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昨天講了一下蘇聯的波波沙和波波斯衝鋒槍,今天咱來扯一下德軍的衝鋒槍。MP40是二戰中德軍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它的地位相當於波波沙在蘇軍中的地位。在二戰中,這把衝鋒槍的性能屬於中庸水準,在各方面的性能都不是那麼突出,而這把槍在德國人手裡,發揮的卻是非常出色。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一戰那會兒,德國人尋求在200米以內適用的武器,尋求在近距離、在塹壕裡能夠高射速射擊的武器。於是,德軍第一把制式衝鋒槍就誕生了,就是MP18,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花機關。這把槍使用的自由槍機原理和開膛待擊一直影響著後來的衝鋒槍,包括芬蘭的索米和蘇聯的波波沙,都和MP18沾親帶故的。

MP38的原型其實是MP36,這把槍內部結構上,其實還是MP18那一套自由槍機和開膛待擊式。而後來的MP38就是在MP36的基礎上改進的,主要改進是把MP36的實木換成了電木,摺疊槍托、彈匣、彈匣井進行了改進,取消了快慢機,只能全自動射擊,最後在1938年定型了MP38。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MP36

早期的MP38更多的裝備於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和傘兵部隊,這些部隊並不方便使用比較長的98K,而MP38是個非常好的選擇。那會兒的MP38生產數量少,德國人也沒打算大規模裝備。這也就導致,那會兒的MP38生產上非常奢侈。

具體奢侈在哪呢,MP38的機匣和彈匣井,使用的是銑削部件,這種銑削部件強度不錯,但是有點貴,而且衝壓部件是可以hold住手槍彈的。而且,銑削部件比較厚重,德國人又在這些銑削部件上進行了減重措施,MP38的彈匣井上打了大大的圓孔,機匣上也鏤空了幾個長條,目的都是為了減重。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而且,MP38的扳機護圈居然是鋁製的,這就更奢侈了,鋁多貴啊,比鋼貴多了,而且那東西還是用於飛機制造的,你說一把衝鋒槍上用了一大堆鋁,是不太奢侈了?

而戰爭開始以後,德國人發現,這MP38用著還不錯,非常棒,非常適用於現在的作戰模式,打算大規模裝備衝鋒槍,給每個步兵班都配發。但是呢,你這個MP38的銑削工藝還有那些昂貴的材料太貴了,必須簡化。那麼,新的MP40就誕生了,也就是說,MP38是簡化版的MP36,而MP40又是簡化版的MP38。原本的MP38在產量上也只有4萬多把,那會兒德軍也只是想給機械化部隊和傘兵使用。

MP40在製造上,使用了衝壓部件,那些機匣,還有彈匣井都換成了衝壓部件。使用衝壓部件的好處就是節省材料、加快生產速度。材料剩下了,重量也就省下了,那麼鏤空機匣蓋就沒必要了,給彈匣井打圓孔也沒必要了,不光沒必要,再打孔簡直就是讓MP40更加脆弱了,畢竟衝壓件強度沒那麼好。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早期MP40

MP38和MP40,在外形上區分其實已經很好區分了,最明顯的就是機匣和彈匣井了,MP38機匣有鏤空的長條,彈匣井有圓孔。MP38和早期的MP40在槍口都有一個鉤子,目的是在不用的時候給槍口加上蓋子,免得那些髒東西從槍口進去。還有一點就是,MP40把扳機護圈換成了鋼製的,畢竟後期能用的鋁都拿去造飛機了,根本沒有多餘的鋁給衝鋒槍使用了。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而上面說了早期的MP40,那麼就有後期的MP40。後期的MP40和早期的相比,進行了簡單的改進。早期的MP40拉機柄是鉤子狀的,這東西不好用,容易出意外,容易鉤到一些東西,導致意外走火的可能。在1942年7月的時候,MP40的拉機柄換了新的,並且在機匣上又打開一個缺口,可以鎖死拉機柄,避免拉機柄意外拉動。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上面為後期MP40,下面為早期MP40

而後期的MP40,在彈匣井上又加了加強肋條,加強彈匣井的強度,畢竟衝壓製成的彈匣井還是有些脆弱,彈匣也是換成了帶有加強肋條的彈匣。你區分MP40早期型號和後期型號,只要看彈匣井和彈匣就可以了。

另外槍口的那個鉤子,這東西在生產上,多多少少也有點麻煩,也多餘,德國人乾脆直接取消了這個鉤子。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MP38和MP40的槍口後方都是有個掛鉤,最初這東西設計是給傘兵部隊和機械化部隊,在半履帶車或者裝甲運兵車上射擊的時候,這個掛鉤可以鉤在車上進行固定,避免這個槍由於顛簸槍管子縮進車內,從而導致誤傷。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後期,德軍的一個步兵班的標配就是,班長班副沒人一把MP40衝鋒槍,外帶一挺MG42機槍,這是主要的火力輸出,所有的戰術都是圍繞著機槍來打的,剩下的吃瓜步兵沒人一把98K。在那個年代,德軍的火力也算是非常不錯了。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MP38/40的可控性非常好,其前衝擊發和平衡後座,讓其後坐力非常低。其每分鐘500發的射速,雖然和波波沙、湯姆遜比起來有些吃虧,但是可控性更好。後來美軍研製M3衝鋒槍以及蘇軍研製PPS43的時候,都是降低了射速,以便於士兵更好的去操控槍支,畢竟你譁一下子八九發甚至十來發打出去了,是非常惱火的一件事,總共才30發左右的彈匣。

而MP40其實也有一個後續型號,是MP41,這個是雨果·施邁瑟設計的一個衝鋒槍。技術上和MP40是一樣的。但是其槍托改成了木質槍托,射擊模式也增加了單發射擊。原本MP38和MP40都是隻能進行全自動射擊的。這款衝鋒槍只在少部分德軍部隊、黨衛軍、僕從國軍隊裡裝備了,德軍主要裝備的還是原來的MP40。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MP41

這裡面,MP41還是有個名字很相近的,就是德軍繳獲的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進行了改裝,以便於發射德軍的9*19mm手槍彈,改裝之後變成了MP41(r),這裡和MP41是有區分的,一個本質上是波波沙,一個本質上是MP40。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MP41(r)

而MP40還有個山寨版,戰後南斯拉夫直接挪過來MP40的原理,在MP40基礎上,改進出了M56衝鋒槍,同時這把槍也抄襲了蘇軍的PPS43衝鋒槍。這把槍和MP40不同的是,可以進行開火模式的選擇,可以單發射擊,也可以全自動射擊。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從MP36到MP38,再到MP40,德軍走的是一個簡約的路線。目的是讓有限的資源、有限的工業,能夠得到充分地利用,以便於應對戰爭中龐大的需求量。其大量使用衝壓部件、採用摺疊槍托,對後來的衝鋒槍影響都是非常大的。比如美軍後來的M3衝鋒槍,是借鑑了英軍的司登和德軍的MP40,蘇軍的PPS43,在節省成本的理念上也是借鑑了德軍的MP40。

德軍衝鋒槍的那點事,從MP36到MP40,其間經歷了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