乾隆忠诚的热血小伙子。从《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上的描述,和珅第一次贪腐应该是在云贵总督李侍尧贪腐案,而也是和珅将李侍尧贪腐案处理完后,向乾隆提出了《议罪银》制度。

公元1780年正月云南按察使海宁揭发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乾隆派遣和珅和刑部侍郎喀宁阿、钱沣远赴云南查办李侍尧,和珅用计谋撬开了李侍尧管家的嘴后,打开了云南官僚内部的贪腐缺口,使得李侍尧案“完美”结案。

在打开云南官僚内部贪腐时,李侍尧及其党羽纷纷向和珅贡献了一大笔财富,虽然《清史稿》中并没有说“议罪银”制度。但是经过考证后发现,时间就是和珅从云南返回京城后,向乾隆提出的。

因此云南李侍尧贪腐案虽然很完美结案了,但是乾隆并没有认可文官集团提出的诛杀李侍尧,反而通过了和珅的提议,判李侍尧斩监候,夺取爵位并授给其弟李奉尧。

和珅等奏拟斩监候,夺爵以授其弟奉尧。又下大学士九卿议,改斩决,上心欲宽之,复下各直省督抚议。各督抚多请照初议定罪,独江苏巡抚闵鹗元迎上意,奏:“侍尧历任封疆,幹力有为。请用议勤议能之例,宽其一线。”上乃下诏,谓:“罪疑惟轻,朕不为已甚。”改斩监候。

和珅从此获得了清帝国各地的总督、巡抚的投靠,同时“议罪银”制度的施行,也使得乾隆对和珅的青睐更加,因为从此之后原本就日渐匮竭的内库,迅速在和珅在位期间丰满了起来。(这里面有个争议点,在《清史稿》中的显示,“议罪银”制度是1790年才施行的,可是很多学者考证后,认为是在1780年时,也就是和珅返回后施行的。因此在百科之中也出现冲突,在和珅的介绍中说是1790年公布,但是在介绍议罪银时是1780年施行。且网络上也有争议的声音,其中有观点认为《清史稿》是遗老遗少所编写,有为乾隆摆脱腐败名声的行为。个人倾向于1780年,就因为后来的内务府的收入增加了,且官员确实在1780后,开始缴纳“银子”到内务府)

乾隆比和珅还需要钱(皇帝也需要贪腐的)

在和珅还没进入到乾隆的眼中之前,乾隆曾以“祖训”(康熙卖官卖爵)借口,将雍正时期停止的卖官卖爵行为再次施行,甚至是发扬光大,使得只需要20石白米就能捐出一个县丞来,可依旧满足不了乾隆挥霍。

因此当“议罪银”制度实施后,官吏提前把钱交到内务府,之后对于交了“罚银”的官吏犯罪,可以根据先前所交“罚银”的多少,有区别地进行从轻发落。

同时“罚银”是专款专用,仅可用于皇帝的调拨,而内务府所管理的王爷、贝勒、八旗的支出是不允许从“议罪银”这项里出,只能从内务府收取到的国税中出。

结果,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个行宫,80岁时举行了万寿大典,竟然没有动用国库里的一两银子,全系“议罪银”开支,并且内务府还有剩余。

正是“议罪银”的出现,才让和珅官运亨通!

和珅还为乾隆扫清了“下江南”游玩时的阻碍

明朝的皇帝若想离开皇宫巡视下各地,就会出现群官围驾现象。可清乾隆下江南时,极少有文臣敢去触碰乾隆的“龙鳞”,主要是文官们已经被“文字狱”教育得“服服帖帖了。

比如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时,也就是乾隆四十五年,在准备下江南之前,和珅就通过任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一职,再次大肆发动了”文字狱“,将哪些曾经反对他提出”议罪银“的文官们全诬陷成为“私藏逆书”、“禁逆不力”或针对作者本身的“多含反意”、“诋讪怨望”等作为谋反的罪证。除了去除反对者之外,还让朝堂陷入了恐慌和自辩之中,又转移了文臣反对乾陵再次“巡视”江南的视线转移,可谓是一举多得。

太上皇的红人,与皇帝平起平坐

《清史稿》中有几句话很有意思:“和珅柄政久,善伺高宗意,因以弄窃作威福,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纳贿者则为周旋,或故缓其事,以俟上怒之霁”“仁宗(嘉庆)自在潜邸知其奸,及即位,以高宗春秋高,不欲遽发,仍优容之。”

乾隆退而不隐,依旧掌控着权利,为了能“制约”(又或者是为了保住权益)使用和珅作为其代理人,而非是已经是皇帝的嘉庆。

所以才会有《清史稿》中提到的,不行贿就可能因为得罪和珅而得罪太上皇(乾隆)。作为皇帝的嘉庆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忧虑满面。

根据野史的描述,其实在这几年里,和珅为了缓和与嘉庆的关系,曾经送过礼物给嘉庆,两者还相互交换礼物,野史的描述都在说明嘉庆的智慧。可若是从官场的行为准则来看,当时的嘉庆敢拒绝和珅的礼物吗?所以不仅仅是嘉庆的为了稳住和珅,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一山不容二虎才是和珅必死的根本原因!

清朝有诛杀前皇帝权臣的习俗,主要是为了立威!一个能与皇帝平起平坐的权臣,满朝文武皆出自其门下(朝中只剩下刘墉和董诰两个暗中反对和珅),才是和珅必死的根本原因。

必须研读《清史稿》,因为清史稿在和珅传中将时间搞乱了。

乾隆一死,嘉庆就让和珅总理丧事,等同软禁,随后才通过这个时间差,还拉拢、掌控部分朝局(尤其是军机处,和珅原是总理军机处),随后才让“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其不法状”,“命王大臣会鞫“,迅速判和珅死罪。

且在嘉庆宣布和珅二十条罪证之时,也能看出蹊跷来,和珅家里的财物,并非是”贪腐“一罪,而是多罪,更多是逾越。而且也没有所谓的参与立储的罪名。最为关键的是,嘉庆查抄和珅家的速度和定罪的速度。

图片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史之为用


和坤老道、官场油滑,并不会″站队"。

看历史条件;乾隆时期虽富有,但六下江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当时人口爆增,土地兼并严重加之官员腐败。

看历史背景;1770年,白莲教举兵。1787年,台湾天地会发动林爽文事件。1795年,乾隆禅位于顒琰(嘉庆)。1796年爆发王三槐领导的川楚教乱,8年后才被镇压。1799年,乾隆去世嘉庆才得以亲政。

清政府已开始一路走向衰落,嘉庆也以无力回天。在此种情景下,嘉庆要坚立威信。平叛白莲教需大量军费,此时杀和珅一举两得。

和珅之死;权高镇主,富可敌国。国库空虚,白莲教猖獗是杀和珅的主因。


眸子8552


"一朝天子一朝臣"——无所谓站对、站错,"新君"登基人事调整是最大的稳固策略,更是大位得以永固的必由之选,这是帝王术对皇权加强的权衡!

初登大宝,皇帝需要升降一批官员,有的提拔,有的偏低,有的抄家灭族,有的流放边疆等等。近臣得势,远臣失宠!

具体说到"和珅",贪官之名不是"嘉庆"认定,而是满朝文武包括乾隆天下尽知的不言而喻,只是碍于乾隆皇帝的宠爱于一身,无人感动其地位罢了!

和珅被认定贪官,乾隆却是依然宠爱有加,至于为什么其间有太多的故事版本,不在赘述,纠其结果来说,也是乾隆的帝王术罢了!

乾隆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在位65年,这也是养肥和珅的时间保障,随着当朝重臣的优越地位和皇帝的宠爱,和珅如鱼得水🐟,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刮得亿万之财,有了史上第一贪的财富和头衔!

这是乾隆留给嘉庆的最肥的一块肉!也是乾隆为了成就自己的"十全武功",而故意把和珅留给嘉庆:一来可以立威,二来可以充盈国库,三来留得自己不杀重臣之美名,真乃是一箭三雕!

嘉庆早就对和珅耿耿于怀,远的不说,就是其登基之后,和珅依然仗着太上皇的恩威而不臣服嘉庆,只此一条就够和珅砍头的了!

和珅不是没想,只是想了之后太晚了,贪官已经养成,收不住了!只能依赖乾隆而得过且过,靠老皇帝的圣旨苟延残喘,侥幸的以为嘉庆也如乾隆一般需要自己,这是和珅悲剧的自我陶醉罢了!

是梦总有醒的时候!乾隆死后没几天,嘉庆就按耐不住,直接砍了!不管臣有多重毕竟是臣,皇帝说取之如同"锅台摸多多"(一种窝头类食物)——拈手即来,不要问皇帝为什么,朕即是理,砍你千遍万遍也有千遍万遍的理由!

"和珅"的错就是被乾隆宠爱太久,财富太多,谁都垂涎欲滴,不义之财都想取之,何况嘉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还的时间就在"乾隆"驾崩,"嘉庆"掌权的刹那,是"历史"的安排,也是"命运"的安排!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皇权嗜血,只能牺牲和珅,这是千年不变的臣子恨、宿命!


花城看花


说到和珅首先将他和贪官联系在一起,和珅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大贪官,它的贪超出你的想象,她家中的银两甚至超过了国库。抄和珅的家时抄出的银两可以抵数年的国库收入,和绅的贪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和申并不是因为站错了队支持十一阿哥而被认定是大贪官,因为它的的确确就是一个大贪官。

因“贪”得祸!

和绅在乾隆朝时,是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理大臣。可以说是位高权重,这就为和珅的贪污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清朝那个有钱就能办事的时代,谁不想巴结一下有权势的人,所以说和珅的财源滚滚来!除了会贪之外和珅还有一项优点,那就是会巴结和迎合乾隆皇帝。据说因为和申长得十分像乾隆皇帝的乳母,而且又很有办事能力,为人圆滑。因此得到乾隆皇帝的重用。在乾隆朝能够屹立数十年而不倒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是如何的强大!乾隆帝对和珅也是万分爱护。虽然知道和绅爱财,但是对他的贪污行为却视若不见,充耳不闻!这就助长了和珅的嚣张气焰。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乾隆皇帝故意留着和绅,将它作为送给下一任皇帝的“礼物”,但是这种说法没有具体的史料支撑!虽然乾隆皇帝对她充耳不闻,但是新的储君嘉庆,得对和珅的贪污行为十分的不满,罪恶的种子从这里就开始埋下!



与嘉庆皇帝多有矛盾!

乾隆皇帝虽然对和绅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但是新君嘉庆皇帝对和绅是怎么看怎么不顺眼。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和砷和嘉庆皇帝有很大的矛盾冲突。和绅也多次从中掣肘!使得嘉庆皇帝对和绅越来越不满。在乾隆还在世为太上皇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矛盾尚且可以通过乾隆来加以调和。但是等到乾隆皇帝一死,两者之间的矛盾就爆发出来,嘉庆皇帝第一个开刀的就是和申,下旨杀了和珅并抄了和珅的家。在嘉庆帝没有继位之前,和珅支持十一阿哥,而没有站在嘉庆这一边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嘉庆拿和绅开刀,专杀立碑!

和绅在乾隆朝时,权力很大党羽遍布整个朝廷,而且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有很多朝中的大臣都是和珅的门生故吏。而且地方的很多封疆大吏总督巡抚,也都和和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继位的嘉庆帝将这些都看在眼里,若是不除掉和珅,估计嘉庆帝连皇位都坐不稳。因此和珅成为嘉庆帝的眼中钉肉中刺。

等到乾隆皇帝一死,嘉庆帝就以贪污的名义来处死和珅!而且将和珅的一些党羽也一网打尽。他这样做既打击了和绅在朝中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强了皇帝的权威,而且还增加了朝廷的收入。实际上是一箭三雕的好事。


欢迎大家在下方积极评论留言!


游史无终


和珅不是因站错队而被嘉庆皇帝裼死的,十一阿哥成亲王永瑆是个书法家,没有想板到嘉庆皇帝的意思,他的生活相当节俭,舍不的耗用银两,就是家里的马死了还要吃它的肉,这些都掠动了朝野,还传到了乾隆皇帝耳朵里,你想这样一位过着普通百姓生活的十一阿哥成亲王有野心吗?不可能的。

和珅在乾隆皇帝驾崩时,嘉庆皇帝要和珅寸步不离守孝,且在半月后被革职入狱,负责查办搜集证据的是大学士朱珪、王杰,在和珅家搜出银子二亿二千多两,开设当铺75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加上珍宝,古玩超过了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和珅之所以被嘉庆皇帝裼死,一,是乾隆皇帝留给接班人的一个重要礼物,乾隆看重他起初是因和珅酷似一个被深爰裼死的妃子,和珅生于175O年5月28月,时间上正和妃子死时对上号,认为和珅是妃子投胎转世的,加上和珅长的英俊帅气,眉清目秀,玉树临风更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爰,和珅也会察眼观色,淄须拍马,阿溲奉承,揣测乾隆皇帝心思,官运亨通,由一个皇上仪仗队待从一步步做到了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内务总管,翰林院学士,步军统领、领班军机大臣、领待卫内大臣等十来个职务集于一身。

和珅生于官臣之家,正黄旗,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家道败落在其父的妾子抚养送书才被老师做媒娶了直隶总督冯英康的孙女为妻,后又乾隆成了亲家,可说是皇亲国戚却落的49岁命归西天,耐人寻味是和珅在乾隆皇帝退位、嘉庆皇帝登基后的四年间,和珅一追随乾隆皇帝左右,在朝野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而压制了嘉庆皇帝,就是嘉庆皇帝惩罚盐官也被和珅得到当事人贿赂而向乾隆皇帝说情,终究被收回嘉庆皇帝圣旨而使盐官消遥法外,嘉庆皇帝为此对和珅狠的牙痒痒杀之而后快,故和珅在临死前说了7个字“悔不和先帝同去"。

和珃并不是以贪污受贿而处死的,因为在审讯时和珅招认钱财是武官送的,嘉庆皇帝不愿以把范围扩大难以收网就另替罪名把和珅裼死了,究其原因还是金银财宝呆成山而惹的祸,其次是位高权重.朝野视和珅为二皇帝,威震压主嘉庆皇帝不得不杀和珅杀一敬百,清除异己、政令通行,一朝君子一朝臣,和珅失去了主子也就失去了靠山和发挥的价值。

树大招风,风必摧之,人怕出名猪怕壮,和珅这么一个聪明的人饱读诗书,通满、汉、蒙、藏文字又对四书五经背对如流的人怎么不在乾隆皇帝在位时识时务者为俊杰激流勇退呢?也许命可保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