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大家好,我是来宁老师,今天我们继续解读《论语·雍也第六》,第27、30两则,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知乎上曾经有个话题叫做:一段时间内,是什么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其中一个高票回答:表面上风光无限的人,其实都更努力、更自律。

自律的路,注定是少有人走的路,但也只有真正自律的人生,才会有真正的自我超越。

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不要做欲望的奴隶,自律,才会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

“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大约都认同这句话,可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所谓“力量”,既可以是建设的力量,也可以是破坏的力量。用知识来做坏事,破坏的力量会更大,所以需要这些“力量”的掌握者们,既要“博学于文”,又要“约之以礼”。

一个美好的自己,有两个基本的目标:既要让自己丰富美好,又能够和外界和谐相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君子既要广泛地学习文献和知识,又要以礼法来约束自己。

在《论语·子罕第九》也有这样的说法:“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可见,“文”和“礼”在孔子教育理念中的关系相当重要。

这里的“文”,就是子夏同学所擅长的“文学”中的“文”,指孔子当时用于教学的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当然在现代社会,“文”的概念更加宽泛,不仅包括古代文化典籍,举凡能够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切知识和理论都应当纳入“文”的范畴。

“礼”也不仅指周礼和磕头敬礼之类的繁文缛节,泛指法律、法规、标准、礼义等一切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规范。

孔老师鼓励我们学习,是给动力,又让我们要管好自己,是给压力;既给动力又给压力,人才会进步,才能变得更好,“亦可以弗畔(叛)矣夫”,这样就不会离经叛道,最终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博学于文”是必然的,这样才能不断克服自己的狭隘而变得越来越优秀,但“约之以礼”处处循规蹈矩,一点都不潇洒,缺少了一份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

仔细想来,这一则里隐含着一个强烈的反差对比:“博学于文”,大概是针对人固有的惰性,“约之于礼”,则是针对人所固有的随心所欲的倾向,应以不侵犯他人利益为界。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君子一定是心存敬畏的。不学无术的人,天不怕、地不怕,“礼”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违礼就很正常。这种不管不顾,才华横溢而放松了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常常会造成中国历史上的一类现象:“文人无行”。

比如明末的阮大铖,文学修养了得,但他投靠了魏忠贤,为人所不齿,甚至文学史上都不提他了。还有清代著名学者徐乾学,他巴结权臣明珠之子纳兰成德,把自己撰的《通志堂经解》送给了成德,乾隆皇帝直接给了他一个“逢迎权贵”的御批。2015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试题,题目是“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也可以作为我们对孔子这段话的拓展理解。

特别是在这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大家都知道“博学于文”的重要性,但更要警醒自己自律自省,不忘初心。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这是孔老师和子贡的一则对话。是子贡向老师请教仁的道理。他问道:“假若有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普遍地救济大众,‘何如?可谓仁乎’,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博施”就是广泛地施舍,“济众”就是救济大众,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做“慈善事业”。这很类似现在常说的“让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

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其犹病诸”,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病:担忧。

这个很高的“圣”的境界,需要首先做到的就是“仁”,而且子贡所真正关心的也是“仁”。所以孔子接着跟自己的学生阐述:“仁”是什么呢?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看,名句出来了:要想自己站得住脚,也要帮助别人站得住脚;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一同过得好。

凡事能近取譬,能就近以自己作比,再推己及人,为别人着想,可以说这就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跟前面子贡所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子贡说“博施而济众”,每个人都愿意生活在慈善制度完备、慈善家众多的社会啊。

好问题!对此我想引用前人的一则解释:“子贡求之于果,不知明其真因”(子贡看到的、关注的是“博施济众”的结果)。子贡求的是果,但是他不懂这个果的因,所以夫子教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让他修因,这样才算得上扎实了。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之前老师讲“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风行世界的“黄金定律”,并且强调了否定式的表达才体现了自律的原则。而这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显然是肯定的形式。老师您说这里面难道没有“以爱为名”的强制性甚至绑架之嫌吗?

儒家的“恕”道包括两个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预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显然是积极的推行。前者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后者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这一正一反两种表达形式的共同之处,就是要放下一己之立场,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

欢迎读者朋友转发分享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自2013年始,面对高一高二学生教授《论语》《孟子》课程。

“《论语》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将古老的论语和互联网时代洋溢的青春对接, 是具有“学生气质”的《论语》解读。

课程大纲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4 再谈自律,让自己活得更高级 | 讲经典

美编 薛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