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本事高超的公孫勝,為何率先離開了梁山?和宋江有關嗎?

清山雅舍


我認為有關,

第一,公孫勝梁山四哥的地位被架空,他自認為已沒有繼續留下的必要。經過征討遼國、田虎和王慶等一系列戰爭磨合,梁山集團實際上已分化整合為宋江和盧俊義兩個集團軍。宋和盧屢屢分兵作戰,這兩支集團軍的成員越來越固定,基本形成了兩條平行線。宋江軍團這邊,宋江是主帥,吳用是參謀,一正一副;盧俊義軍團這邊,盧俊義是主帥,朱武是參謀,同樣一正一副。這樣的權利分配顯然不能令公孫勝滿意,他這個梁山四哥和集團常委實際上已被架空,變得有名無實。公孫勝的作戰指揮權甚至還不如朱武,如入雲龍這般的血性漢子哪能受這等窩囊氣,乾脆一走了之。

第二,宋江的政治路線與公孫勝的革命理想相差太大。公孫勝是一個極富革命理想的同志,他劫生辰綱不是為了自己富貴,而是為了獲取革命建設所需的資金(出發點遠比一同作案的劉唐和三阮之流高尚得多)。公孫勝理想中的梁山既不像晁蓋主導的那樣毫無遠景目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當一天強盜搶一天劫,也不像宋江主導的那樣一門心思走招安路線。從公孫勝的宗教身份看,他的革命理想應該如其前輩張角和晚輩洪秀全那樣轟轟烈烈並驚天動地一番。走強盜路線和投降主義路線是為公孫先生所不齒的,理想不能實現。留之無益,因而他有了兩次脫離組織的經歷,並且第二次已下定決心不再回頭。


農民小商商


公孫勝在水滸一百零八將中名列第四位,地位尊崇,本領高強,但是在追隨宋江打敗方臘之後,為何率先離開了梁山?

《水滸傳》中有一位神仙似的人物,那就是羅真人,羅真人是公孫勝的師傅。據羅真人所給出的官方消息,公孫勝追隨宋江,被朝廷招安,並不是為了追求封妻廕子,加官進爵。而是命中註定有一段與眾兄弟的情分。因而在宋江攻打方臘取得勝利之後,公孫勝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於是辭別宋江迴歸羅真人身邊。

宋江曾經陪同公孫勝拜見羅真人,羅真人在送別宋江時,對宋江提出公孫勝將會在幫助宋江攻打方臘勝利後,辭別宋江:

“將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稟。這個徒弟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遠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今俗緣日短,道行日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相辭,卻望將軍還放。

也就是說公孫勝在完成攻打方臘的任務後離開梁山,是公孫勝早命中就定好了的,公孫勝並不稀罕朝廷的所賜的封賞,正是公孫勝的不貪戀紅塵富貴,才得以善終。

但是,《水滸傳》的讀者們卻因為不滿宋江的力推招安,致使梁山英雄紛紛喪命的行為,對公孫勝的離開進行另一種解讀,那便是公孫勝在宋江架空晁蓋取代了晁蓋之後,對宋江心生不滿,早有離開梁山之心。

而羅真人又能夠能掐會算,也算出公孫勝命中有此一劫,因此早早的要求公孫勝在取得大功之後急流勇退,以保天年。而在經歷攻打方臘時,眾兄弟死的死殘的殘,公孫勝也心灰意冷,頓悟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於是,在攻打方臘取得勝利後,辭別宋江,飄然遠去。


萍風竹雨123


入雲龍公孫勝,梁山座次第四位,與吳用一同作為梁山軍師,參贊軍機要務。按說這樣一個元老級的人物,不應該輕易拋棄自己辛苦打下來的事業,那麼公孫勝為何會率先出走,而且還走了兩回,這其中是否與宋江有關聯呢?

一下樑山

入雲龍公孫勝本是一個道士,拜於紫虛觀羅真人門下。他不甘一身本事無用武之地,於是便下山與晁蓋等人謀劃了“智劫生辰綱”事件,並且大獲成功。

之後,他又幫助晁蓋“火併”王倫,一舉創下了這梁山基業,成為了新一代領導人之一。

可是不久後,梁山好漢劫法場,救宋江上了梁山。這時,公孫勝藉口回鄉接母親,然後竟是一去不復返了。

這太奇怪了,按說他作為第二代梁山創始人,擔任軍師,座次也高,正是一展宏圖之時,沒道理突然離開。那麼,公孫勝到底看到出了什麼問題呢?沒錯,就是宋江的到來有問題。

公孫勝作為一個有著高尚俠義情懷的道士,本身就比其他人看得更加通透。

他看出了宋江表面客客氣氣、禮賢下士,實則是狡詐虛偽,拉攏人心,頗具野望。

本來這也不算是錯,因為公孫勝也是一個有野心有抱負的人。但問題是他和宋江的野心不同。他的野心抱負是安濟天下、福澤萬民,可以說是一個有大愛的高尚道士。但宋江的野心確是在官場名利上,明顯還是想通過招安迴歸官場。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宋江本就是文吏出身,怎麼可能甘心一輩子做賊。

但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當公孫勝發現宋江一來便有喧賓奪主的架勢時,再看看胸無大志的晁蓋,他看明白了梁山的未來與理想相差太遠了,所以他毅然找了個藉口離去。

二下樑山

公孫勝原本離開梁山回鄉,但是宋江在攻打高唐州救柴進時,被高廉用妖法打敗。沒轍的情況下,派李逵和戴宗去請回公孫勝助陣。

原本公孫勝是不願意回山的,因為那時宋江欲招安之心已經昭然若揭了。但一方面是戴宗的態度十分誠懇,另一方面是他的師傅羅真人算定他塵緣未了,還需在人間歷經此劫。但臨行前,羅真人賜予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意思就是讓他打到幽州就要停下,到了汴梁就可以回來了。

最終,公孫勝依照師傅的指示,在打完遼國、田虎、王慶後,徵方臘前再次離開了梁山。

公孫勝雖然選擇離開,但是他對於梁山兄弟還是很有情義的,不但在危難關頭出山相救,還幫助梁山培養了一個後備法師樊瑞。只是,他境界太崇高,看得太通透,知道梁山勢必難成大事,晚景不保,所以也就不再強求,歸隱潛修。


三味翁童


水泊梁山入雲龍公孫勝是一個能夠呼風喚雨降妖驅魔的人物,他和晁蓋、吳用、劉唐、三阮白勝一起劫了生辰綱,又一起上了梁山。但他又率先離開了梁山,和宋江有關係嗎?



公孫勝第一次離開離開梁山,是在書中第四十二回:

第三日,慶賀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動公孫勝一個念頭,思憶老母在薊州,離家日久,未知如何。眾人飲酒之時,只見公孫勝起身對眾頭領說道:“感蒙眾位豪傑相帶貧道許多時,恩同骨肉。只是小道自從跟隨晁頭領到山,逐日宴樂,一張不曾還鄉。薊州老母在彼,亦恐我真人本師懸望,欲待回鄉省視一遭。暫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以滿小道之願,免致老母掛念懸望之心。”

從這段話我們不難看出,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真的是因為離家日子久了,掛念母親和師傅羅真人,跟宋江毫無關係。“忽然感動公孫勝一個念頭”是作者說出來的,是畫外音,如果真是因為公孫勝看不慣宋江所為,要離開梁山,作者會直接說明的。而且,那時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的時候,宋江是剛到梁山,自己還沒有站穩腳跟,即使他有架空晁蓋的想法,也不可能實現。所以公孫勝第一次離開梁山就是掛念母親,跟宋江毫無關係。



公孫勝第二次上梁山,是戴宗李逵去請請上山的。走的時候他師父有這麼一段話大家看下。

羅真人道:“……吾今傳授與汝五雷天罡正法,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休被人慾所縛,誤了大事,專精從前學道之心。汝應上界天閒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個字,汝當記取,休的臨期有誤。”

羅真人送的八個字是:“逢幽而止,遇汴而還。”

這裡我們能夠看出羅真人是支持宋江的,所以他囑咐公孫勝要救宋江,還要保國安民。但完成這些之後,公孫勝就得回山,不能貪戀紅塵慾望,還得修道才行。


公孫勝沒有忘記師父的話。後來征討王慶,攻克幽州,宋江等人到了汴梁之後,公孫勝就回去了。從此,他再也沒有和宋江見過面。 據此可知,公孫勝第二次離開梁山,是因為師父有言在先,不能貪戀塵世功名,所以儘管公孫勝立功無數,卻不上朝聽封,依舊回去修道了。

所以,我們反對那些陰謀論,說什麼公孫勝最早發現宋江的險惡用心,寒了心從而離開梁山。退一步說,如果公孫勝真是看不慣宋江,也不會在第一次離開梁山半道上遇到錦豹子楊林還推薦他上山入夥,沒天理呀!



所以,公孫勝離開梁山完全跟宋江沒有關係他也從來沒有看不起宋江,更談不上反對招安。


偏愛藍色


今天我們來講水滸中的一位高人公孫勝,此人是離開宋江最早的一位,他早早的看透宋江其人,最後歸隱山林,有一個很不錯的結局。

公孫勝是個牛鼻子老道,他通曉陰陽八卦、識五行運轉、觀天象、降妖邪。他的師父羅真人是位神通三界、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的世外高人。公孫勝抱負遠大、志在千里。他學到一身本領後,不甘心在深山古剎中埋沒此生,想在塵世中建功立業,因此夥同晁天王等七人智取生辰綱,劫富濟貧。

公孫勝的兩次離開都是因為宋江,想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第一次是看出宋江想奪晁蓋的權,吳用在暗地相助,公孫勝名義上是晁蓋的人,象吳用那樣他做不到,只好置身事外;第二次是看宋江的受招安策略,哪有接受招安還能保留自己權力的好事,宋江的做法只會激起朝廷的不安,雙方形成一種博弈,與其看著局勢日益險惡,公孫勝不如眼不見為淨。

公孫勝的名字可能大家會有點陌生,更多的人關注的吳用,其實吳用此人作為軍師,身上總顯得缺少一些仙道色彩,而公孫勝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個缺陷,公孫勝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法術遠非吳用可及,因此兩個人加在一起或許能夠和諸葛亮相提並論。而且早期的主要軍事活動幾乎都是公孫勝出謀劃策,例如著名的智取生辰綱,完完全全就是公孫勝一手策劃的。

公孫勝其實還有另一重身份,他對錢財也是比較喜歡的,當他聽說生辰綱的事情後,邊去找到了晁蓋,他和晁蓋合作,將生辰綱劫到手,如果沒有後來官府的追捕,這些錢一定是被他們分掉的。

公孫勝是老資格的梁山元老,歷經晁蓋、宋江兩朝不倒,非但不倒,而且還一直位列梁山革命集團領導核心層,最終在宋江自甘墮落為朝廷走狗、以眾兄弟的鮮血染紅自己的頂子時飄然出走。公孫勝是梁山的政壇長青樹,最終全身而退,肯定有其獨到之處。

公孫勝明白未來的梁山遲早要偏離預想軌道,自己是時候應該急流勇退了。於是,他酒宴之上藉故回家探望老母為由乘機離開的了梁山。後來的發展也的確應驗了公孫勝的預言,晁蓋在曾頭市身中毒箭不久之後便離開人世,雖然後來在宋江等人攻打高唐州之時,公孫勝因為義氣再次幫助梁山,然而不久之後再次離開。入雲龍公孫勝從此隱姓埋名,甘老林泉,據說公孫勝一直活到了八十二歲壽終正寢、無疾而終。正是因為他能夠未卜先知,所以他的結局相對梁山其餘眾兄弟來說,也算頗為圓滿。(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今古雜壇


路過湊個興,我來回答。

公孫勝在後文梁山受招安,併成為官軍之後南征北討後,第一個離開梁山,究其原因,我認為還要從他第一次離開說起。

公孫勝兩次離開梁山,第一次離山已經註定最後的離開

公孫勝先有兩次離開梁山。第一次在是宋江從還道村離開上了梁山, 而後梁山大宴兩日後,第三天,公孫勝忽而有感宋江一家團聚,而後告辭返回薊州。

第三日,晁蓋又體己備個筵席,慶賀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動公孫勝一個念頭,思憶老母在薊州,離家日久,未知如何

但此次公孫勝離開,實際上與晁蓋眾人還是有約定返回的。

也如與晁蓋所言,“亦恐我真人本師懸望,欲待回鄉省視一遭,暫別眾頭領三五個月,再回來相見,以滿小道之願,免致老母掛念懸望。”所以,這次公孫勝離開梁山似乎一是探師,而是探母,而且也告知晁蓋只是暫別。

不過有個細節要注意,宋江是還道村受了天書,而後宋江返回梁山三日後,公孫勝就提出要離山探母,而且語句中也提到了他師傅羅真人懸望之說。公孫勝道術高超,羅真人更是本書中兩個活神仙之一,所有劫數命運皆在其掌中指算中。

由此看裡,此次公孫勝歸鄉探母也並非是主要原因,聽聞宋江自還道村上山,又得天書之事,這個忽而有感可不僅僅是思念其母,跟其師傅羅真人回覆使命,那倒是更為重要的。

另外,大家都知道,公孫勝實際是最早入晁蓋七星小團伙的,顯然晁宋二人,他更是晁蓋心腹弟兄。宋江從還道村得天書上山後,已經觸動了的道士高人公孫勝的某些指算了,探母是幌子,離開宋江或許卻是真的。

這樣就說的通後來宋江等人兵困高唐州,讓戴宗、李逵搬請公孫勝時,公孫勝卻不遵守當時與晁蓋等人之約,躲避推脫不去的事情了。

公孫勝道:“重蒙列位頭領看待許久,小道豈敢失信!回家參過本師真人,安頓了老母,便回山寨。”

可見,第一次公孫勝離開梁山實際上也是因為宋江上山的心有所動。

公孫勝最終離開梁山,是按照師傅指令

直到108位好漢,應天罡地煞之天書排位聚義梁山後,公孫勝倒也再不提起他的老母需侍奉的事情了。反倒是宋江屯兵薊州後提出探訪公孫勝之師羅真人之時,公孫勝再次說到了參見師傅,以及探望老母之事 。

公孫勝便道:“貧道亦欲歸望老母,參省本師。為見兄長連日屯兵未定,不敢開言。今日正欲要稟仁兄,不想兄長要去。來日清晨,同往參禮本師,貧道就行省視老母。”

而宋江與公孫勝同拜羅真人時,羅真人除了送了宋江八句謁語後,特別給宋江提到了公孫勝。

羅真人再與宋江道:“將軍在上,貧道一言可稟。這個徒弟公孫勝,本從貧道山中出家,遠絕塵俗,正當其理。奈緣是一會下星辰,不由他不來。今俗緣日短,道行日長。若今日便留下,在此伏侍貧道,卻不見了弟兄往日情分。從今日跟將軍去幹大功,如奏凱還京,此時相辭,卻望將軍還放。

可見,這個活神仙羅真人,心中盤算早已經清楚,公孫勝是上應天星,跟隨宋江不過是應了天數,而跟宋江點名了他的這位徒弟日後班師奏凱後,就是離開之時 。

而最後徵遼,滅王慶等事成班師回朝,梁山一百單八將唯有吳用、公孫勝、魯智深、武松四人不著朝服,而身穿本來衣服。

此時公孫勝再次跟宋江提出返鄉,因為之前羅真人已有話語在前,宋江承諾在前,故而只能同意。其實對於公孫勝,不過也是使命完成後回山覆命的一個過程。

次日,只見公孫勝直至行營中軍帳內,與宋江等眾人,打了稽首,便稟宋江道:“向日本師羅真人囑咐小道,令送兄長還京之後,便回山中。今日兄長功成名遂,貧道就今拜別仁兄,辭別眾位,便歸山中,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水滸傳 第一百零七章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東京城獻俘

其實,宋江後來事,羅真人早已經看清楚,所以才以言坐實宋江,讓他不至於以兄弟之義氣阻攔公孫勝回山。須知,這公孫勝可是羅真人真心疼護之人,讓他回山,不過解了公孫勝或者之厄。

戴宗又拜問丈丈道:“九宮縣二仙山離此間多少路?清道人在家麼?”老人道:“二仙山只離本縣四十五里便是。清道人他是羅真人上首徒弟,他本師不放離左右。”--- 水滸傳 第五十四回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

結語

雖然說,公孫勝真實的離開或者就是因為早已對宋江心冷,而他最早傾心的晁蓋卻在梁山內部權力分配中隱隱約約成了犧牲品。作為本性清高的清道人公孫勝,喜的是修仙煉丹,淡泊名利的人,怎會對功名垂目。勉強陪著宋江走完一程後,作為一部宿命論很重的一部小說,遵照師命,自然就順水推舟的告訴宋江回山覆命了,也是完成了他最終的紅塵劫數了。

最終來說,所以公孫勝的入世又出世,卻都是因為宋江的原因了。


流光手記


水滸傳裡寫公孫勝會法術,而且他的師父法力無邊,一直隱退深山老林。公孫勝回去探母探師父,本來就不想再出山,但宋江乃結拜兄弟,梁山好漢出兵時碰見敵方狠辣巫術,我軍死傷無數。宋江多次派神行保戴師去找無數次,最後不得不再次出山扶持宋江,滅巫術。孫公勝再次出山,主要原因我覺得有幾個,一個是孫公勝是得道出家之人,不喜歡江湖上的打打殺殺,故想隱退。二是家裡老母年邁,沒人贍養,想陪母親過晚年。三是師父早看出大宋命運,早知道宋江等人的命運,極度不想孫公勝再次出山。當然,最後公孫勝為了宋江之情,梁山泊之情再次出山扶助,但當把地方巫士滅後,又草率離開了。



黑古文化


要說起梁山好漢中最為神秘的人物,就飛入雲龍公孫勝莫屬了。不光是因為他是一位修仙的懂得五行道法的道士,而且公孫勝還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他為什麼要離開梁山呢?只因他徹底的看透了一個人。

公孫勝本是一個道士,他在雲遊江湖的時候,得知晁蓋此人重情重義,所以就和晁蓋交好。後來晁蓋和公孫勝等幾個兄弟智取生辰綱,劫富濟貧。後來在幾經周折之下,他們更是一起上了梁山。幹著一些劫富濟貧的正義之事。

但是一個如此充滿兄弟情義的梁山,公孫策卻是第一個離開梁山的人,他為什麼這麼做呢?其實公孫策離開梁山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宋江。公孫勝雖然是一個雲遊的道士,但是卻是一個非常重情重義之人,這個從他和晁蓋交好就可以看出來。

但是後來在宋江上了梁山之後,當時在聚義廳眾位好漢齊聚的時候,宋江就開始分化了梁山上的勢力。所以公孫勝一看苗頭不對,所以就以奉養母親和師父為由,率先離開了梁山。因為在他看來,此時的梁山已經不是當初那個只講兄弟情義的梁山了,而多了一些利益糾紛,這不是他所希望看到的。

所以在宋江上梁山之後,他第一次離開了梁山。雖然此時他離開梁山,但是對於自己的兄弟還是放心不下的。所以他雖然在家奉養母親,但是還是心繫著梁山上的眾位好兄弟的。所以在宋江攻打高唐州的時候,被妖道高廉打敗。

沒有辦法之際,宋江就派戴宗去請公孫勝出山,前來幫助自己。此時公孫勝因為放不下樑山上的兄弟,所以決定再次出山,幫助宋江攻打高唐州。 而奪下了高唐州之後,公孫勝在兄弟們的挽留之下,再次留在了梁山。

而之後,他也為宋江的多次征戰的時候也立下了功勞。但是公孫勝甚至自己和公孫勝絕對不是一條路上的人。所以此時他們是互相利用,互相防備的。此時在梁山上,公孫勝和“智多星”吳用一起擔任著梁山軍師的角色。

但是和吳用完全信服宋江不同,公孫勝和宋江是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的。而也深知自己不可能收服公孫勝。所以對於公孫勝也是非常忌憚的。當時宋江雖然內心厭惡他,但是也對他完全沒有辦法。

因為公孫勝的實力強盛,而且作為梁山的元老,是很有威望的。所以公孫勝在第二次離開連山的時候,宋江只是表面上挽留一番,但是內心是巴不得公孫勝離開的。而公孫勝的再次離開,同樣也是因為宋江。

此時公孫勝徹底看清了宋江此人的本性。從當初他初上梁山的時候,就大搞分裂,後來接受朝廷的招安,將梁山上的兄弟們帶上了絕路。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公孫勝在無法阻止事情發展的情況下,只能激流勇。

最後果然宋江等人慘死,而公孫勝隱居山林,最後享年82歲,得以善終。而公孫勝能有一個好的結局,完全就是因為他早就看透了宋江,所以及時離開梁山這個是非之地,才有一個好的結局。


土豆崽


在我看來有很大關係呀。

晁蓋還在時謀劃的智取生辰綱就是由公孫勝一手策劃領導,因為其的料事如神才使得這件奠定了梁山基礎的事件得以順利完成,當然除了這件事還要其它和玄法有關的事件都有其身影。

而在晁蓋死後,梁山雖然明面上是一個團體,其實私下分成了兩個派系,宋江和盧俊義,宋江方更加心思慎密一些,和軍師吳用一起策劃了“石碣天書”事件。記得有人說過,面對那些傻人,只有用洗腦的方法才能讓他們信服團結,神學恰恰是當時農民的軟肋,宋江就此領先盧俊義一步坐上了頭把交椅。

但是精通這方面的公孫勝可能沒有看出其中的貓膩嗎?關公面前耍大刀,公孫勝知道宋江和吳用的計謀。宋江和吳用也明白公孫勝能看穿這點把戲,但雙方都緘默不語,公孫勝不揭穿的理由也很明顯,因為自己的老派系的人物,晁蓋已死,自己無法融入到宋江或者盧俊義的團體中,因為這兩方都害怕公孫勝會取而代之。

所以在沒有背景的情況下,一個人再強也要忍氣吞聲,但終有一天,宋江會隱忍不住除掉這個礙事有知道太多的公孫勝,所以公孫勝在等待一個時機,一個徹底擺脫現在身份的時機。

在宋江相應朝廷號召歸順後,公孫勝知道時機到了,立馬向宋江提出了離開的請求,而宋江也樂的做個順水人情,把這個礙眼的傢伙趕走。


老書蟲的書架


大家好,我是文武看歷史,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公孫勝是《水滸傳》前期中的重要人物,綽號是“入雲龍”,公孫勝因為和晁蓋、吳用等一起劫取了生辰綱,受到官府的追捕,無奈之下才上了梁山。在梁山集團裡,和吳用一樣都可以說是建立山寨的元老,主要也是作為謀士發揮作用。在宋江上山後不久,便以歸家探母為名,離開了梁山。個人認為他離開梁山的原因有兩點。

1 對自我的保護

宋江上山後,梁山集團就有了兩個可以振臂一呼的帶頭人,晁蓋和宋江。一山不容二虎,結局必然是隻能留下一個,看看瓦崗寨的故事就知道了。公孫勝肯定是看出了這一點,他是晁蓋的核心班底,主要謀士,與宋江的交情並無多少,不能像吳用一樣能夠打入宋江的心內,取得信任。晁天王的個性豪氣過人,但城府不夠,在與心思縝密,厚黑過人的宋江在爭奪梁山權力上必將失敗,原先的班底也必將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因此公孫勝提前下山,就是一種對自我的保護。

2 對梁山前途的不看好

公孫勝是有過二次進入梁山集團的,書中描寫那是為了攻打高唐時,出山幫助梁山打敗高廉的妖法。隨宋江班師回朝後不久就再次離開。梁山已經被收為官軍了,不再是匪類,公孫勝為何會這麼快的離開呢。公孫勝應該是看出了當權者想要將梁山好漢當做一杆槍,哪裡有用去哪裡,一方面削弱梁山的實力,一方面平定各種叛亂,一舉兩得,這樣的環境肯定不是公孫勝想要的,他當初既選擇回家自保,現在也就不會再入險境。後來的悲劇結局也應證了這些。

綜上所說的,公孫勝離開梁山這個集團與宋江有關,但是更多是出於對自身的保護。

以上是我的淺薄之見,希望大家多多指教,有問題可以直接私信我@文武看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