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的概念与理论比较

newspedia学术栏目,传播匠已坚持推送一年。力求在这系列的推送中为大家梳理新闻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的溯源,深挖每个理论的来源、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应用范围甚至是局限等等方面。我们希望提供的这些扎实的“慢知识”能让你的考研脚步走得更加沉稳。


一、异化理论的概念溯源

“异化”是指客体与主体的一种对立状态,即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客体,脱离了主体变成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又控制、支配和统治主体。

“异化”最早出现于《圣经》之中,其概念的产生受到《圣经》“偶像崇拜”的启示。偶像崇拜指人匍匐于人造的偶像之下,人对偶像顶礼膜拜,听从偶像的差遣,从而丧失了自我,偶像成了独立于人的存在,控制奴役着人。因此,偶像崇拜具有异化的性质。

十九世纪,黑格尔系统建立了“异化理论”,在他 1807 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把异化作为哲学术语来使用,黑格尔使异化真正地纳入到了哲学的范畴。黑格尔对“异化”持肯定态度,认为人可通过异化实现自我超越。其继承者费尔巴哈的观点与黑格尔的观点相悖,所持的是悲观的态度,他认为“异化”是主体的丧失,而这种丧失是永恒的。


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两人异化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将异化逻辑应用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劳动异化”的观点。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残人的一面,并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分别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的异化”、“人的异化”及“人与人的异化”。其基本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为了获得利润,资本家必须要雇佣工人为他劳动,而工人为了生存,必须出让自己的劳动给资本家并从中获得生存必需品。资本本来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是劳动者却无法控制资本,反而要受到资本的控制。


三、马尔库塞的“科技异化”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结合马克思“劳动异化”的概念,马尔库塞以发达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作为其主要批判对象,其批判的焦点是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而隐藏在文化、意识形态背后则是科技,它渗透到社会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之中,甚至直接成为社会的新的控制形式。马尔库塞因此提出了“科技异化”的思想,指原本由人创造的科技却成了控制人、束缚人、奴役人的一种异己力量。

马尔库塞认为现今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已经大为不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生产的扩大化已不是经济发展唯一目标,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取向。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还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都从中获得了极大的好处。然而,这一切变化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为大众所享有,相反,实际带来的却是控制的加强,只不过这种控制从原先运用国家机器对肉体进行强制变成了隐形化的在心理层面强制,人们牺牲了自己的人性发展, 深陷在奴役的泥潭中。

这种全面异化的社会是一种“单向度的社会”,人们也被异化为“单向度的人”。科学技术与消费文化成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控制的新形式,日益丰富的商品给人们带来一些满足,维护现存社会的运行,平等的消费机会掩饰着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收入差距,在这种温和的控制方式下,人们日益失去个性、失去精神支撑而变成“单向度的人”。在这种条件下,剥削的真正本质无法被人们所认知,人们反而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反抗性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被激发,人们却在自觉不自觉的维护着这种压抑性的制度。


四、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二代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马克思异化理论仅将视角集中于生产领域,忽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重要性。他在20世纪70-80年代通过对于交往行为的研究,揭示了交往行为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提出了“交往异化”理论。

交往异化理论认为金钱和权力日益成为交往模式和手段,作为交往主体的人丧失了主体性、消解了个人情感与特征,最终滑向了工具性。这种片面、被动的人之间的交往并非是真正的交往,而是异化了的交往。

在现代社会中,之所以会出现交往异化的现象,正是由于系统入侵了生活世界。系统是哈贝马斯的理论中与生活世界相对的概念,是指作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政治经济组织。而系统就是在金钱和权力的驱使下,一种追求效率和利益的规则制度,是一种最大化的工具理性的体现。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的演进过程也就是生活世界和系统的分离过程,系统与生活世界的分离是一种合理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加,金钱和权力在系统中日趋占据主导地位,日趋呈现合理化,生活世界被系统入侵了,其原有的结构也遭到破坏,以生活世界为背景的交往行为也日趋呈现一种不合理化。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媒介作用被金钱及权力的作用逐渐削弱,逐渐成为了一种操作化、功能化、意识形态化的工具。“语言本身便是欺骗 ”,它所带来的只是虚假的“意见一致”的“无效交往”。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异化理论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对生活世界存在基础的认识。前者以实践为基础考察现实的人,认为私有制和分工是异化的根源;后者以交往为基础考察人的行为模式,认为资本主义规则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使得生活世界发生异化。


newspedia |“异化”的概念与理论比较

五、对现实问题的关照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发展,西方世界思潮涌入,我国社会生活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学界从这些问题出发,将异化理论关照到我国社会现实,涉及到经济、文化、社会交往、消费、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使得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异化现象研究成为近年来新的热点。

在消费领域,学界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消费异化现象研究逐渐增多,涉及到人情消费、女性消费、消费升级等多个方面。在文化领域,学界集中分析了文化生产领域的商品化、齐一化;文化消费领域的粗俗化、娱乐化现象。在社会交往领域,学界基于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交往异化理论,联系中国社会现实分析社会交往领域的异化现象。指出交往异化现象主要特征有交往目的功利化、交往手段货币化、交往规范世俗化、交往结果表层化等,并将原因归结于社会主要矛盾、多元价值观、社会道德理性弱化、道德旧识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