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运营商与网络巨头之间未来会如何发展,利益会有怎样的冲突?

执到金


互联网巨头们蚕食了运营商的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自有增值业务、IPTV等业务的一部分利润,但是带来了巨量的流量需求,给运营商创造了高额的流量收入。他们从运营商手中拿走一些,却又给了更多。

微信蚕食了部分语音业务,但运营商的语音收入并没有大幅降低

因为现在的语音费用都是和流量捆绑成套餐销售的,很少有纯语音的套餐。在运营商内部的收入分成体系中,传统语音业务的收入是按套餐费占比计算的。只要套餐正常销售,语音业务的收入也是稳定的。最多是收入结构发生了改变,这并不影响运营商整体的收入。影响最大的是套外语音通话的额外收入。微信对运营商语音业务的冲击是有限的,并不致命。

互联网巨头的发展给运营商带来了高额的流量收入

目前,三家运营商的移动网经营策略几乎都是围绕流量制定的。流量收入是拉动整体收入增长的关键点。用户对流量需求的增长需要有足够内容吸引,互联网巨头依靠视频、图文、即时通信等优质服务内容提高了用户对流量的需求。从这方面将,是互联网巨头给了运营商流量收入增长的动力,是一种双赢的关系。虽然这时的运营商不可避免的沦为流量管道的角色,但角色的转变和收入的增长相比,还是收入比较重要一些。

将来的运营商将彻底沦为基础服务提供商

3G时代高额的流量单价已经成为阻碍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绊脚石。4G时代的低价流量才是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国有企业的运营商,除了盈利目的外还要有社会责任担当,“提速降费”的政策虽然对运营商不利,但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运营商会根据产业布局的需要,逐步改变角色,在整个互联网产业链中扮演基础能力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更好的服务整个互联网产业。

综上,互联网巨头和运营商之间既存在竞争,又存在合作。至少在目前来看,双方是共赢的,谁也离不开谁。


茗颂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CT业(通信业)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就受到了来自互联网行业(IT业)的各种侵袭,伴随着这种侵袭与反侵袭,CT业开始和IT业互相交融,形成了新的ICT(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运营商和互联网巨头互相依存,互相竞争,有共同的利益,也有各种各样的竞争。

IT业向CT业的侵袭导致了ICT业的诞生。

传统的CT业,是基于电话网络的,包括各种技术和各种业务其实都是如此。传统的IT业,则是基于互联网的,也可以说是基于计算机的,所以IT业在初期也被成为计算机业。

IT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开始了向传统的CT业进军。

在ICT融合之中,可以说是IT业企业抢占CT业地盘的过程,这里包括IP打败了ATM(ATM可不是提款机,这是异步传输技术的缩写)、包括VOIP抢占传统的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包括OTT业务抢占传统的运营商业务,等等。

CT业也开始向IT业蔓延,比如传统的CT业企业也开始生产数通设备(比如路由器)。

在ICT大融合的过程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业务,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等。

其实就是现在的5G网络,也引入了大量的IT技术,比如SDN/NFV等,现在已经很难分清IT和CT的界限了。

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先天就是有冲突的。

互联网企业,是基于互联网的。但是现在的互联网,做为基础的骨干网络和城域网络,是运营商建设和维护的,就是末端的接入网络,也是由运营商建设和维护的。

在中国,三大运营商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现在还有一个新的中国广电。

互联网企业,要向运营商缴纳费用,这些支出是互联网企业的成本,是运营商的利润,这也就是先天的冲突。不过其实在国内,由于工信部一直在要求运营商"提速降费",可以说是在保护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和成长的。

运营商赚的费用高,包括用户和互联网企业都需要支出更多的成本,互联网企业就很难发展起来。而费用的下降,运营商的利益就会受到伤害,这个和跷跷板一样。运营商最风光的时候,互联网企业就弱小。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风光无限,运营商也就变成了薄利多销的行业,现在运营商已经不是什么暴力行业了,员工的收入也远不如从前。

互联网企业的很多业务也是和运营商有冲突的。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兴起,尤其是腾讯的崛起,大大的伤害了运营商的利益,OTT语音业务对于运营商的传统的语音业务的冲击是致命的,微信语音出现之后,运营商的语音业务就陷入了负增长的泥塘,无法自拔,也导致了运营商电信业务的增长陷入了困境。而数据业务又因为提速降费的存在,增量不增收,可以说中国的运营商的业务发展已经遇到了严重的瓶颈。

再比如说,各种互联网企业的视频业务,也抢走了运营商的IPTV业务的市场份额。

包括各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企业服务,这些原本也是运营商的业务范围,等等。

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也属于互相依存。

互联网企业没有网络,必须依然运营商,如果没有运营商的服务,也就没有了网络。

互联网企业提供内容,运营商的网络也需要有内容,尤其是数据业务,如果没有互联网企业的繁荣,运营商的数据业务也很难发展。

对于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来说,也属于互相依存,谁也不开谁,竞争和合作也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之间的主旋律,这里边其实也就是说谁更强势,分蛋糕的时候谁吃的更多。

未来,互联网企业将会更进一步的加速对运营商的侵袭,运营商的命运前途暗淡。

现在要进入5G时代了,5G时代是物联网的时代,是云的时代。5G网络的维护和运营,需要比较强的IT业的技术底蕴,而不仅仅是和2/3/4G一样摆摊卖卡就可以了。

5G,对于运营商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但是,现在来看,5G建设需要运营商支出巨大的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而且,由于运营商利润的持续下滑,运营商员工的工资收入持续的增长停滞,大量的优秀运营商员工流失,现在的运营商已经没有足够的优秀员工去运营未来的5G网络了。而这种掌握了IT技术的人才,主要是集中在各个互联网企业以及通信设备商那里,这就是未来运营商前途不明的原因。而无论是内部培养,还是要去招聘,运营商其实也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

在未来的5G时代,运营商将会更多的依靠互联网企业或者是设备商去进行5G网络的运营,这也使得运营商在5G时代可能会进一步的滑入底层管道,失去更多的话语权。

在未来的物联网领域,运营商也会受到来自互联网、通信设备商的强烈挑战。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物联网是有平台的,平台对于物联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是用户和应用的入口,现在互联网企业和一些通信业设备商都在搭建自己的物联网平台。

在这里,也是未来运营商和设备商、互联网企业竞争的地方,谁掌握了物联网平台,谁就可以掌握用户,可以掌握话语权。

举一个例子:未来大的物联网平台,可以从运营商哪里批量的购买流量,在搭建自己的流量池,向末端用户出售物联网卡。谁的平台越大,用户越多,议价能力也就越强,而且控制住末端的用户,还可以给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甚至未来的用户手机、语音业务等也会统一收取费用。

总而言之,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之间是相互依存,但是又有严重的竞争和冲突。在未来,运营商会受到来自互联网企业以及通信设备商的挤压,对于运营商来说,未来的命运很可能是最终彻底的沦为底层通道,互联网企业在未来的话语权将会越来越重。

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喜欢的可以关注我,谢谢!

认同我的看法的请点个赞再走,再次感谢!


通信一小兵


这是个蛮有意思的问题,个人觉得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未来更多的是合作共赢吧。

在20多年前互联网公司刚刚兴起的时候,和运营商其实还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大家各做各的业务,井水不犯河水。运营商由于家大业大,当时是并不把这些互联网公司放在眼里的,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发现太多的盈利模式。还有一个原因是互联网可能更适合民间资本来做吧,毕竟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没有什么样本,可以说野蛮都不为过。而各大运营商都是央企出身,并不适合早期的互联网,原因大家都懂的。

何况,运营商本身的业务就足够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的,为啥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做互联网呢。大家都知道,在早期很多人都看不懂互联网,所以才导致了中国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由国外的风险资本投资控股的。因此,在互联网早期,运营商一边不屑于做互联网,一边是看不懂互联网,也不愿意冒风险,毕竟自己有看家业务可以赚钱。

可是这个情况在慢慢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繁荣,运营商越来越发现自己已经沦为互联网公司的管道了。尤其是在10年前,移动互联网爆发后,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聊天工具抢走了运营商的传统业务——语音通话和短信。这两块运营商最赚钱的业务,终于也收到了互联网公司的冲击,而此时运营商才发现错过了一个大机遇。即使是中国移动早于腾讯推出的手机聊天工具飞信,也不具备互联网思维,终于无人问津。



往事不堪回首,3大运营商一直忙于互相竞争,忙于守着自己传统的金饭碗,而错过了互联网这场盛宴。再回首,想做互联网发现自己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可谓是有心无力。而三大运营商由于相互竞争,过于内耗,浪费了很多资源,网上甚至传出了合并的传闻。随后在2015年联通和电信互换董事长。到5G 时代电信联通合建一张网,可以看出运营商已经慢慢在减少内耗了。运营商也想拓展新业务,可是现实很骨感。



最先有动作的是中国联通,先是和腾讯合作推出大王卡,随后是天王卡、地王卡等,这是最开始的事情。随后是2015年联通又混改引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作为股东,可是几年过去了,也没什么起色,联通还是那个联通,没什么太大的变化。电信和移动也一样,至今在互联网领域也没有大的作为。

至于未来,运营商想独自做互联网的可能性也不大,更多的是和互联网公司合作、参股这种模式。



毕竟自己不擅长的东西,与他人合作是最好的方式。


一的N次方


通信行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基本成熟的运行模式了,人口的红利的消失下一步争夺的市场依然是物联网!国家的企业最终都归于国家,最大的利益就是领导人的业绩!冲突何来有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