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被“成功學”猛誇的上市公司,不是一般的迷幻

作者|白小羽

近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令人血脈賁張的視頻,寫的是“創業板第一妖股”吉峰農機如何在3年內,淨利潤怒漲近50倍。

視頻介紹:2006年,吉峰利潤為103萬,到了2009年,這個數字輾轉騰挪飆升到5023萬,而營業收入更是高到不可思議,直接達到9.9億。四年上市,吉峰股價最高漲幅達到258倍。

這個成功學視頻觀看者眾多,主講人似乎想暗示看客,吉峰成績的可複製性。可當你想緊接著看具體操作時,視頻斷了,需要付費。

莊稼人王新明1998年開始做吉峰農機,十年登上科創板,上市一月就達到96.50/股的高價,成為科創板殺出的一匹黑馬。正當所有人期待他繼續創造奇蹟的時候,吉峰卻在2013、2014連續虧損兩年,站到了退市邊緣。

2015年後的吉峰農機一改之前樸實人設,各種五花八門的操作輪番上演。雖然股價一仍舊下跌,但王新明卻將2015的財務狀況從虧損的懸崖邊上“救”回來。從此時開始,吉峰的操作開始迷幻起來,掌門人王新明也越來越少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一切信息就像那個成功學視頻,外人不得其門而入。

2020 開年,王新明頻頻傳出“被迫減持”的消息,從這開始,吉峰臉上的粉飾終於掉光了。

殺出一匹黑馬來

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開市。首批28家公司同時上市,業稱“28星宿”。創業板規定上市首日不設置漲跌幅限制,作為新生事物,尖子生們上市首日紛紛大漲,最低漲幅就有75.84%,最大漲幅超過200%,平均達到106%。

但從次日開始,10%的漲跌幅限制迴歸,結果21支個股跌停,而這一天還在漲的個股只有兩家,其中就包括唯一漲停的吉峰科技。

而後股價不斷飆升的吉峰,一月就衝到96.50/股,漲幅超過30倍。吉峰上市時的85位自然人股東,一堆上千萬的富翁伴隨著“下一個蘇寧電器”、“創業板第一妖股”的名號站起來了。

2009年吉峰農機成了難得一見的黑馬,王新明就是這件事受益最大的人。

1985年,20歲的王新明從四川農機校畢業,出生於川東農村的他,對農機行業很有感情。計劃經濟時,農機的拖拉機手是很好找媳婦的。但隨著包產到戶政策落地,成片的農田被分成了豆腐塊,人均七分田哪裡用得著農機?

“包產到戶,農機無路”,成了當時行業內的真實寫照。

這天晚上,王新明睡不著覺了,吉峰農業來人請他回去掌舵,這都好幾次了。那是一個集體企業,王新明雖然參與創辦,但是一直沒有插手運營。但按當時國家整治機關辦企業的力度,他再不管,世上恐怕就沒有吉峰了。

多年來對農機的感情,把王新明往回拉。1998年,王新明讓妻子一人執掌賺錢的醫藥公司,自己則重新接手吉峰農業。

雖然打算接手,但是王新明並沒有直接回去,而是用自己控股的吉康農機收購了吉峰農業的社團法人股,然後將新公司改名為吉峰農機。

從這就可以看出,王新明可不是什麼傻白甜,體制性衝突會引發多大的損失,翻翻《激盪三十年》就知道了,那裡面多的是案例。

雖然公司有了,可這還只是長征第一步。在那個談不上用戶體驗的年代,農機的客戶就是農民,農民的想法很簡單“誰家便宜就買誰家的”。價格戰無處不在,行業毛利率不到4%,人才留不住,公司做不大。這一系列的問題都亟待王新明去解決。

農機不賺錢就先靠賣農用車活下來,大家都賺不到錢,那就只有先活下來,才有氣力等東風。

吉峰靠賣農用載貨車活到了2001年,這時候王新民突然就成了四川地區的行業老大,原因無他——前面6家國有農機公司都破產。嘚,農機界錦鯉“王超越”實錘。

當然,在這之前,王新明也試過很多辦法拓展銷量。什麼地方分公司啊,農機大超市啊,五花八門的招都快試完了,但農村的“熟人社會”,同等條件下外來商戶確實打不過地頭蛇。終於王新明嘗試了最後一種新辦法。

2002年,王新明開始嘗試整合重組。吉峰控股了雅安地區的一家龍頭經銷商,第二年,又把手伸到了涼山。從資金上控股地方經銷商,地頭蛇一下子成立自己人,投資回報數據也很好看。嚐到了甜頭的王新明堅定了整合重組的戰略。

靠著體量第一的綜合實力,王新明迅速佈局市級的分公司。到2003年的時候,王新明已經在四川省內的二級城市開了8家分公司,而吉峰也變成了事實意義上的家族企業,王新明的弟弟、妹妹些都在地方分公司賣農用載貨車。

有了名頭,但事實上還是缺錢。衝量開市場的王新明在2003年再次號召股東集資,以王新明夫婦為主的28個自然人股東又向吉峰投入了近165萬元資金。而此時的王新明才以個人股東的身份走向前臺,慢慢變成吉峰的大股東。

但總是不盈利也不是辦法,高度同質化的商品,僅靠價格戰搶佔市場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銷售額再高,也沒辦法增加利潤佔比,正當王新明抓頭撓耳之際,上面的東風終於到了。

瞄準補貼奔上市

2004年11月1日,農機補貼政策終於下來了。農機依舊不賺錢,但是補貼機就不一樣了。

從這一年開始,政府開始對農民購買指定品類的農機發放補貼,而且補貼額連年巨幅增長,從當年的幾千萬上漲到2010年的155億,下發的補貼越來越多,輻射的農機品類也不斷擴大。

有了東風,王新明也緊跟步伐,造出了趕著吉峰奔向上市之路的“三駕馬車”。

第一步就是就是從農用載貨車的岔路上調轉槍頭,直接瞄準補貼機。

九鼎做過一個統計,說2004~2008年5年間,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9.7億元,帶動農民投入373億元,拉動農機工業銷售產值443億元。相當於國家投入1億元,農機工業銷售產值6.35億元。這簡直是國家出錢造農機,王新明還能不懂嗎?

從補貼上拿到了硬貨,下一步就是拿地盤了。

到一個地區,就直奔當地的前三經銷商,哪家同意合作,就和哪家一起成立合資公司,吉峰佔51%,對方佔49%。靠著這種方法,王新明迅速將攤子鋪大。不僅如此,合資公司成立之後,吉峰要求川渝所有的二級城市都有子公司,從二級市—縣—鄉,每一層都有“自家人”,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梯級連鎖網絡”。

到2006年底,吉峰基本完成了在四川21個地級城市的佈局,其中90%都是通過整合加盟商的方式進入。

到2009年,吉峰農機在四川農機市場的份額已經突破50%,補貼機的市場份額也達到了70%以上。

黃的和白的都有了,但是還不夠。吉峰這時雖然銷售收入上去了,但是淨利潤還是不到位,於是披著“互利共贏”袍子的第三架馬車——服務,站出來了。

早在1998年,王新明正式接手吉峰的時候,他就做了調研,發現了農機行業的服務和售後問題。但是當時農機利潤薄得可憐,哪裡還有錢提“優質服務”的事,再加上同質化競爭嚴重,產品提價也就無從說起了。

但在2009年前後,情況不一樣了。

此時的吉峰已經是全國TOP5農機制造企業的四川獨家代理商,同質化自然就談不上了,再加上優質的售後服務這最後一架馬車啟動,很快吉峰就把毛利率,從原本的不到4%提高到了13%以上。

“只有大流通才能匹配大製造”,王新明當時對中國企業家記者說。

三駕馬車將吉峰農機拉至2009年登上科創板成為“28星宿”之一,並且上市兩年後一直延續快速增長勢頭,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81.80%、32.23%。甚至在2010年、2011年進行資本公積轉增股本,兩次10股轉增10股的慷慨分配。

恩,很有蘇寧電器內味兒。

保殼的數字遊戲

企業就像一襲華美的袍子,背後爬滿了蚤子。

如果說2011年業績增長率只有個位數時,已經發出了警告,那麼2012年淨利潤斷崖式暴降81.74%,而後兩年的鉅虧1.4億、3.8億也是應有之意了。

暫時的虧損並不重要,京東、國美、瑞幸那個不是一邊虧,一邊漲的。但吉峰卻並沒有這樣的好心態,王新明的行為在吉峰虧損之後越發迷幻起來。

吉峰以服務為驅動利潤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但眾所周知,服務並不好做。吉峰在上市之前,銷售費用一直在6%以下,隨即便開啟了銷售費用一年一漲的操作。上市破6,第二年7.46%,第三年8.77%,第四年9.65%,到了2014年,終究是突破了兩位數,達到了10.91%。

銷售費用上漲,應該會反映到銷售額上來,但在吉峰這兒,並沒有這個說法。

2012年,吉峰銷售費用暴增117.24%,金額達到12545萬,而淨利潤的降幅卻超過8成。結果,吉峰給出的處理手段是——隱藏2012年上半年銷售明細。要知道前後一年的同期披露都很詳細。

2012年成為吉峰農機的轉折點,不僅利潤暴跌,披露不明,還未之後兩年的鉅虧埋下伏筆。但是,經歷過兩年鉅額虧損之後的吉峰並沒有學乖,反而在退市的邊緣,爆發了前所未有的“創造力”。

財報顯示,吉峰2015年第一季度不僅管理、銷售、財務費用較上一季度銳減1.4億,前腳計提資產損失2.8億就直接“回饋”,毛利率史無前例的站到了17.69%的高峰。2015年只有68萬盈利的吉峰,一番猛烈操作之後,堪堪保住了“殼”。

無獨有偶,這樣的數字遊戲更讓吉峰變得越來越迷幻。

舉個簡單的例子。2015年5月,吉峰以交易價14875萬元購買吉林康達85%股權,平均每個點花了175萬。而就在此前一個月,吉林達康才以5720萬的價格轉讓了65%股權出去,平均每個點88萬。前後不到一個月,價碼增加了一倍。

你品,細品:要是吉林康達真那麼趁手,之前為什麼要低價出手?不到一個月價格懸殊一倍,這樣的高價併購在2015年扭虧為盈的戰果中,佔比多少?有多少貓膩?

業務接連受質疑,後院也不太平。

吉峰做補貼機生意,對於政策的依賴性非常高。2012年,國家改變補貼政策,從差額到全額全線滑坡,這就是第一大利空。

遙想當年吉峰盛極時期,王新明連同一眾高管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鄧永華所言:“當時我看不懂吉峰要怎麼運作,感覺好像就是有點政府關係,能拿點補貼……”將這句話作為前因,或許就不難想象吉峰2012、13年頻發的“騙補”、“行賄”案了。分公司有樣學樣,但做事不精細,吉峰不但聲譽受損,連當時的債權申請都被一一否決。

王新明拆了東牆補西牆。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靠整合兼併起家的吉峰,開始賣股份了。從長城到南充,從廣西到漢中,從重慶到泗洪,一路下來不知道多少子公司股份被放到了王新明的展銷臺。長城32%的股份,1元/股的價碼當真是賤賣,“優化公司資產”居然有了高入低出的新操作。曾經“買買買”的激情,只有王新明圈地的時候能看見一二。

說起來,自2015年之後,王新明作為吉峰農機掌門人鮮少在公開場合、平臺發表意見,反倒是行走在各大券商質押股權的身影層層疊疊。前段時間王新明及其家人更是爆出近50條減持或被迫減持的股權變動,吉峰農機的資金流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情況?

3·15在即,吉峰能更應景一點嗎?

這家被“成功學”猛誇的上市公司,不是一般的迷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