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家可以是這樣

都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我倒認為,男的入錯行,影響到的是一個男人的事業,一家的財運,倒不是很可怕。男的若娶錯了妻,那可就影響大了。女人是一個家的靈魂,女人的方向是一個家庭的方向。一個女人的格局決定的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格局。女人格局大,孩子格局則大。女人整潔,則孩子整潔。女人重讀書,則孩子有書讀。孟母當年若不三遷,今天的我們就不可能讀到孟子那震撼靈魂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勞其筋骨"等等等等。

我的小女,Macy,剛剛5歲,在幼兒園上中班。孩子放學,和她的同學一起嬉戲玩耍,天酷熱難耐,無處可去。

"去我家吧,好吧,我家可是孩子的樂園。"我建議到。

"真的?有滑梯?還是有啥?"嘻嘻媽媽追著問。

"沒有啊,說是樂園有點誇張啊。"我為脫口而出的海口感到不好意思,不過還是極力邀請:"去不去呀?去吧,去吧。"

"去,去,去。"嘻嘻媽媽和斯諾媽媽連聲應和。

孩子太少,家家都是一個孩子,孩子放學之後缺乏玩伴,太孤單。

一踏進家門,孩子"哇"地一聲衝進去,很自然地跑到客廳的大地毯上,坐下來,或玩玩具,或讀書,或畫畫。第一次來我家的嘻嘻媽媽,新奇地看著,說:"家原來還可以這樣佈置!"

我的家,不奢華。三年前買的二手房,當時,要急於入住,沒有整理、沒有翻修,好多地方牆皮已經脫落,門框也在搖搖欲墜,地漏在泛著陣陣臭氣,但就是這樣,孩子們一旦踏進門,就不捨得走出去。這是個有魔力的家。

家不大,建築面積127平,去掉平攤,使用面積100多一點。進門就是一個開放式廚房,客廳和陽臺通著,大約20平方左右。現在的家,客廳一塊大大的地毯,顏色絢麗,頗具波西米亞風格,地毯邊一排書架,放滿了繪本,牆上是兩個2米高的掛袋,裡面裝滿了孩子的玩具,靠牆一架鋼琴,鋼琴邊又是一個書架,這個書架最上層擺滿了彩筆盒,一個挨著一個豎著排放。地毯邊的書架後是一個小小的角落,正好放下一個沙發搖椅,孩子躺在搖椅上順手可以抽取書架上的書,方便得很。陽臺不大,一個五斗櫃和一個冰箱,靠牆而放,背對著窗戶一個兩人的長沙發正好卡在靠窗的位置。地毯對面的牆上一個掛在牆上的教學一體機,旁邊是一個學習用的掛袋,和一個磁力小黑板。孩子有了開闊的空間,有了玩耍的地方,可讀書,可彈琴,可嬉戲。搖椅彈開,就是滑梯,一溜兒小凳子擺開,就可以走獨木橋,想畫畫了,一個四方小桌子從沙發區搬過來就可以一用。有人問,餐桌沒了,吃飯怎麼辦?別擔心。在廚房和客廳之間,用一排櫥櫃隔斷,兩邊放上四把椅子,櫥櫃上面既可以擇菜,切菜,包餃子,也可以用來做餐桌,三五好友來了,幾個小菜,一瓶好酒,幾杯香茗,把酒言歡,人生幾何。坐累了,也可以搶了搖椅,搶了沙發,躺著,搖著,搬來孩子畫畫的小桌子,擺放上瓜子,花生,水果,不妨礙繼續把茶話芳華。

有孩子的家可以是這樣

以前的家不是這樣的。當時,我的父母為了給我照看孩子跟著我一起住。接手的二手房,為了大兒子入學,急於入住,原房主的擺設幾乎沒動。廚房前邊一個長方形的餐桌,六把餐椅,佔據了客廳一半的天地。一個拐角3+2的長沙發,一個1.5見方的茶几,沿牆一溜鋼琴,電視,長長的電視櫃,滿滿當當,走路幾乎沒有下腳的地方,不小心就會磕著碰著。留給孩子的地方只能是那個不足3平方的陽臺,一個爬行毯,1.8×2,放不下,只好延伸到沙發的腳邊。人多,東西多,所有平面的地方都擺滿了東西,花瓶,儲蓄罐,還有一些說不上名字的瑣碎雜物。想徹底打掃個衛生都費勁。

給房子來個大清理的想法,一直就有。也行動過,但阻力頗大。廚房裡,每次購物回來的塑料袋塞的哪哪都是,後來備了個箱子專門來收納這些個留著裝垃圾的塑料袋,收納垃圾的東西成了家裡最佔地方最汙染環境的垃圾。每次要扔,母親都說還有用,我只好作罷。佔了地兒的沙發,我早就動了扔掉的念頭,每次一提及此事兒,母親總是說:"過日子誰家不這樣,破家值萬貫,扔箇舊的不費啥,你買一個新的試試,得多少錢去花呀。"每次的每次,因為怕惹母親生氣,想法總是在商量過程中就那樣自然流產了。

後來,母親過世了,父親回老家住去了。睹物思人,一物一念想,處處都是老母親的影子,我久久不能從挖心之痛中走出來,幾近抑鬱。

悲痛之時,一篇《斷舍離》的文章,又再次勾起來我重新清理家的念頭,那個時候,陷在喪母之痛中難以自拔,天塌了,周邊一片黑暗,生活突然沒有了方向,恨不得捨棄身邊所有,脫離紅塵,入了佛門,只可憐身邊小女,尚未長成,責任未盡,不能任性所為,只好重新迴歸,再次振作,把心思收回在孩子養育上。孩子的教育,一直是重中之重,也是我一直放在心上時時思考的事情。

家有小女,媽媽若凌亂,孩子怎能整潔。"扔"成了那一段日子的主題。沙發扔掉了,餐桌、餐椅扔掉了,剛買的電視讓弟弟拉回到了鄉下。記得當時,給弟弟打電話:"抽空了,來把電視拉走吧"。弟弟詫異地問:"真的?瘋了吧,電視可是你剛花了萬把塊錢買的啊,不要了?"我肯定地說:"不要了,爸爸回老家之後,從來沒開過,快放壞了,快來拉吧。順便電視櫃也拉走吧,來家裡看看,你想要啥,都拉走吧。"弟弟的眼中,我一定是經受不了喪母打擊,精神失常了,好好的家,被我扔空了。我反而是樂在其中,扔東西上了癮。越扔越來勁。衣服兩年不上身的,當時買的時候再貴,扔。兩件功能一樣的東西,留著質量好的,另外一個,扔。扔東西過程中也有個自我突破。當我把一個當時8000塊錢購置的衣服打包扔掉的時候,內心還是不捨的,但想著兩年未上身,一狠心扔掉了,自此,扔其它的東西不再心痛,購物時打折處理的東西再也不願費心多看一眼,促銷贈送的東西再也沒了誘惑力,未入眼的東西不會再讓它進我的家門,佔據我的寶貴的地方。親朋好友白送的東西,看一眼,不需要的,一定是不要的。因為,扔的東西都要比他們送的好。

家越來越空蕩,心越來越清淨,不再被瑣事雜物所累。人,有了物慾,就擺脫不了物的控制,為其所累。記得一位哥哥送了幾盒好茶,毛尖中的極品,沖泡進去,小小芽兒如雨後嫩筍根根直立,自己捨不得喝,想分享給幾個好友一品,放在車上。好友們一時不得空,送不出去,這幾盒極品茶葉成了負擔,我下車辦事,考慮河南正是酷暑天,怕高溫烤壞了茶葉,只好隨身拎著,放到陰涼處,辦完事,還得記住帶走,真是操不完的心,只好趁一天中午把它們塞進我的冰箱,不再操心它的冷熱問題。一下子冰箱塞滿了,急等好友來取。再好的東西,一時不用,即成生活負擔,徒增煩惱無數。

家,開始重新佈置。被擠到旮旯縫角的書架放在了最舒適便捷的地方。好友不多,三五知己,得有個放鬆心情,樂享快意人生的地方,一把"搖啊搖,一起慢慢變老"的搖椅不能少,一定是極其舒適的,坐上就能全身放鬆的一把椅子。一個沙發,一定舒服,或躺或坐,無拘無束,自由自在,聽聽音樂聊聊願望,困了,窩在上面美美得就是一覺。

有孩子的家可以是這樣

有孩子的家,玩具是不能少的。玩具收納就成了大問題。大兒子上了高中,住校去了,他留下的玩具裝滿了三大箱子,有的是在美國、日本買的變形金剛、樂高什麼的,價格不菲,買的時候花了不少銀子。抽出一天,讓小女,挑挑撿撿,留下她喜歡的,其它的也給扔掉了。不過,讓孩子扔玩具,永遠不可能扔徹底的,斷胳膊缺腿的,在他們的眼中依然都是寶貝。在孩子做主扔了一部分之後,我趁她上學不在家的時候,把所有的玩具都統統整理了一遍,狠狠地扔了四大箱子,放到了小區的垃圾桶邊,第二天早上送孩子上學,走到樓下,孩子驚喜發現,地上有小小的人偶玩具,開心地撿起來,認真一看:"呀,這是我的玩具呀,媽媽,你是不是把我的玩具給扔了?"我趕緊安撫:"嗯嗯,不是扔,是讓那些沒有很多玩具的孩子也可以有玩具玩。這些玩具你都玩過了,它們已經在你這裡完成了使命,別的孩子撿走了,玩具的價值就可以得到延展。"不知道孩子聽懂了沒有,手裡拿著撿到的玩具,若有所思上了車。

扔東西前,是在過日子,扔了之後,也是在過日子,日子不會因為少了什麼而不能過下去。反而,扔了東西的家,留著的都是不得不用的必需品,精緻,質量上乘,放在恰到好處的位置,清晰而明朗。環顧左右,怎麼也想不明白,當初自己是為了啥要把那麼多無用的東西弄回家裡,又是怎麼能夠長期容忍那麼多垃圾般的東西充斥著我那有限的生活空間。

今天,釋放出空間的客廳成了小女快樂成長的地方,鋼琴上一臺超聲波霧化機靜靜地燻放著淡淡的薰衣草,一個叫做"牛聽聽"的智能燻教機在播放著清幽的笛樂"秋湖月夜",小女坐在地毯上用磁力片專心探索著各種空間建構,我坐在廚房,手捧一杯香茗,貪婪地享受著家的靜謐、自由和恬淡。等小女若干年後,回憶起她的童年,應該是,彌散著的薰衣草香味,似有似無的古典清曲,擺放整齊的書架,掛在牆上的玩具,有著屬於自己的空間,一樣是,自由,快樂,靜雅,書香瀰漫。

有孩子的家可以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