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最近一直讓我頭腦的事就是在家輔導孩子學習,一個兒歌、幾個拼音字母,教了幾遍,孩子還是記不住,我也深切感受到老師的辛苦了。有沒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呢?於是我帶著這個問題查找了許多書籍,最後終於找到了這樣一本講更高效學習方法,更有效記住知識方法的書,那就是《認知天性: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


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原來我們一直以來所做學習方法都是錯誤、低效的,比如你學習時是不是習慣反覆閱讀多遍課本內容,然後進行大量的、集中的練習以求鞏固我們剛學到的知識,你看書的時候是不是喜歡在書畫線、做標記,有的同學還喜歡有各種顏色熒光筆在書上,一本書讀完後就像一本圖畫書一樣五顏六色的,特別好看,誰看了都會覺得這個看書真認真,他肯定把這本書都學好了。但實事情況並非如此,也許你會和我教孩子學習有深刻體會,重複閱讀也好,大量練習也罷,該記不住還是記不住。

我上學時也是跟大家一樣,通過反覆閱讀、大量集中練習來學習知識的,但科學家進行大量的實驗、測試、統計後,發現反覆閱讀對我們的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的。因為持續地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已經記住的錯覺,尤其是我們用熒光筆在書本劃各種彩色的線條,你劃完以後就覺得自己似乎已經記住了。

既然反覆閱讀沒有效果,為什麼我們還一直在使用這個方法來學習呢?

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接受這樣學習方法的建議,回想下我們上學時,身邊的人、老師、家長都在不斷地強調,你學不會就把它多讀幾遍,多寫幾遍;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對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暢閱讀,就會造成一種假象,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閱讀的內容。兒子在跟著媽媽重複讀了幾次,就覺得自己記住了,便主動要求我給他拍視頻交作業。可是我一打開手機對準他時,他就在那兒“額,。。。。。。額”個不停,一句也背不全,原本只有4句話、10幾秒的兒歌硬生生地被他背出了54秒。這就是在他反覆閱讀幾遍兒歌就產生了自己記住的錯覺。


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上學時,你是不是特別討厭一種人,那就是明明感覺他整天都在玩,課本上比臉都乾淨,但每次考試卻總能考出好成績;反觀我們每天恨不得24小時都用來學習,課本也是記滿了筆記,練習也是做了不少,可是一考試就不理想,感嘆自己不夠聰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樊登老師就曾講過他上學時的經歷。上學是他就是典型的書本比臉乾淨的同學,但他並不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聰明,而是他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其他人的方法更好更高效。

那是什麼學習方法呢?回想,原來樊登每次學完就把書本放一邊不管它,然後過陣子他會拿出一張白紙,靠回想把書本中內容,在紙上畫出腦圖。

這讓我想起昨天教兒子兒歌的過程,剛開始是我媳婦教兒子讀了好多遍,包括把每一句的拆解、相同的、變化的內容都跟他講清楚,領著他又讀了幾遍,可一輪到他自己背就不行了,一句話說半天,還說不完整。我湊過去年了一遍兒歌,便嘗試去教兒子,我很意外自己居然能一次就把兒歌背出來。現在想想,我在說出兒歌的過程,其實就是我在腦子裡回想出來,甚至兒歌的文字怎麼排列,背景是什麼顏色都有。我是把我看到兒歌的那整個場景回想出來了。

當時並沒意識到什麼,現在才後知後覺,太可惜了,如果上學那會兒,我能參悟到這個學習方法,也就不用那麼費力地學習了。


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可是回想為什麼是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呢?

那是因為學習這件事,它分兩步完成。

第一步:把輸入的知識形成短期記憶。就像我們上課聽老師講,看書,閱讀等都屬於這一步;

第二步:大腦對短期記憶進行整理,轉化成長期記憶。在完成第一步學習後,我們的大腦並沒停下來休息,而是會用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天的時間,來對新知識進行整理,並轉化成長期記憶,一旦形成長期記憶就很難會忘記了。

但是在大腦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的過程,會產生很大的損耗,通常會有70%以上的知識無法形成長期記憶,換句話說,也就是我們每次學習的新知識只有不到30%的內容會形成長期記憶被記住,剩下的大部分都會被忘記。

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了反覆閱讀為什麼會效率低下,因為反覆閱讀是在加強第一步,知識輸入的過程,你輸入再加強沒用,到了第二步還是會有那麼大的損耗。


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因此,我們想要更高效的學習就是要想辦法降低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的損耗。其中,主動檢索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什麼是主動檢索?其實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回想,通過回憶學過的知識,把它們從大腦中提取出來。

我們一直覺得只有先把知識記住了才能回想起來,事實恰恰相反,主動回想學過的知識,會讓大腦進入活躍狀態,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而訓練檢索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就包括我們平時最常見的考試。

說起考試,我們總是又恨又愛,一方面考試是我們學習效果的一個檢測,能讓我們瞭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有多少;另一方面,考試完了學校、班級就會按成績排名次,還要開家長會。

如果我們能拋去其他壓力,單純看待考試的話,它就是一個很好訓練檢索能力的方法。因為你在考試時,面對試卷上的考題就會主動去回想我們相關的知識,這就是主動檢索的過程。我們平時不一這非要等到考試才能訓練檢索能力,也可自己給自己考個試,比如合上書本畫個腦圖,閱讀完課文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還在靠重複閱讀來記憶知識:學習主動檢索記憶才會更高效

《論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學習也一樣,學習方法就是我們的利器,一定要重視,既然有了高效的學習方法,我們又何必抱著低效的方法不放呢?就算我們現在學習的壓力小了,但還有我們的孩子,難道他們還要讓他們重蹈覆轍麼?就像學習寫作,就得先學習寫作的技巧、方法、格式等,所以我們或教會孩子學會高效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習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