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外形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呢?(如人外貌身材和內在氣質)?

劉智華


中國書法是一種最純粹的線條藝術表現,從文字早期的甲骨刻字或是鐘鼎銘文,是一種刻意用線條表達象形抑或會意的符號。甲骨的線條帶有一種“巫”的神秘感,外形的結構還處於初創期,有一定的規則但未定型。發展到商周的銘文時,文字的線條表達了一種“神權”感。各個“開化”的“部落”有了各自的體系和規則,一路發展至戰國,形成了“七國文字”,直到秦始皇統一文字,才第一次在文字結構上有了真正意義的體系與規則,那就是小篆。

目前認為的書法其實就是秦統一之後發展下來的“狹義”書法。但秦朝的統一文字篆書因其不利於書寫及推廣而被隸書所取代,隸書的發展才真正發生了漢字書法的演變和規則。《石門頌》是一篇極其重要的作品,它上乘篆書,下啟後世之書法。

如刻意要說書法之結構,雖不能知曉自何人起,但鍾繇是一個不可不提的人,後世的“二王”能脫穎而出皆得益於鍾。傳至盛唐“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張旭,懷素,顏真卿,柳公權等等等等……”唐人法度結構森嚴。後世宋人如“蘇,黃,米,蔡”打破前人法度,追求意趣,強調個人主觀表現,凸顯了書法結構之下的韻味。(後世書家層出不窮,餘不在置言。)

最後總結一下個人片面的看法與建議,如能對你有益便好。所謂書法之結構則如同武術之功架,功架之形貌勢必通過訓練則能相仿,如同公園之中眾人皆操太極,望之形貌幾乎皆同,然,實際之中,得法之人其氣韻則大不同,書法亦是如此。如問之,結構重要還是氣韻重要,結構是死的,如能把死的結構運用至活,那便是氣韻生動了。

所以“氣韻”是書法最終所追求的。



假顧問


學習書法,首先把形寫準確重要,然後以形寫神,只有先有形才能後有神。這裡所說的神就是提問者所說的氣韻。

準確無誤的把形寫準確,才能完全學到範本精華,如果學習中一味追求所謂的氣韻,而忽略了形的準確性,那麼這種字就是我們所說的江湖體無疑了。

因此書法的外形很重要,它來源於反覆的臨帖。而臨帖不僅要精臨,還要時時複習,以達到強化記憶和溫故知新的目的。臨帖不深,對帖的深意瞭解不透。只是浮光掠影。多次反覆的臨帖,就會逐漸領悟其中的精華。比如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臨《張遷碑》達到幾百遍,就是這個道理。

王澍《論書剩語》中說:"臨古須是無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與古人相消息。″意思就是臨帖需要先把自己的思想歸零,一旦老想加入自己的個性,即提問者所說的氣韻,那麼就會與古人的書法越來越遠。

因此書法首先必須講外形結構美,只有外形結構精準了,氣韻自然就會出現,正所謂筆到意到。






校傲臨風(書畫)


一般情況下字形重要,看人看外表,說一個人字寫得好,當然第一眼就看字形結構。如果想達到到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字形與氣韻同樣重要,甚至氣運更重要一些。一個書寫者字形寫的好,又有相當的氣韻,那就是高手了。



詹順清書法


書法的外形結構與內在氣韻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一幅書法作品的氣韻猶如一個人的風采,是藏於書法藝術形式中的內涵,也就是書法作品的章法佈局、筆畫結構、墨色濃淡所表現出節奏韻味和作品的氣味風度。氣韻生動,姿態萬千,章法參差錯落,造成一種生動活潑、神彩飛揚的藝術美的境界。

書法的外形屬於結構範疇。歷來書家都講究形體美,形體或長或方,或園或扁,或肥或瘦,千姿百態。如顏書字形較肥大,歐書形體較瘦勁,柳書形體挺拔清勁。看一幅書法作品的形體美不美,既要看每個字的形體結構,也要看統一中是否有變化,結體、點畫不雷同,肥瘦適當,風姿瀟灑,達情儘性,神彩飛揚。

故外形美而氣韻生,二者兼融才是最美的。




手機用戶墨海聽濤


書法的一切意境皆蘊藏在線條(包括計白當黑)之中,它首先是視覺藝術,靠形貌來承載,其內在氣韻也是通過“外形結構”來詮釋的。因此,不能輕看了書法的“外形結構”,關鍵是看你要把“外型結構”解構到哪一層。

書法的氣韻神采以有形的“書跡”來體現,但它是高度抽象的東西,是超越外形結構本身的藝術昇華,源於有形而高於有形。正如一個人,外形是軀幹,內在是靈魂。

對於書法學習者而言,在學習途徑上是先抓有形、後養氣韻。有形的往往易於仿摩,也是技法技巧中最可學的部分。當技能的累積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研學的重心則須逐漸往氣韻神采上傾斜,突出修煉“無形”的境味。

綜上,書法中的外形結構與氣韻神采都很重要,二者相生相隨互為依託,故此,最一流的作品肯定是神形兼備的。從書法學習的角度看,初學重在抓其形,後學重在礪其氣,不同的書學階段有不同的學習重心。從書法藝術的內在品質而言,氣韻是超脫有形之外的抽象,它源自有形而高於有形,也是書法研學的至遠命題與終極目標。

淺談。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書法沒有了氣韻如同沒有了靈魂

書法氣韻的藝術價值之所在

  “氣”的本質是“信息——能量——物質”的統一體,深入挖掘“氣”與書法形態的微妙關係,從而為掌握書法結構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書法貫“氣”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動,更顯氣韻之美。氣韻貫通也稱血脈連貫,是章法美的一個重要內容,唐代張懷瓘曾講到:“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惟王子敬深明其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繼前行之末。”意思即是說書法中單獨的每個字都是一氣呵成,氣韻自在其中,自成一體的基礎上,氣韻相互貫通成一行、多行。書法藝術是線條藝術的視覺表達,自然要求線條的節奏變化不斷豐富,線條運動構成單字——成為韻律節奏變化的一個結點,它本身構成一定的空間節奏模式;而空間節奏,準確的說,指的是被漢字筆畫分割的空間所形成的面積、形狀的變化,這是由個人的審美趣味、書寫技巧、心理狀態等所決定的。眾人皆知的書法名家王獻之更是高人一等,能為“一筆書”,他將書法氣韻貫通這一章法美髮揮到了極致,筆意連綿為人所讚歎。把氣韻想象成一條無形的線,每一個字就如同一顆珍珠,用線把珍珠連綴起來成為完整的藝術品。氣韻雖然無形,但從古今名家的書跡中,顯然可以感覺到它實實在在的存在。

  影響氣韻的因素很多:筆法上的瞻仰起伏、輕重徐疾和行筆走向;字體結構的向背聚散、欹正疏密、大小參差;章法上的左右呼應,上下承接和虛實安排等等。正如朱和羹在《臨池心解》中所言: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成一片,方為盡善盡美。即此退之數字,數行,數十行,總在精神團結不外散。書寫空間自然成為氣韻的載體,然而,書法作品中被分割的空間並不會產生流動感,如果說某些形狀的空間(如帶有突出銳角的塊面)有一定的運動趨勢,作品中複雜的分割早已把各種運動趨勢相互抵消,空間的運動只有依靠線條運動的暗示;單字分立的空間只是在線條運動的引領下做跳躍式的行進,雖然也有特殊的情趣,畢竟缺乏暢通無阻、激流勇進的氣勢。不過在長篇書法中,相鄰單字內外部空間融為一體,再也不會讓人產生坑坑窪窪的感覺,它變成了暢通的合川,空間的流動和線條自身的流動疊加在一起,滔滔汩汩,混忙一氣。雖然此刻節奏變化還不很強烈,但已經為前方奔騰跌宕的河段做好了一切準備。

  書法的章法精髓——“氣”在當下的文化背景下,形式更加自由、內容十分開放、涉及範圍逐漸兼容。首先書法中的“氣”在物質層面上可以理解為:書寫中要屏住一口氣,落筆猶如高山墜石,力度非凡,迅猛無比,形態肆意;接著是行筆,順勢而下,接落筆的餘力馳騁於平原,形態要求飽滿、豐富;之後的末尾收筆十分重要,力挺回峰、藏龍臥虎,勢態嚴謹,特別是在寫具體的某一個字時要一氣呵成才有氣度,更顯完整性;例如在小篆中,圓鼓鼓的墨跡隨筆尖流淌於宣紙的空間之中,隨氣息變化產生形體變化;更有甚者,在唐代草書張旭的《千字文》殘卷中:某些極度誇張的筆畫具有特殊的分割和引帶作用,筆畫密度懸殊,空間並置靈活多變,而且作者常常把一個字的左右部分距離拉開,處理成不同密度,這使得作品氣象開闊、氣韻十足,空間節奏層次豐富。







SUjun00111


有人問同樣一幅書法作品,為什麼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樣?是的,同樣一幅書法作品,不同的人會給出不一樣的評價,這主要是由於個人的審美不同取向造成的,而大部分人的審美取向來自於日常的經驗,看的某一類作品多了,自然就會喜歡這一類的作品。

這個就像我們味蕾,它是有記憶的,我們小時候一直吃某一樣食物,味蕾就會產生記憶,長大了就會覺得這樣的飯菜是美味,所以才有媽媽做的飯是最好吃的說法。

所謂的眾口難調也是這個意思,每一個的口味都不一樣,一頓飯是無法滿足所有人的口味的。

欣賞書法作品也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看到的書法作品不一樣,對於書法的認識也不同。我高中剛學習書法的時候,把寫的字拿回宿舍給舍友看,被一位舍友狠狠的批了一頓,他認為我寫的太細了,根本不叫書法,他經常跑去老年大學書法班玩,見到的都是那些大爺寫的粗重的顏體,他就認為那樣的才是好的,楷書就要寫粗一點,寫胖一點。

但是,由於他接觸的書法作品也不多,只能認識到這一點,並不知道其實不管是粗還是細,並不是評價書法的標準,無論粗還是細,都有好的書法作品,顏體可以厚重,瘦金體可以瘦硬。從這個也可以知道,個人的經驗未必是對的,這決定於你看到的作品的質量的好壞和數量。

不管我們每一個人的口味是否相同,但是書法總是有標準的,只有符合這個標準的審美才是好的,就像我們有自己的口味,真正的美食有它的共同的標準。

書法的標準是什麼呢?書法的標準就是古代留下進來的經典的書法碑帖,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僅僅在生活中看到一些現代人的書法作品,那麼你的審美的經驗就未必是對的,做出來的好壞的判斷也是不準確的。

真正要懂得書法,懂得書法的欣賞,還是要去臨帖,去練習,去看古代優秀的書法作品。


渺渺無蒍


不同的階段在乎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對於學書的人來說,剛開始注重的當然是外型形,沒有練到一定程度根本不明白什麼是氣韻,也就談不上重不重要了。

對於看客來說,不懂的人只是看好不好看,字形結構就是他們所關注的。懂的人看的是章法,氣韻,個別字的變形可能是為了整體效果的統一。

所以外形結構和氣韻同樣重要性,不同的階段關注點是不一樣的。到了一定境界,你在乎的就不是好不好看,而是耐不耐看了。就好比剛剛認識一撥同事,開始會對外貌身材好的有好感,時間久了看的還是內在的涵養。



瀚墨堂墨升


書法,顧名思義,書為外形,法為氣韻,兩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結合,才能體現書法的美,或亭亭玉立或粗獷奔放等等。初學者外形結構是必修之路,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外形不修,首先就失去書寫的神,天才除外。後果就是字體筆畫書寫時意念不合,容易失去興趣,甚至會產生書法不過如此的臆想,認為自成一法,得來容易。凡名家作者,書法運筆軌跡都有章可循,他們初學時,外形結構臨摹不少,在書寫時又善於運用思考,善於取長補短,加上名師指點,有頓悟的習性。書法,於中國漢字是形式美多些,真正的名家書法,均是在浩瀚的傳統書畫圈裡刨根問底,對各種技法瞭然於心,最後再結合閱歷、心境、感嘆與眾大家中,一筆驚人脫穎而出。

筆者有一位同學,學書已有20多年,現在每天練習楷書多幾尺。有幸和他聊過幾次,他有句話說的好:中國書法是萬物生長的精華,是中國人抒情的誠心之舉。我大概體會是書法藝術孕育與自然,發展在恆心。所以,初學者練習臨摹外形結構就是對自然、對書寫的敬畏,氣韻的展現是對運筆手法一氣呵成的精煉之筆。




欣欣大向榮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傳承幾千年,從甲骨,鐘鼎,石鼓,大篆,小篆,漢簡,魏碑,楷書,行書,草書等,都是在不斷前進、演變。但不管如何演變,中國字的字體、結構等,始終貫穿在一根主線。象形文字的演變,形象思維的進化,字形美的再創造等,但是,“字”的本身永遠沒改變。一個十幾億人都會認識的字,書家要去表現出一個字的美感、內涵、情感、意境……是多麼的不容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