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有哪些?

歷史知事


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有一批少數民族傑出的代表,他們為了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奮鬥不止,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現簡要介紹幾位。

△羅炳輝(1897.12-1946.6),雲南人,彝族。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紅軍高級將領。他是從奴錄到將軍。先後參加了討袁護國戰爭、東征戰爭和北伐戰爭。192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軍團長、旅長、第六軍第二縱隊長、第十二軍和第二十二軍軍長、紅九軍團軍團長等職,參加了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高級將領。抗戰中,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副司令員、第五支隊司令員。解放戰爭中,任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兼新四軍第二副軍長。1946年6月21 日,羅炳輝因腦溢血而去世,終年49歲。2009年9月14日,羅炳輝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烏蘭夫,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曾用名雲澤、雲時雨,內蒙古人,蒙古族。共和國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領導人,他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洗禮,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等職,1988年12月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82歲。

△韋國清(1913年9月2日——1989年6月14日),廣西東蘭縣人,壯族。共和國上將。他是傑出思想政治工作者,參加了百色起義,歷任紅軍連長、團長、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長、新四軍師長等職。1948年3月任蘇北兵團司令員,在淮海戰役中參加了圍殲杜聿明集團的作戰。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89年6月14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6歲。

當然還有許多傑出將領,限於篇幅,就不一一介紹了。歡迎大家補充、完善,相互學習交流。


zj史海拾貝


近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我軍的戰神粟裕!


粟裕將軍活著時,還是漢族人。1951年的國慶節典禮上,主席問將軍:你是湘西人,是不是少數民族?是苗族嗎?

粟裕將軍笑著回答:主席,我是漢族人。我們會同縣是一個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但同樣也有漢族的!

粟裕將軍還活著的時候,一直以漢族自居。然而事情到了1986年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經過調查發現,會同粟姓都是從懷化通道侗族自治縣遷移過來,因此會同縣批准粟姓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改成侗族。198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粟裕將軍家屬的意願,把粟裕將軍從漢族改成了侗族。


粟裕將軍的軍事指揮能力是有有目共睹的,在我軍中穩穩的能排進前三名。三大戰役中的淮海戰役便是出自粟裕將軍的手筆,就連主席都說淮海戰役粟裕是第一功。全殲國軍王牌第74軍的孟良崮戰役,粟裕將軍也是主要的指揮者。 另外還有高郵戰役、上海戰役等等。

除了粟裕將軍之外,來自壯族的韋國清上將、蒙古族烏蘭夫上將也都是虎將。

在國軍中,有著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屬於回族人。

白崇禧是新桂系中二號人物,早在廣西新舊桂系的戰爭中就已經展露頭角,被稱之為小諸葛。在抗日戰爭中,白崇禧協助李宗仁指揮了臺兒莊大捷,同時還提出了“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國軍抗戰的指導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具有比較大的影響力。


小鎮月明


光是國共兩黨的少數民族名將就不少:

一,回族將領

1.白崇禧,廣西桂林人,新桂系首腦,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伐名將、抗日名將,曾任國民政府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善於用兵,人稱“小諸葛”,後來病逝臺灣。

2.馬本齋,河北人,八路軍軍分區司令兼回民支隊司令,1944年病逝,如果授銜時其健在的話應在開國中將軍銜左右。2014年,被民政部公佈為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錄。

二,蒙古族將領

3.烏蘭夫,內蒙古人,原名雲澤、雲時雨,1925年入黨,1931年開始做兵運工作,組織部隊抗擊日偽軍。成立內蒙古自衛軍任司令兼政委,後來統一內蒙古並派兵參加遼瀋戰役平津戰役。1947年5月內蒙古自治區成立,任自治區主席。建國後任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共和國副主席等職務。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三,維吾爾族將領

4.賽福鼎·艾則孜,新疆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四、滿族將領

5.于永波,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曾任總政治部主任。

五,藏族將領

6.阿沛·阿旺晉美,解放軍開國少將,原為西昌藏軍將領,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貢獻。建國後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六、侗族將領

7.粟裕,湖南人,開國十大將軍之首,大軍事家,有“戰神”之稱。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建國後曾任總參謀長等職務。

七、彝族將領

8.龍雲,雲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原為滇系軍閥首腦唐繼堯部下,1927年聯合少壯派軍官逼唐繼堯下野,成為新的“雲南王”,直到1945年被蔣介石解除軍權。1949年宣佈起義投入人民陣營。

9.盧漢,雲南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原為龍雲部下,抗日將領,曾參加臺兒莊戰役,後任集團軍總司令、方面軍總司令等,1945年接替龍雲成為雲南省主席、省保安司令,成為最後一個“雲南王”,直到1949年宣佈起義。

(下圖烏蘭夫)



磨史作鏡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顏六色綻放中華大家園!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血,凝聚成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韋國清(壯族):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開國上將。參加了“百色起義”;鏖戰萬里長征。三野縱隊司令員,馳騁淮海戰役。中央軍委常委,政治局委員,總政治部主任。

📔韋拔群(壯族):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和右江革命根據地及紅七軍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100位英雄模範人物。

📒烏蘭夫(蒙古族):開國上將。長期在內蒙古從事革命工作。內蒙古軍區司令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國家副主席。(圖片③)

📔周保中(白族):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總指揮。獲國家頒發: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雲南省省長,國家民委副主任。

📒馬本齋(回族):抗日民族英雄。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創建人,司令員。1944年赴延安途中病逝。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圖文④)

📔趙南起(朝鮮族):1945年參加東北民主聯軍,志願軍司令部秘書。上將(新軍銜),軍委總後勤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圖片②)

📒韋傑(壯族):開國中將。無產階級革命家。成都軍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政治工作者和指揮員。

📔羅炳輝(彝族):奴隸出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紅軍老戰士,參加了萬里長征。新四軍師長,革命先烈。(圖片⑤)

📒賽福鼎(維吾爾族):全稱為賽福鼎.艾則孜。開國中將。新疆軍區黨委書記,西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政治局侯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圖片⑥)

📔阿沛阿旺晉美(藏族):開國中將。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參加了開國大典。西藏自治區政府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粟裕(侗族):開國大將。傑出的無產階級軍事家,世界公認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之一。中央軍委常委,軍委秘書長,軍委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圖片①)

📒[作者本人歷史教學筆記摘錄;不可改動;圖片源於網絡]








笑看東籬


作為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佈廣闊、人口眾多的55個少數民族,當然也在民國的歷史舞臺上佔據一席之地。民國期間,無數少數民族出身的名將曾叱吒風雲,深刻影響中國近代歷史進程。我們就選幾個人作為例子。

戰神粟裕

中國開國十大將之首,被稱為無冕元帥的戰神粟裕,就是出身侗族的解放軍高級將領。粟裕大將的赫赫戰功,相信每一個人都並不陌生。粟裕,1907年生於湖南懷化會同一個侗族家庭。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粟裕還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並隨起義軍上了井岡山。

粟裕大將

在紅軍隊伍,初露崢嶸,顯示出超凡軍事才華的粟裕屢立戰功。先後擔任紅四軍參謀長、紅11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紅十軍團參謀長等職。紅軍主力長征後,粟裕留在南方堅持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粟裕先後擔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等職。在抗日戰爭進一步成長的粟裕,率部給日寇以極大打擊,領導下的根據地和隊伍也不斷髮展壯大。

粟裕大將

而粟裕大將真正的軍事巔峰,還是在解放戰爭期間。解放戰爭期間,面對裝備先進,人數佔絕對優勢的國民黨大軍,粟裕指揮華中解放軍,先後取得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開封戰役、濟南戰役等多場戰役的勝利。

尤其是在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包圍之中,虎口拔牙,殲滅國民黨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的孟良崮戰役,充分的展現了粟裕大將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華。

戰場上的粟裕大將

而隨後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更是殲滅了國民黨60餘萬大軍。在解放戰爭期間爆發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三大決戰中,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是殲敵人數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也最為複雜的一場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歷任解放軍總參謀長、軍事委員會常委、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84年在北京逝世。

粟裕

雲南王龍雲、盧漢兄弟

民國期間,位於西南邊陲的彩雲之南,一共誕生了四任雲南王,而其中兩任,是出身彝族的龍雲、盧漢兄弟。龍雲和盧漢自1927年發動政變,先後成為雲南統治者以來,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兩人一共統治雲南長達22年之久。

龍雲

龍雲和盧漢都是雲南昭通人,盧漢是龍雲的表弟。兩人都畢業於雲南陸軍講武堂,並一直在滇軍中任職。除了成為雄霸一方的大軍閥,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龍雲和盧漢麾下的滇軍,在兩人的領導下,一直在抗日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盧漢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際,龍雲和盧漢先後宣佈起義,並加入新中國。

白崇禧

國民黨新桂系三巨頭之一,桂軍最具軍事天賦的“小諸葛”白崇禧,也是一名少數民族出身的名將,他是回族出身。民國期間白崇禧,在將星如雲的國民黨軍隊中,其軍事才華依然出類拔萃,甚至被稱為“國民黨將領中最具才幹的一個”。

白崇禧

白崇禧是廣西桂林人,自幼成績優異的白崇禧曾就讀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畢業後回到廣西陸榮廷的桂軍中任職。在陸榮廷被孫中山擊敗後,廣西陷入諸侯割據的混亂局面,看到機會的白崇禧聯合黃紹竑和李宗仁,成立定桂討賊聯軍,白崇禧擔任參謀長。

白崇禧

這支定桂討賊聯軍從5000人起家,在白崇禧等人的指揮之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先後擊敗盤踞廣西的各路諸侯,並擊敗前來干涉的6萬餘滇軍,一統廣西,剛剛三十出頭的三人成為了廣西的統治者。

隨後,白崇禧率桂軍參加了北伐戰爭、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兩廣事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多場戰爭,屢有勝果,因其顯赫的戰功,也被譽為“小諸葛”。

白崇禧

1949年,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之際,白崇禧隨蔣介石到臺灣,卻不料成為籠中鳥,不但沒有絲毫權力,連生活都一直處於特務的監控之中,在臺灣極為不得志。1966年,白崇禧在臺北逝世,死因至今不明。


鳶飛九天2018


近代史上有無數少數民族名將,比如說回族的馬濟、彝族的盧漢、白族的楊傑、滿族的關嚮應等人。但本人今天要說的是兩位生前一直以漢族自居,卻在去世後被劃為少數民族的名將,他們是粟裕、白崇禧。

這兩位的赫赫戰功無需多言,粟裕將軍指揮的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大戰滬寧杭無一不是名垂青史的經典戰例。白崇禧指揮的龍潭戰役、桂南會戰等也是碩果累累。本人今天著重說下他們的民族成分。

粟大將生前一直自認是漢族的,這個問題粟大將甚至和領袖當面承認過。但80年代重新劃分民族成分,粟大將的族群經過追根溯源後卻被發現是少數民族,也就是侗族,於是粟大將也就成了少數民族了。

而白崇禧生前也是一直以漢族自居,但根據國民政府的五族共和理論,信奉伊斯蘭教的老白卻被國民政府欽定為回族,據說白崇禧曾在一次會議上憤怒質問國民政府專員:鄙人是信奉回教的漢人,你把我們劃為回族是何居心?但也無濟於事。於是白崇禧回族的身份也被確定了。

我們看到,民族問題是一個無比複雜的問題,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都信仰、血緣逐漸融合交匯,於是民族成分就成了一個可左可右的問題。


林屋公子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回民支隊》,這恐怕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唯一一支少數民族建制部隊了,司令員馬本齋,同時兼晉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他率領的回民支隊曾威震冀中平原,先後殲滅日偽軍36000餘人,有“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之美譽。



(馬本齋將軍畫像)

馬本齋將軍是河北獻縣人,原名馬守清,回族,16歲時“闖關東”去了東北,投身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當兵,1924年被保薦入東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從排長幹起,一路升到奉軍獨立21師第四團團長,年僅28歲。“九一八事變”後因不滿張學良和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憤而解甲歸田,輾轉回到家鄉務農。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侵入華北,馬本齋與弟弟組織6、70個回族青壯年成立“回民抗日義勇隊”,自發武裝抗日。1938年5月,與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的回民幹部教導隊合併,發展成為近700人的部隊,正式改稱“回民支隊”,配合八路軍不斷打擊日偽,成為冀中平原的抗日骨幹力量。



(回民支隊訓練)

馬本齋將軍不僅本人帶兵有方驍勇善戰,更是滿門忠烈,日寇為消滅回民支隊不擇手段,在漢奸的帶領下突襲抓走了馬母,企圖要挾馬本齋降日,馬母白文冠老太太為不影響兒子的抗日決心,絕食七日而死;馬本齋的大哥被日本人殺害,三弟重傷造成一級傷殘,全家為抗日救國做出了巨大犧牲。

孝子馬本齋驚聞母親噩耗,悲痛中寫下:“偉大母親雖死猶生,兒定繼承母志,與日本人血戰到底”!



(回民支隊戰士)

1942年,回民支隊轉戰到冀魯豫邊區,這是黃克誠將軍開闢的抗日根據地,馬本齋兼任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率領回民支隊在河北、山東和河南的交界地帶開展抗日遊擊戰,兩年間大小戰鬥上百次,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毛主席聽聞事蹟後,誇讚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六年多的征戰和嚴重的營養不良,拖垮了馬本齋將軍的身體,終於積勞成疾,1943年底頸後長出毒瘡,仍然帶病指揮部隊作戰,1944年初徹底病倒,是年2月7日因急性肺炎逝世於冀魯豫軍區醫院,年僅43歲。

(回民支隊電影劇照)

馬本齋是少數民族當中的抗日名將,解放後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他犧牲後延安舉行了專門的追悼會,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親筆題寫的輓聯是:

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

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度度狼gg


如果以中國通行的近代史分界——1840-1949年,少數民族名將還是可以數出一些的。

——太平天國戰爭。

清方,湘軍將領、湖南提督塔齊布(滿族)、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蒙古族)、廣州副都統烏蘭泰(滿族)、西安將軍多隆阿(滿族);太平天國方,親天燕李文彩(多一句嘴,被一些資料說成壯族的韋昌輝、蕭朝貴、林鳳祥、譚紹光已證實都是漢族客家人)。

據傳是僧格林沁的照片


——大理杜文秀之役。

先附從杜文秀後投請的馬如龍(回族)

——中日甲午戰爭。

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滿族)、記名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回族)。

左寶貴


——民國。

雲南省主席龍雲(彝族)、陸軍一級上將白崇禧(回族,但他本人自認為“漢族回教”)、陸軍二級上將盧漢(彝族)。

龍雲


——某軍。

大將粟裕(侗族)、上將韋國清(壯族)、烏蘭夫(蒙古族)、紅7軍21師師長韋拔群(壯族)、回民支隊司令馬本齋(回族)。

之所以只列這些,是因為題主問“名將”,而不是“將”,不是有個軍銜軍職就可以稱作名將的。


陶短房


近代史上的少數民族名將不少,有些名將還是新中國的英雄模範人物,是開國將軍,他們是民族的脊樑,是激勵人們的精神力量。今天介紹13位,以出生年排序。

1、韋拔群(1894—1932),廣西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人,壯族,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

毛澤東、彭湃和韋拔群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韋拔群是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紅七軍第3縱隊司令員。

1930年3月,他和鄧小平在東蘭武篆領導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同年10月任紅七軍21師師長。紅七軍主力離開右江蘇區時,他留守右江根據地,堅持遊擊鬥爭,反擊敵人的多次“圍剿”。

1932年10月19日,在第三次反“圍剿”中遭叛徒暗害而犧牲。之前,他一家20餘人慘遭敵人殺害。他是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2、楊至成(1903―1967),貴州三穗人,侗族,開國上將。

在長征中,他擔負部隊後勤工作,全力保障部隊物資供給。1936年後軍委後勤部長。

抗戰期間,曾赴蘇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蘇德戰爭開始後,楊至成等經蒙古回國,因邊境地區遭日軍封鎖而滯留蒙古,靠賣苦力及討飯為生。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長等職,組織擴建軍需工廠、兵站、醫院和倉庫,為遼瀋、平津戰役提供物資保障。

3、李濤(1905―1970):湖南汝城人,瑤族,開國上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3軍第1縱隊、第7師政委等職,參加秋收起義,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與師長陳伯鈞率第7師抗擊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的多次進攻,與兄弟部隊全殲國民黨軍第18師師部和2個旅,俘其師長張輝瓚。

抗戰時期,曾任軍委後勤部經濟建設部部長,作戰部副部長兼第2局局長等職,帶領2局堅持工作生產兩不誤,使工作生產雙豐收。

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作戰部部長兼第1局局長等職。參與許多重要戰役的組織計劃、文電起草、資料蒐集、戰況彙報等工作,是毛澤東和軍委領導指揮全國解放戰爭的高級參謀和得力助手。

4、盧紹武(1906-1978),廣西武鳴人,壯族,開國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15軍團75師參謀長等職。在高虎腦戰鬥中,右足關節負傷,帶著腿傷參加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冀魯豫邊區支隊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等職。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第四野戰軍38軍副軍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廣西軍區司令員等職。

5、粟裕(1907-1984),生於湖南會同,侗族,開國十大大將之首。

參加過南昌起義,參加歷次反“會剿”作戰。長征時留在南方開展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期間,曾任新四軍第2支隊副司令員等職,指揮過水陽鎮伏擊戰、橫山戰鬥、奇襲官陡門等戰鬥,指揮的車橋戰役,殲滅日偽軍900餘人,指揮的討陳戰役,殲滅陳泰運部及日偽軍2300餘人。

解放戰爭時期,率華東野戰軍發起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指揮的濟南戰役,全殲濟南守敵10.4萬餘人(包括起義2萬餘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將領23名。在淮海戰役中,殲敵44萬餘人。

6、吳西(1900—2005),廣西扶綏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七軍連黨代表,紅38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參加過第四、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冀中軍區第2軍分區政委等職,參與創建晉西北敵後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第18兵團隨營學校政治委員等職,參加過解放大西北和進軍大西南作戰。

7、廖漢生(1911―2006),湖南桑植縣人,土家族,開國中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二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1935年11月參加長征。

抗戰時期,曾任新四軍第3軍分區政委等職,參加過雁門關、晉西北戰鬥,參加過齊會殲滅戰、陳莊殲滅戰。

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綏野戰軍1縱政委等職,參加過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等戰役戰鬥。

8、黃惠良(1912—1975),廣西平果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9、韋祖珍(1912—1982),廣西東蘭人,壯族,開國少將。

10、黃新友(1912—1985),廣西百色人,壯族,開國少將。

11、朱鶴雲(1912—1992),廣西田東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12、韋國清(1913—1989),廣西東蘭縣人,壯族,開國上將。

13、歐致富(1913—1999年),廣西田陽縣人,壯族,開國少將。


鄭國柱


1951年國慶節的時候,毛澤東等領導人在天安門城樓興致勃勃地觀禮。毛澤東問粟裕是否是苗族人,粟裕回答老家確實有很多少數民族,但他是漢族。1986年1月,經粟裕的老家會同縣政府核查,當地的粟姓居民確屬侗族。這樣,在粟裕將軍去世多年以後,他被確認是侗族人。在我國近代史上,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名將還有很多。在1955年授銜的1614名開國將帥中,就有來自9個少數民族的39位將軍。下面我們介紹其中的幾位。


韋國清上將(1913―1989):廣西東蘭縣人,壯族。1929年加入共青團,同年參加百色起義,入編紅7軍。兩年後轉為黨員,進入蘇區,參與反“圍剿”。長征時任幹部團特科營長。後任紅軍大學特科團代團長、團長等職。

抗戰期間,韋國清任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長,堅持在前線辦學。1940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委等職,率部開辭蘇北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9旅政委、旅長、淮北軍區第一分區司令員、新四軍第4師副師長等職,參與指揮山子頭戰役、津浦路西部隊作戰、攻克泗陽雎寧等戰役。

抗戰勝利後,韋國清任新四軍2縱副司令員、司令員、政委等職,參戰宿北、魯南等戰役。在白塔埠之戰中,全殲國民黨42集團軍主力,俘獲集團軍司令郝鵬舉。孟良崮戰役中,率部阻敵打援,保證主力部隊全殲張靈甫部。

1948年3月,任蘇北兵團司令員,參戰淮海戰役,率部切斷杜聿明部向永城的退路。次年2月,任3野10兵團政委參戰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後揮師南下福建。福州戰役後任福州市委書記、市長。

建國後,韋國清赴越南援越,回國後任公安軍副司令員。後歷任廣西省長、廣東省委第一書記、解放軍總政部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9年6月在京病逝。

楊至成上將(1903―1967):貴州三穗人,侗族。黃埔軍校五期生。曾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隨部隊到達井岡山任紅4軍連長。在長征中,擔負部隊後勤工作,千方百計保障部隊物資供給。1936年後軍委後勤部長。


抗戰期間任軍委供給部長、黃河兩延衛戌司令員等職。1938年冬赴蘇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1941年蘇德開戰,楊至成與劉亞樓等人被迫滯留蒙古。

1946年1月,楊至成回國任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政委。兩年後任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長。建國後歷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67年2月在京病逝。

李濤上將(1905―1970):湖南汝城人,瑤族。1926年加入黨組織。1927年9月,參加秋收起義。1929年進入蘇區任第7師政委等職。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李濤率部配合兄弟部隊頑強作戰,全殲張輝瓚第18師師部和兩旅,並活捉張輝瓚。隨即又重創譚道源部。1931年5月,李濤率部在東固以南交戰19路軍,俘獲師長公秉藩。9月,在方石嶺殲韓德勤、蔣光鼎一部,韓德勤喬裝改扮,落荒而逃。


1932年,李濤任紅39師政委。1934年10月參加長征,任軍委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戰期間,李濤任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處長。後任第18集團軍司令部高參、中央軍委秘書長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軍委作戰部部長等職。建國後任軍委技術部長等職。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1970年在京逝世。

廖漢生中將(1911―2006):湖南桑植縣人,土家族。1928年參加工農武裝鬥爭,兩年後參加游擊隊堅持反“圍剿”鬥爭。1933年在賀龍、關嚮應的介紹下加入黨組織。後任紅3軍政治部秘書、第九師政委、紅二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等職,1935年11月參加長征。抗戰期間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政委,參戰雁門關、晉西北戰鬥。1939年任獨立2旅副政委,參戰齊會、陳莊殲滅戰。1943年任358旅副政委,次年任新四軍第3軍分區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一縱政委等職,擔負保衛陝甘寧邊區的重任,參戰了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等找鬥。1949年任解放軍第1軍政委,轉戰陝中、青海。

建國後,歷任第一軍政委、青海軍區政委、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2006年10月在京病逝。

歡迎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