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唐开放的留学制度谈起,评阿倍仲麻吕定居长安时期的个人成就

当十九岁的阿倍仲麻吕第一次走进长安,这个世界上最大、最富足、最繁华的巨城让他激动得浑身发抖。

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奈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自幼酷爱汉文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去大唐学习和生活。

公元717年(唐开元五年),阿倍仲麻吕迎来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和筹划,日本第八次遣唐使团顺利从难波(今大阪)出发前往大唐,而阿倍仲麻吕早在几年前便报了名,并且成功通过选拔,成为本次遣唐留学生中的一员。

这一次遣唐使团规模空前,达到了557人,其中留学生和游学僧人仅占几十人,其余大部分均为船夫、士兵及派遣去大唐学习技艺的工匠和农夫。途中,阿倍仲麻吕结识了吉备真备,一个长他三岁,同为留学生的朋友。

从大唐开放的留学制度谈起,评阿倍仲麻吕定居长安时期的个人成就

唐风建筑


想成为遣唐留学生,没那么容易

在那个政治和文化双鼎盛的时代,不远万里来大唐求学的人很多。因此当阿倍等一干使团成员在鸿胪寺官员的引领下进入四方馆时,才陡然发现,如同进入了一个万国文化的大杂烩集市。

四方馆里挤满了新罗人,百济人,吐蕃人,高昌人,高丽人,还有很多来自更远的,阿倍已经叫不出名字的人种。他们肤色不同,样貌各异,却清一色操着蹩脚的大唐官话费力地交流。

《旧唐书·儒学传序》:“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

这些人是在努力练习大唐官话,没办法,外国留学生想进入国子监修习学问,首要条件就是能听懂那些软软的大唐官话。光听懂不行,还得会讲,顺畅交流是起码的要求。

否则,只能打道回府,与梦想中的国子监殿堂失之交臂。

国子监[jiàn]是大唐最高等学府,也是国内外无数莘莘学子心中的修习圣地。它的门槛很高,每年录取的学生人数也很有限,因此更不会因为这些外国留学生的身份而网开一面。

想成为国子监的学生,唯一的途径只有跟大唐的贵族子弟一样,考进去。

也就是说四方馆里的外国留学生们,首先会因为语言不合格刷掉一批,然后再经过几轮考试下来,真正有机会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幸运儿没有几个。

阿倍仲麻吕和吉备真备都很幸运,他们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国子监应届新生中的一员。

从大唐开放的留学制度谈起,评阿倍仲麻吕定居长安时期的个人成就

日本遣唐使船的行进路线


学习刻苦,才能坚持到最后

国子监学制九年,有六个专业学馆可选,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通常,来大唐留学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前面三个,因为只有这三个学馆才能修习到最顶级的经史类知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经史典籍数不胜数,把这些知识学到手,回国后学以致用,改变本国政治和经济状况,传播大唐文化,是所有留学生的责任。

阿倍仲麻吕选择了进入太学修习,攻读《尚书》(学制一年半)、《周礼》(学制两年)、《左传》(学制三年)、《仪礼》(学制两年)、《礼记》(学制三年))等儒家经典。

为了交流方便,他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叫做晁衡。

太学里的大唐学生,很多都是官宦贵族子弟,他们从小受家庭教化,饱读诗书,学识水平很高。晁衡想在人才济济的太学中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唯有尽量跟大唐学子多交流,向他们虚心学习。

为了克服母语语法习惯给学习汉文带来的桎梏,他必须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否则很可能半途而废,被勒令退学回家。

国子监管理严格,每届学生里被勒令退学或劝退的不在少数。根据我们能查到的资料,仅太和九年的一年间,就有7名来自新罗的留学生因犯错被遣送回国,而当年新罗留学生名额才不足十人。

唐文宗开成年间,国子监也曾大量清退渤海国的留学生。

唐朝清退留学生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

一、在限定期间未完成规定学业者,劝退;

二、连续三年考核成绩均为下等者,劝退;

三、犯有游荡、赌博、吵架、辱骂师长等过错,勒令退学;

四、学制九年里,无故缺课100天者,勒令退学;

此外,为防止外国留学生骚扰本地居民,大唐还通过律法对外国人行为加以约束。

《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意思是:在大唐境内的外国人滋事伤人,如果涉事双方都是同一国人,则按照当事人国内法律处理;但如果事情牵涉唐人,或者涉事双方国籍不同,就必须依照唐律严惩不贷。

总之一句话,来大唐学习可以,要足够努力,还要守我大唐的规矩,这就是大国的自信与气度!

从大唐开放的留学制度谈起,评阿倍仲麻吕定居长安时期的个人成就

电影中的晁衡形象,帅


留学的生活,衣食住行

晁衡很幸运,他不远万里来求学,恰赶上大唐的开元盛世。那个时期经济高度发展,社会空前繁荣,为了彰显大国气度,来唐留学的学生受到待遇也是空前的优厚。

学费全免,教材,免费提供,食宿,免费提供,甚至连上学期间的衣服也免费提供。

当然,这些待遇也不仅是留学生才能享受,根据《唐会要》记载,凡在国子监就读的学生,一应学杂费都是不用个人掏钱的,无论是大唐子弟还是外来的留学生。

大唐子弟的费用由国库列支,留学生则由鸿胪寺统一报销。

那是不是进了国子监的留学生就等于于捧上了金饭碗,从此在长安的九年时间再不必花一分钱了呢?

当然不是,回国之前,至少有两笔费用学院是不负责的。

第一,束修之礼。据《唐会要》束修之礼就是送给先生的拜师礼。

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礼于师。

倒不是国子监的老师们有多贪腐,一定要收了回扣才肯教授学生。汉文化讲究尊师重道,学生向老师奉赠拜师礼是礼节,但这笔费用大唐是不出的,需要留学生自己解决。

第二,留学生在学习期间的交友和游玩费用。

大唐风气是以诗会友,诗友们坐在一起总免不了要喝点小酒,因此想要在大唐交上几个朋友可能挺费钱,这笔钱学院自然也不能出。

除了以上两点,大唐几乎承包了留学生在九年中的所有花销,这种好日子一直持续到公元763年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经历了连年战乱,国力已见颓势,只能开始逐步削减国子监学生的日常用度。

日本著名书法家橘逸势曾随同第十六次遣唐使团进入唐朝学习,但仅仅不到两年,他便花光了从国内带来的生活费,只好申请回国。

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国子监)“所给衣粮,仅以续命,不足束修、读书之用。

足以证明,在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的后期,留学生的待遇已大不如从前。

从大唐开放的留学制度谈起,评阿倍仲麻吕定居长安时期的个人成就

日本的和服文化,唐味十足


成绩出色的留学生可以在大唐就业,否则,请回国

唐朝时期在朝廷做官的的外国人很多,比如契苾何力、仆固怀恩、阿史那思摩、李光弼、泉男生、李克用、黑齿常之等等一些人。他们虽然分属不同时期,投效大唐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在大唐得到了重用,有些还成了挽救大唐命运的功臣和名将。

对于国子监就读的外国留学生,大唐也给他们提供了一条可以在朝廷做官的捷径,那就是参加专门为优秀留学生开设的“宾试科”考试。

出于对大唐文化环境的热爱,晁衡在国子监结业后参加“宾试科”考试,并且高中进士,正式迈入了唐朝官场。与他同为学霸的吉备真备却不幸在考试中落选,无奈只好选择继续深造,并在公元735年携带大量典籍资料返回了日本。

顺便说一句,日本于公元629年第一次向大唐派出遣唐使,到公元838年最后一批遣唐使进入长安,前后经历了200余年。在此期间日本向唐朝共计输送留学生144人,而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的却只有晁衡一人。

晁衡进入仕途后,先是在太子宫左春坊司经局做了一名校书郎。这是一个对学术水平要求极高的工作,也是白居易、李商隐、元稹等唐朝名士都从事过得工作。

晁衡在担任校书郎期间,唐朝官府藏书的内容又了质的飞跃。

十九年冬,车架发京师,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经库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二卷,史库二万六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库一万七千九百六十卷。

如此巨量的书籍经晁衡等人精心整理校对后,成为大唐文史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藏,监察御史储光羲特别作《洛中贻朝校书衡》,用以表达对晁衡功绩的赞赏。

此后,晁衡由于品学出众,先后做过左拾遗、左补阙、仪王友、卫尉少卿等职务。公元752年,唐玄宗任命晁衡为秘书省的最高行政长官——秘书监。

从大唐开放的留学制度谈起,评阿倍仲麻吕定居长安时期的个人成就

唐风,流光溢彩


一生致力于唐日文化交流的引领和促进

身为秘书监,晁衡在整理史学典籍和促进唐日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

公元752年,也就是晁衡担任秘书监的头一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团来到长安。本次带队的遣唐使是藤原清河,副使竟然是晁衡的老朋友吉备真备。此时距两人第一次相遇,同乘一条船进入大唐学习,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

唐玄宗指定晁衡专门负责接待使团,并特许他带使团参观弘文馆、集贤院等国家藏书馆。

这些平日里戒备森严的藏书禁地,还是第一次对国外学者开放,可见唐玄宗对晁衡的信任和器重。

晁衡对唐日文化交流的巨大贡献,还体现在另外一件事上,他亲自促成了鉴真和尚的第六次东渡日本,也是鉴真屡次东渡唯一成功的一次。

借助晁衡在唐朝政界不错的口碑和声誉,日本使团在大唐境内畅通无阻,受到多方优待。使团工作完成出色,为唐日友好交流及汉文化的传播,都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力。

后记

顺利完成使团接待任务后,晁衡向唐玄宗提出辞职返乡,侍奉年迈的父母。

晁衡曾在十数年前向唐玄宗提出过辞职返回日本,但唐玄宗诚意挽留,只好作罢。

这一次唐玄宗感念晁衡孝心,总算同意了他的请求。

非但如此,唐玄宗还特意任命晁衡作为唐朝使节随同遣唐使团一起回国。

任命一个外国人作为本国的出访使节,史无前例,可见晁衡在唐玄宗心中的分量。

虽然晁衡的归国之路并不顺利,他所乘的首船触礁破损,被风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登陆上岸后又遭遇当地土人杀戮。两年后晁衡历经辗转逃回长安,170人的船队已经仅余十几人了。

不过晁衡的这一次归国失败,却引起当时长安文学届一次不小的震动和碰撞。

晁衡为人豪爽,喜欢交朋友,喜欢喝酒,还喜欢写诗,当时长安不少文学大家都是他的座上常客。其中又以李白、王维、储光羲、赵骅、包佶等人私交最好。

得知晁衡离京返乡,整个长安震动,大家纷纷设宴践行。席间杯觥交错,诞生了无数送别诗篇,其中以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和包佶的《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最为有名。

李白当时已经离京,没有赶上送行,却在不久后听说了海船倾覆,晁衡遇难的错误消息。悲痛之余,他写下了《哭晁卿衡》这一首不朽诗篇,其中的“白云愁色满苍梧”一句,即使相隔千年的现代人看起来,一样能深刻体会李白乍闻噩耗时的沉痛心情。

两年后,晁衡读到李白为他写的悼诗,百感交集,当即回作一首《望月望乡》。目前这两首诗分别镌刻在西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的两侧,供世人品读。


注:为了纪念阿倍仲麻吕在中日友好交流方面做出的伟大功绩,1978年至1979年间,中日两国分别在西安和日本奈良建了两座“阿倍仲麻吕”纪念碑,文中所提便是位于西安安庆宫公园那一座。

附: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我是爱读唐史的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记得关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