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一)

點開☞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

他曾在興廉村曾留宿40天,

贈詩:“斯地景勝 當有文明之祥”

節氣清明

北宋的一場暴風雨,讓鑲在中國大陸南端一隅的遂溪樂民鎮的樂民城村有幸留住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並因此與他結下不解之緣。2018年4月20日當我們來到樂民城村,尋找蘇東坡的足跡時,又遇上一場暴風雨。樂民城有著豐富的文物遺蹟,悠久的歷史典故。當我們穿過了贈硯亭,站在了文明書院面前,當年大文豪蘇東坡在該村生活了40日的情形歷歷在目。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一)

退休教師王玉華向記者介紹文明書院有關典故。


蘇東坡在興廉村曾留宿40天

早在一千多年前,樂民城村曾稱蠶村港,後叫興廉村,是遂溪地區的天然避風港,這帶盛產珍珠、蠶絲和陶瓷器皿,為出口貿易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很早就形成雷州半島地區“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口岸。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流放在海南的大文豪蘇東坡遇赦北歸,路經興廉村(當時已由蠶村港改名興廉村),與當時在這裡掌教“興廉學塾”的北宋廉臣瓊州刺史陳懽的五世孫陳夢英邂逅相遇,結為摯友。

在興廉村留宿40日,為村民做了許多好事。蘇東坡為鼓勵興廉村民奮發興學,學習中原文化,不顧自己流放生活艱辛,慷慨解囊給陳夢英贈送寶硯和助賢田;還常到學塾指導學生學習詩文,並留下自己在這裡撰寫的多首美麗詩篇。其中,“斯地景勝,當有文明之祥”就是蘇東坡贈興廉村的詩句。

為紀念蘇東坡先生愛國恤民、熱心興學的寶貴精神,陳夢英與蘇東坡別後的第二年,便發動附近儒生、鄉紳集資,在興廉村建起一座書院,匾曰文明。

文明書院歷代多次損毀,宋末毀於兵亂;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提舉盧讓復建,未就而去;至順二年(1331年)彭從龍繼續修建齋廡,立山長,置學田,書院具備一定規模;後又失修傾圯。清代再次重修。民國二年(1913年),遂溪知事張以成主持重修現存文明書院。書院坐東北向西南,面闊13米,進深8米(含前走廊),建築面積104平方米。為二進二層樓房建築,分明間、次間,次間有閣樓,明間一層,明間後牆正中鐫嵌有玄武石蘇文忠公石刻像1塊。

蘇東坡留下兩首詩

蘇東坡特有的從容、樂觀、曠達、隨遇而安躍然詩中。在興廉村時,日子過得格外愉快,他還留下《自雷適廉宿於興廉村》《雨夜宿淨行院》等詩篇,從詩中能夠大致瞭解到興廉村的風情及蘇東坡自己當時的生活狀況:遇赦北返的他暫住在有些荒涼簡陋的“淨行院(即時文明書院前身)”裡,巧遇知音,興致正濃,榕樹林中有棲身之所,門外有水井一口,清涼的井水洗去腳上的泥巴,屋子裡鋪了新磚,上床便能酣然入睡,晨起乘一葉小舟,醉遊十里清溪,竟不知今夕何處。生活在樸實的鄉民中間,很是愜意。

《自雷適廉宿於興廉村》:荒涼海南北,佛舍如雞棲;忽此榕林中,跨空飛拱楣;當門冽碧開,洗我兩足泥;高堂磨新磚,洞口分角圭。

《雨夜宿淨行院》:倒床便甘寢,鼻息如虹霓;僮僕不肯去,我為半日稽。晨登一葉舟,醉夢十里溪;醒來知何處,歸路老更迷。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一)

位於文明書院旁的蘇東坡贈硯亭。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一)

文明書院內蘇東坡遺像


八旬老夫婦保護文物二十載

在樂民城村,有一對八旬老夫婦,丈夫叫陳海,妻子名王玉華。87歲的陳海是遂溪縣一名退休幹部,83歲的王玉華是遂溪一小的退休老師。上世紀90年代,兩人退休還鄉後,從此,一直守護著村裡的文物古遺蹟。

1998年,兩夫婦回到樂民城村後,就開始做社會調查,收集關於樂民城村的歷史資料,以及籌資修繕遺蹟。

雖然已年過八旬,王玉華婆婆思路清晰,說話條理。她告訴我們,文明書院屹立多年,歷代多次損毀,經歷了多次重修。民國二年(1913年),遂溪知縣張以誠主持重修現存文明書院。1933年,當地名人、時任海康一中校長的陳浴鴻發動鄉紳、村民維修文明書院。1997年,樂民鎮政府對文明書院進行局部防漏加固維修。2006年,籌款11萬多元,次年重建“書軒”房屋三間,在東側建“贈硯亭”一座、門樓一座。這才有了文明書院今天的模樣。兩位老人十幾年如一日地為保護樂民城村歷史文物做貢獻。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一)


尋找蘇東坡在遂溪的足跡(一)

2018年4月22日《湛江晚報》03版截圖。


歡迎親們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傳家風|揚正氣,從關注開始

更多詳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蘇氏信息平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